查看原文
其他

他们用精益求精的极致,突破“大国重器”的极限!

国资小新 2022-10-31

小新说 

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技能成才、技能报国,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中央企业建设者用智慧和汗水铸造大国重器。近日,人民日报、新闻联播多篇报道聚焦央企科研工作者和大国工匠,展现他们拼搏奋斗、勇攀高峰的风采。小新为您分享——




▲《人民日报》4月30日第04版“劳动者之歌”专栏刊发《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特级技师贾春成——精益求精 熔铸匠心》


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特级技师贾春成——

精益求精,熔铸匠心


▲贾春成在生产车间
春日里的黑龙江哈尔滨寒意犹存,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熔铸厂房内却热浪滚滚。在这里,多条生产线正紧锣密鼓同步作业,承载着我国航空航天重大专项和重大工程材料的保供任务。
同往日一样,特级技师贾春成不到7点就来到厂房,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他一边细心查看生产线上的各个环节,一边大声嘱咐着工友们注意事项,没过多久,成串汗珠淌了下来。
铸造工,工作环境恶劣、难度大、强度高,但从1996年进厂至今,贾春成一干就是26年。
▲贾春成在生产车间工作
贾春成的父亲贾殿臣是东轻厂的锻压工人,在锻压过程中,他发现受技术水平限制,产品合格率总是不高,便对儿子说:“你要好好干,把熔铸技术搞上去,争取做个为国家争光的人。”在后来的工作之中,贾春成越来越感受到这句话的分量。
为了攻关铝合金熔铸技术,贾春成和同事们反复试验、不断摸索。试铸的过程是枯燥的,一段时间里,贾春成或是不分昼夜地奋战在铸造机台前,或是与攻关组进行技术研究,一遍又一遍做着试验。
最长一次,贾春成连续工作36小时。做试验的时候,他好像不觉得困了,一心就想着怎么才能成功,等出了厂房,才感到一阵眩晕。在休息室睡了2小时后,他又出现在生产现场。
1米、2米、3.5米……成功了!在不知经历了多少次不同长度的失败之后,高强高韧铝合金铸锭成型,终于实现了“坚不可摧”。贾春成带领团队成功试铸了铝合金超大规格铸锭,填补了国内在此合金铸造上的空白。
▲贾春成和工友一起研究生产工作
在工作中,贾春成勤于思考。在向工友们介绍经验时,他发现了问题:“熔铸是铝加工的核心技术,在生产流程中至关重要,但很多工人会按照自己的习惯去生产,稍有偏差便会产出废品,导致成品率总是上不去。
怎样才能提高生产效率?思来想去,贾春成有了主意:把生产过程中每个环节逐一梳理,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形成现场铸造操作手册,并对重点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步骤进行标注说明。针对不同规格的产品,贾春成编写出18份作业指导书。这些作业指导书的出现,统一了操作标准,既减轻了劳动强度,又保证了产品质量。
2016年,以贾春成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了。“劳模创新工作室就像是一个孵化器,我们在这里开展一系列合金的工艺研究、解决一项项困扰行业发展的铝合金熔铸缺陷、攻克了铸造成型难的瓶颈,目前已完成创新项目14项,创造经济效益380余万元,申请国家专利1项,成功解决了高强高韧铝合金的成型问题,并在产品质量和性能上又进一步取得突破,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提起工作室,贾春成十分自豪。
“这些年,每当看到‘神舟’‘嫦娥’等成功上天,我的内心都感到无比自豪,我国航空航天系列工程所用新材料的研发生产,其中也有我的努力。”贾春成说,“所获荣誉只是对我的鼓励,我将继续坚持精益求精,为祖国铸造‘坚不可摧’的合金。”(人民日报记者 方圆)


▲《人民日报》5月1日第04版“劳动者之歌”专栏刊发《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六研究院西安航天发动机有限公司高级技师何小虎——将平凡工作干到极致》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六研究院西安航天发动机有限公司高级技师何小虎——

将平凡工作干到极致



不久前,神舟十三号乘组顺利“回家”,何小虎看着直播画面难掩激动:“身为航天人,我为这一刻骄傲不已!


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六研究院西安航天发动机有限公司,高级技师何小虎被称为火箭心脏“钻刻师”——发动机相当于火箭的“心脏”,他的工作是加工发动机涡轮泵等关键部件,“必须精确雕刻,万无一失”。




从陕北农家后生到航天工匠,一路走来,何小虎全凭一股拼劲儿。


2010年大学毕业,何小虎入职梦想已久的第六研究院。初来乍到,他便被老师傅曹化桥的绝活所震惊:在直径一尺多的部件上,可钻出2000多个不同的小孔,最小的直径仅0.12毫米。


学徒学艺,如饥似渴。每天机械加工,钻、削、锉、磨,有时一个动作重复几百遍,何小虎从不喊累。


2016年,公司接到某型号液体火箭发动机关键零件的加工任务,精度要求极高。经过几番尝试,仅20%的加工合格率,严重制约产品的交付进度。“能否让我尝试一下?”何小虎自告奋勇。接下来的半个月里,他一直琢磨,有时晚上也梦到方案。功夫不负有心人。何小虎提出了“极限加工稳定性控制法”“首件标定参数法”等新概念,改变了原来加工的思路和方法。第一批产品试加工,合格率升至100%,效率提升了4倍。很快,新概念也引入了其他精密加工任务中,每年可节省成本上百万元。


“在非精密环境中,也能达到精密加工的效果。”何小虎创造出“微小孔高效加工法”“以车代铣,以车代磨”等一批技术方法,共攻关解决75项技术难题。


多年坚守生产一线,何小虎获得多项荣誉,但他最引以为傲的是参与“嫦娥”奔月、“天问”探火、“羲和”逐日、空间站建设等一系列任务:“用百分之百的努力,为航天任务贡献点滴力量。


如今,36岁的何小虎已成为公司里最年轻的技协导师。他的徒弟很多都是95后、00后。何小虎常和大家说,零件上的小毛刺,即使眼睛都看不到,也必须清理干净,要不然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航天人有句警示,成功是差一点点的失败,失败是差一点点的成功。”何小虎说。


多年来,何小虎正是这样要求自己:静心、磨砺、沉潜。采访中,他一直强调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数控车工:“那么多默默无闻的航天人都在坚守,我只是努力把平凡工作干到极致。”(人民日报记者 高炳)


▲《人民日报》5月2日第04版“劳动者之歌”专栏刊发《中国宝武马钢交材车轮车轴厂生产协调员沈飞——不断钻研,才能做到专业


中国宝武马钢交材车轮车轴厂生产协调员沈飞——

不断钻研,才能做到专业


▲沈飞测量车轮尺寸


这阵子,中国宝武马钢交材车轮车轴厂生产协调员沈飞非常忙碌。“最近接了一个弹性车轮项目,正抓紧时间列清单、备刀具,检查工艺装备。”身穿蓝色工装,戴上安全帽,沈飞一边调试机床参数一边说。


1995年,年仅17岁的沈飞进入马钢工作,从炼铁厂机修车间的一名普通车工干起。如今,他已成长为车轮车轴厂的数控加工高级技师,爱琢磨、肯钻研、敢创新,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沈飞检查车轮表面


“一进厂就和金属材料打交道,从事机械零部件生产。没料想,普通车床刚上手,我又成了数控车床的操作工人。”沈飞回忆,车轮数控加工得会编程,自己却是个门外汉。


拼命学,努力赶。白天干活,沈飞跟在经验丰富的同事后头,用心观察;晚上回家,捧起编程的书,读到深夜;休息时间,他还在马钢职工大学学习……沈飞说,这个行业涉及的学科不少,从加工工艺到测量技术,从材料性能到切削刀具,只有不断钻研,才能做到专业。


2016年,在他的带领下,团队攻克了国产时速350公里“复兴号”高铁车轮机加工难题。


中国宝武马钢交材车轮车轴厂车轮成品仓库


高铁运行时,要在高速行驶状态下保持平稳,车轮动平衡十分关键。面对15克每米的动平衡目标数值,沈飞团队一开始犯了难:“影响因素太多,做好机械加工不一定就能实现。可当技术部门把这个数值转化成0.03毫米以内的加工误差后,我们想着一定要试试看。”


于是,沈飞一头扎进车间,一次次尝试,一点点摸索,终于达成目标。可没高兴多久,动平衡检测结果不太稳定的消息传来。立即寻找原因,排查影响因素。历经近3个月的高强度验证,问题得以解决。这次成功,促进了国产化高铁车轮批量生产。


▲沈飞和团队成员一起在车间工作


在沈飞看来,作为一线工人,除了迎难而上,还得多思考、敢创新。在提升技艺的同时,努力将技术部门的创新设计变成产品。


近5年来,沈飞取得27项创新成果。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的他,还给工人们开展技能培训,培养出了一名数控高级技师、数十名数控技师。“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沈飞笑着说,“脚踏实地、精雕细琢,咱也能为车轮行业发展出份力!”(人民日报记者 游仪)


▲《新闻联播》5月4日播出“奋斗者正青春”系列报道《黄震:不断探索 勇攀航天新高峰》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载人领域副总设计师黄震——

不断探索 勇攀航天新高峰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载人领域副总设计师黄震带领的团队眼下正在抓紧时间开展实验,为中国载人登月深化方案论证,并组织开展关键技术攻关。黄震说,是航天事业的大发展给了年轻人无限的机会。他博士毕业加入神舟团队,三年就参与了三个型号,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2013年他又投身载人登月这个全新的领域。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载人领域副总设计师 黄震:载人航天精神,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我认为它的核心在于爱国,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


当时,摆在黄震面前的第一个难题就是飞行距离,从空间站的近地400公里变成月球的38万公里,对飞行速度要求极高。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载人领域副总设计师 黄震:当时确实难住了我们,没有可以参考的相关的依据,而且也缺少相关的实验数据,所以当时我们就想了很多的办法,来实现我们这个新型的返回舱外形设计


作为新型返回舱总体技术负责人,黄震带领一个6人的年轻小分队迎难而上、大胆创新、小心求证。拿返回舱的锥角设计来说,他们0.1度0.1度地调整,力求兼顾速度、安全和舒适。从研发出缩比返回舱、全尺寸试验船,再到成功发射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他们用了7年。2500多个日夜步履不停,奠定了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的雏形。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载人领域副总设计师 黄震: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总书记真是把话说到我们的心坎里了,我们也是希望能用我们的青春,用我们的热血去奋斗、去创造、去实现我们的航天梦,实现我们的强国梦,实现中国人登陆月球,插上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


———— / END / ————

推荐阅读(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全文)

责任编辑丨唐思恒
执行主编丨刘海草  张灏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