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总书记,走进渤海之滨的能源大港
据新华社报道,5月11日下午,习近平来到黄骅港煤炭港区码头,了解河北省港口整合发展和黄骅港生产经营、发展规划等情况。
习近平强调,河北区位优势独特,海运条件便利,要持续推进港口转型升级和资源整合,优化港口功能布局,主动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共建“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黄骅港作为我国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重要枢纽港口,要加强港口能力建设,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打造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大港。
河北省自然岸线长度487公里,拥有秦皇岛港、唐山京唐港区、唐山曹妃甸港区和黄骅港“三港四区”。2022年10月30日,河北港口集团重组成立,肩负起全省港口投资运营主体职能,开启了河北向海图强、向海发展新篇章。2022年,集团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7.3亿吨,在全省港口货物吞吐量中占比57%,在全国沿海主要港口集团中排第三位。集团现有资产总额1460亿元,拥有港口运营、现代物流、投资运营、园区经济四个主营业务板块,2022年实现利润总额36亿元。
今天,小新带您走进黄骅港的创新绿色发展实践,为您解码河北港口资源整合之路。
陆海联运,一项重大能源战略布局
黄骅港位于渤海湾穹顶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是国家西煤东运、北煤南运重要枢纽港口。如果把渤海湾比作一把弓箭,黄骅港正处于把手位置。
26年前,这里还是一片不毛之地。零星几个小渔村的渔民,在这片土地上艰难谋生。党中央决定建设国家西煤东运第二大通道的战略决策让其迎来历史性的转机——作为陕西、内蒙古煤炭外运陆运距离最短的港口,1997年黄骅港煤炭港区开工建设,成为国家西煤东运、北煤南运重要枢纽港口。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经济开始逐步走上快车道,全国煤炭供应形势日趋紧张,特别是经济发展迅速的华东、华中、华南地区能源供应不足的矛盾日趋突出。
1982年神府东胜煤田探明面积3.1万平方公里,储量2300亿吨,是世界上最大的低磷、低灰优质煤田,开发神府东胜煤田列入国家开发计划。但国内当时的铁路港口尚无能力承接神木煤炭外运下海需求。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于1985年3月决定开展神府煤田到港口的通路论证工作。
在黄骅建港不仅腹地辽阔,可直接带动冀中南、鲁西北等广阔区域的国土开发和经济发展;更为重要的是,黄骅港位于渤海湾穹顶处,陆上运距最短,按动态价格测算,从神府运煤到黄骅港,综合运费一年即可节约9亿多元。
地理位置优势明显,地质条件劣势同样突出。黄骅港所在地属于淤泥粉沙质海岸,近岸海域泥沙含量较高。在当时的技术条件和实践经验下,全世界已建成港口中没有一个在粉沙淤泥质海岸成功建港的先例。经过八年选址论证,重点解决泥沙回淤(含黄河泥沙影响)、工程地质和优化港口布置等三个关键问题后,黄骅建设运煤大港的技术和经济可行性,终于得到明确。
1992年9月28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朔县至黄骅港铁路和黄骅港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标志着黄骅港工程正式立项。同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把西煤东运第二大通道列入跨世纪特大工程之一。
1997年9月,国务院正式批准黄骅港及朔黄铁路开工建设。同年11月25日项目开工。
2001年11月16日,黄骅港一期工程正式投产运营,设计能力为3000万吨。
2002年9月,黄骅港一期完善项目和二期工程项目开工建设,2005年底,二期工程投入试运行,当年投产、当年达产。
2011年4月,三期工程陆续开展各单体工程建设,2012年12月主体工程完工。
2012年10月,黄骅港四期工程开工建设,主体工程于2013年9月全部完成。至此,黄骅港煤炭设计年吞吐能力达到1.78亿吨。
在粉砂淤泥质海岸成功建设深水大港,为我国港航事业发展和国家能源运输体系建设积蓄起强大信心和技术基础。
创新驱动,一座世界一流能源大港
笔直的栈桥直伸大海深处,港湾内不时有货轮鸣笛通过。谈话间,一艘舷号为“神华523”的5万吨级运煤船驶来。
总书记手指货轮问道:“这么一条船,装卸货需要多长时间?”
“大约24小时之内就可以完成。从装船机到卸船机,我们已经实现了全无人操作,全部自动化完成。”工作人员自豪地说。
黄骅港是世界上首个实现翻堆取装全流程智能化的煤炭港口,其翻堆取装全流程智能化管控技术荣获第45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博览会金奖;三、四期码头首创采用回转式双侧装船设计,该工程先后获得詹天佑奖和鲁班奖。
建设世界一流能源大港,黄骅港通过技术和管理创新,将一个个梦想变为现实。
为了落实国家对环保的新要求,在当时煤港没有采用筒仓储煤的先例情况下,黄骅港三期工程摒弃传统堆场建设,建设了48座集环保与节能于一体的大型煤炭储运设施——储煤筒仓,每个筒仓直径40米,高43米,储煤总量可达144万吨,是亚洲最大储煤筒仓群。这些储煤筒仓占地面积小、自动化程度高,具备防雨、防风、防流失等特点,可有效保证煤炭质量,同时能够避免堆取料作业过程产生扬尘。
另一项煤港首创是,黄骅港三、四期全码头建成双侧靠泊,采用回转装船工艺。这一设计节约建设成本近15个亿、用工近三分之二,同时缩短了等待船舶排水时间,提升了港口作业效率。
黄骅港采取全流程智能化操作,在设备运行、设备调度、生产组织等多个方面大幅提升效率——
黄骅港现有的生产规模是通过多次扩建形成的,设计能力和吞吐量的提升对周转率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在国际无借鉴、国内无先例的基础上,黄骅港于2016年底全面完成了堆场智能化改造项目,实现了堆场设备的无人操作,并在2017年初完成了全港推广,3个堆场27台堆场设备全面投入自动化运行。
02自主研发智能装船填补行业空白堆场自动化改造后,黄骅港又启动智能化研究,2018年启动装船机远程操控改造,实现作业区域5G网络全覆盖、完成北斗定位系统转换,最终在2019年实现了全港装船机的远程操控。2020年4月,黄骅港打通了智能化作业的最后一个环节——装船机智能化作业,填补了世界散货港口自动化装船作业的技术空白,具备完全自主产权。
03“设备生命体征线”提高运行可靠性以设备全生命周期为基础,提升生产计划效能为目标,黄骅港绘制了生产运营“生命体征线”,统筹生产资源配置,聚焦生产要素集合作用、根据生产运营情况实时滚动计划,切实保障计划执行到位。港口生产调度计划和设备养护计划一步步变得更加科学、合理,执行更加精准,实现设备养护和生产运营双线并行。设备生命体征线运用以来,设备故障率、维修计划兑现率均有较大提升。
04全流程智能化打造智慧港口标杆运用运筹优化、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黄骅港建设了“卸车—堆存—装船”一体化调度模型,对船舶排期、列车进港对位、垛位堆存、船舶装载方案等进行优化,建立起适用于煤炭港口的智能化生产调度模式,打造了“智慧、绿色、安全、低碳”的智慧港口标杆。2021年,黄骅港煤炭作业全面实现全流程智能化。
绿色循环,一幅花园式港口美景
“现在港务系统建得越来越好了,码头干净、整洁、现代化。不像以前的煤码头,到处都是煤灰,连树都是黑的。”总书记感慨道,“中国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煤炭也是我国当前不可替代的主要能源。推动绿色发展,并非不要煤炭,而是要推动煤炭清洁化利用。”
国家能源集团黄骅港港区是国内首家煤港AAA级工业旅游景区、国家首批两家五星级绿色港口之一,也是全国散货港口中唯一的五星级绿色港口,先后荣获“亚太绿色港口”“中华环境优秀奖”,港区内呈现出湖水清澈,花木环绕,鱼儿戏水,飞鸟翔集的生态美景。
在推动煤炭清洁化利用、打造花园式港口这方面,黄骅港有着自己的一套办法。
人们的印象中,粉尘与煤港相伴相生,建港初期的黄骅港也是“大风一起煤飞扬”。但黄骅港人瞄准难题主动出击,探索掌握了煤炭含水率与起尘的内涵机理,自主研发本质长效抑尘系统。
本质长效抑尘系统,是在翻车机卸煤过程中进行分层洒水,通过振动给料使水与煤炭均匀混合,实现粉尘颗粒的有效附着,彻底使煤尘固化,从源头上抑制煤尘产生,实现了运输、堆存、装船作业全过程粉尘控制。
翻车机房本来是煤港的“污染大户”,国家能源集团黄骅港共有4台大型翻车机,平均每小时卸煤8000吨,一年可卸煤1亿多吨,而翻车机房始终保持洁净。国家能源集团黄骅港港区内设置了17处环境监测点,粉尘数据一分钟更新一次,结果显示港区内外数值相差无几。
用好“三水”,实现生态水循环。
黄骅港所在的渤海湾是淡水资源匮乏的盐碱地。为最大程度提升淡水的利用效率,黄骅港过滤储存压舱水、净化煤污水、承接“天上水”,把原有垃圾场、空闲荒地改造成“三湖两湿地”,实现水资源的科学储存、运用。港区内“三湖两湿地”相互联通,可实现逐级沉淀、平衡存水、循环用水。这些水将逐步回用到生产中,黄骅港生产用淡水超九成实现了自给自足。
为了用好“三水”,黄骅港煤炭港区开发出一套绿色生态管控平台系统,实现应用水系统智能管控。通过现场18个监测感应装置收集各项环境指标数据,并将数据实时传输到系统内,结合煤炭外含水、天气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根据现场情况,进行煤炭预防性补水,最终实现精准抑尘、用水智能调度。经过第三方专业机构评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先后取得2项国家发明专利。
以“零碳港口”为目标,黄骅港煤炭港区还大力推进岸电项目建设,实现码头泊位全覆盖;引入专业化单位,合作开发光伏发电、“绿港氢城”项目,着力提升新能源在煤港的应用水平,全方面打造绿色港口。
整合资源,港口规划建设运营一盘棋
在河北省港口布局图前,习近平总书记驻足良久。河北省负责同志介绍,河北省内有大秦、朔黄、蒙冀三条主要煤运通道,经河北港口下水中转,为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输送了源源不断的“工业粮食”。
从北至南,河北省的秦皇岛港、京唐港、曹妃甸港和黄骅港依次排开,犹如海岸线上的四颗明珠。
保定-秦皇岛-仁川海铁联运班列
曹妃甸港40万吨船舶满载靠泊
唐山港京唐港区集装箱堆场
听到河北将港口资源整合重组成立河北港口集团,形成握指成拳的集合效应,总书记表示赞许:“要把分散的资源整合起来,统一规划、统一投资建设、统一运营,发挥各自不同的功能优势。”
河北港口集团自2022年10月30日重组成立以来,加快构建全省港口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运营一体化格局,推动港口资源优化配置和优势互补,提高生产效率、增强服务能力、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增加经济效益,拉动河北省向海图强、向海发展的引擎作用正在逐渐释放——
河北港口集团坚持各港口错位发展,在秦皇岛建设全国重要能源枢纽港、国际知名旅游港和现代综合贸易港,在唐山建设能源原材料主枢纽港、综合贸易大港、面向东北亚开放的桥头堡、区域性集装箱航运中心,在黄骅建设国际贸易港、“一带一路”重要枢纽、雄安新区便捷出海口,形成了“立足京津冀、面向东北亚、联通全世界”的港口集疏运网络。
02统筹港口运营,提高对国家重要能源原材料运输保障能力。河北港口集团立足秦唐沧三地港口国家枢纽港地位,充分发挥港口资源整合后的一体化运营优势,推进各港区客户、航线、腹地等资源全面共享、协调联动,实现铁路船舶互调、拖轮互派、船货衔接、均衡生产、内陆港共用,提高作业效率,畅通经济循环。在各大港口之间,河北港口集团建立了环渤海“海上穿梭巴士”,在渤海湾各主要港口之间投入运力,每周44班,集装箱运输互联互通,到港货物即来即走。
03统筹航线布局,增强腹地经济发展活力。河北港口集团组建发展集装箱工作专班,统筹完善全省港口集疏运网络,充分发挥港口陆海互通、东西互济的桥头堡作用,拉动全省向海发展。截至目前,河北港口集团开通内外贸航线59条,其中内贸50条,通达东北、渤海湾、华东、福建、华南、西南各沿海地区;外贸近洋航线9条,覆盖日本、韩国、越南、泰国等国家港口,通达世界90个国家和地区;具有辐射亚欧的陆向多式联运体系,建设内陆港66个,海铁联运线路23条,跨境班列线路8条,辐射蒙古、俄罗斯、中亚、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以“港口为龙头、内陆港为节点、多式联运为脉络”的陆向开放物流体系。
04统筹对外合作,扩大河北港口“朋友圈”和对外影响力。
河北港口集团先后与5家大型港口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加深在集装箱航线开发、“散改集”业务拓展、海铁联运等方面业务合作,提高河北港口的对外通联能力;加入以航运为主题的“一带一路”国际综合物流服务合作交流平台“丝路海运”联盟,共同推动港口间数据互联互通,促进多式联运发展;与迪拜环球港务集团签署合作协议,推进经贸合作便利化,融入国际市场。
05统筹内部管理,提升企业管理效率和经营效益。整合省内港口资源之后,河北港口集团通过股权调整、合并重组、委托管理等方式,压减管理层级和产权层级,减少内部同业竞争,提高经营效能,构建规范统一高效的制度管理体系。
(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全文)责任编辑丨彭敏
执行主编丨刘海草 张灏然
内容来源丨 新华社 河北港口集团 国家能源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