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进博会开幕!今天,交大这些“进口货”,与你共赴“东方之约”

今天,

由国家主席习近平亲自谋划、

亲自提出、亲自部署推动的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拉开大幕!

这是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迄今为止

我国举办的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

的国家级展会,

再一次宣示中国坚定不移

推进改革开放的决心。


40年,中国走向世界,

40年,世界走进中国。

交大的40年,也紧跟祖国的步伐。

那些年,交大有哪些“进口货”?

专业化教学的基础、重实践的优良传统、

现代化的外语教学、接轨国际的开放眼光,

以及美丽大气的校园建设

......

在交大改革开放后的现代化教育发展中,

书写了怎样的篇章?

跟随小编,

一起走进交大“进口货”和背后的故事吧~


进口 书籍

饮水思源赠母校图书资料,

为交大专业化现代教学打下基础


1973年9月,旅美1937届机械系校友吴德楞托人转达向母校赠书的意愿及书籍目录3本,并表示:美国有交大校友600余人,组成了交大同学会,希望与母校取得联系。

1978年9到11月,伴随着祖国的改革开放,上海交大根据邓小平“交大应与美国交大校友会取得联系,到美访问”的指示,组成“上海交大赴美访问团”,出访美国。

交大美洲校友会举行欢迎招待会,与代表团成员合影

现在我们又有了为国效力的机会,母校缺什么书,你们尽快写信来告诉我们,我们校友都愿意出力。

——校友吴德楞


访美期间,校友们向母校赠送了最新出版的数学、物理、化学、力学、生物工程等11大类图书资料,共计600余种800余册。

进口 设备

最先进的设备,

传承着交大“重实践”的优良传统


曾经风靡全球的王安文字处理机

访美期间,在我国驻美联络处和校友们的支持协助下,代表团用8万美元买回了市值约20万美元的仪器设备和资料,包括4台王安计算机和英特尔微处理机系统、光纤模拟设备、高温电阻应变片以及最新的图书教材等。为学校的微机、大规模集成电路、光纤、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等新兴学科的建立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1986年10月12日,原交大美洲校友会会长、美国王安电脑公司总裁王安博士(左3)来校访问,左1翁史烈,左2吴善勤

1978年以来,学校接受海外捐赠图书资料、仪器设备众多,均第一时间用于教学和实践。例如,1986年,德国柏林工业大学赠送价值约58万美元的中型计算机系统一套;1988年,美国CHP公司捐赠价值约60万人民币的CAD工作站4台计算机等。

1992年6月,翁史烈校长陪同日本三菱自动车株式会社社长馆丰夫参观汽车检测中心

1986年,学校与五十铃汽车工业株式会社联合召开“汽车发动机技术交流会”,并由五十铃公司向学校赠送汽车发动机2台,供教学科研之用。翌年,在沪合办五十铃汽车维修站。1987年,三菱公司捐赠价值约200万人民币的7辆汽车和维修检测设备,在校附属工厂建成上海第一个汽车专业教学实习基地——上海交大三菱汽车维修检测中心。

除此之外,众多交大优秀的老师们总会紧抓各种交流机会,想尽办法,甚至自掏腰包引进最先进的设备和材料,第一时间应用于课堂教学和实践研究中,很多至今仍在使用,传承着交大人“重实践”的优良传统。

进口 专家、资料、教具

资料和心血漂洋过海,

为交大重视创新的外语现代化教学

1979年3月26日,党委书记邓旭初(右4)、副校长范绪箕(右3)等校领导欢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右6)来校访问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交大的迅速发展,凝聚了诸多海外著名专家学者的智慧和心血。

1978年起,上海交大恢复邀请外国专家来校进行短期讲学活动,来校讲学的外籍学者治学非常认真,不少外籍学者还纷纷向学校捐赠书刊、资料和教具。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何毓琦将自己的讲稿、幻灯片、录音带及供学生练习、测试、考试用的题目全部赠给学校,为学校开设最优控制课程提供了完整的教学参考资料。美国霍华德大学教授解化亭向学校赠送3本美国出版的教科书,并把一本电力系统教科书的内容介绍给学校。通过1979年的校庆和讲学活动,学校共收集到国外科技资料1300多种。

1979年起,学校恢复了长期聘用外籍教师和专家的工作。“六五”期间,外籍教师为学校编写了18套讲义、4套教材,赠送资料1000多册、教学用录像设备1套、录像带46盘、幻灯片20余套。


包兆龙图书馆外景,内设英语学习资料中心

“七五”期间,由英国文化委员会专家和科技外语系教师合作编写的《大学核心英语教材》为150多所高等院校使用,由英国文化委员会出资建成藏书3000余册的科技外语系研究生图书馆和藏书8000余种的英语学习资料中心。

1986年1月,国家教委同意上海交大接受英国文化委员会资助,设立英语学习资料中心,该中心设在包兆龙图书馆内,建成后由上海交大全权管理。同年9月,中心正式建成开放,藏书8000余种,对学校及上海地区有关院校的英语专业人员开放。

进口 人才

扩大交流,派遣和接受留学人员,

交大以接轨国际的开放眼光持续发展


上海交大留学生欢聚一堂

从1979年起,学校恢复选派出国留学人员。他们大多在国外学习勤奋,成绩优异。有很多人学成后在国内外创业就职,将 交大的影响带到世界各地。

从1982年起,上海交大恢复接受外国留学生,先后举办对外汉语短期学习班和长期汉语班。1988年,学校首批招收攻读本科学历的外国留学生12人。

1992年,上海交大首批外国留学生毕业,校长翁史烈(后排左6)、副校长谢绳武(后排左2)、副校长白同朔(后排右2)和留学生合影留念

“进口”基建

现代化的闵行校区,

是交大师生心中美丽大气的花园

上海交大留园外景

旅日华侨盛毓度,系交通大学创始人盛宣怀嫡孙,他怀着对祖国文化的尊敬和深情,于1961年在日本东京创建留园,成为闻名遐迩的大型中国式餐馆。1987年8月,盛毓度决定在东京留园原址改建留园大厦,向上海交大无偿捐款4000万日元及东京留园的部分家具和装饰材料,在闵行校区新建上海留园。

1988年10月5日,上海留园在交大闵行校区奠基,在盛毓度亲自指挥下,来自东京留园的物件共12个集装箱运来上海。1989年11月15日,上海留园竣工完成,至今仍是交大教师聚会用餐、海内外学者友人联谊之所,大厅内的月洞门式电梯门寄托着这位常年旅居日本、“热爱祖国,怀念乡邦”的老人的赤子之心。

党委书记邓旭初(右)欢迎旅日华侨、上海留园捐建者盛毓度(左)

菁菁堂外景

从1982年,应日中科学技术交流协会邀请,交大组团访日,开启了与日本高教界、科技界和企业界的交流合作。

1992年,日本昭和女子大学与上海交大签署交流协议,在闵行校区捐赠建造大礼堂(菁菁堂),于1992年奠基,1994年落成。

1991年9月23日,日中教育协会会长宫家愈参观闵行校区,观赏他赠给交大的三百株樱花树

1981年7月,香港环球航运集团主席包玉刚在北京向中共中央副主席邓小平递交了向上海交大捐赠1000万美元、建造现代化图书馆的信函,邓小平欣然接受捐赠并同意命名“包兆龙图书馆”的要求,由此开创了新中国教育界接受海外捐款和以人名命名建筑物的先河。

1985年10月27日,包兆龙图书馆如期落成,由叶剑英元帅亲笔题写馆名,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大学图书馆。自此,上海交大图书馆进入了一 个新的发展阶段,从传统图书馆模式向现代化管理和建设文献情报中心过渡。

在建造包兆龙图书馆的过程中,由于建设银行人民币贷款的支持,外汇结算的优惠,学校、设计院和施工单位坚持用国产建材,包玉刚的赠款有所结余。后来学校用此余款,于1992年在闵行新校区建造了包玉刚图书馆。包兆龙图书馆和包玉刚图书馆的相继建成,为交大师生提供了一流的学习与研究场所,在学校教学、科研、学术交流等方面的发展发挥着重大作用。

包玉刚图书馆外景

“这不是一般性的会展,

而是我们主动开放市场的

重大政策宣示和行动。”

中国以实际行动向世界昭示: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

只会越开越大!

交大亦然,坚定不移!


来源:人民日报、上海发布、上海交大档案馆(党史校史研究室)、《上海交通大学史》

资料整理:尹静一、王鑫伟

责任编辑:金雪 祁洁

1、三块五, 请刷卡!智能识菜计价,19岁交大博士喜提千万融资,参展进博会!

2、倒计时2天!交大3场跨时空展览会,为进博会打CALL !

3、交大3个学科全国第一!2018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发布

4、全球前十!USNews2019榜单见证交大实力

5、今天,他就是我们的头条!

点赞开放中国,开放交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