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天,他就是我们的头条!


今天

让我们一起来回望

一位科学家

一位交大学长

说到他,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

他是伟大的人民科学家

但是至于伟大到什么程度

可能很多人说不上来


他被誉为
“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
“两弹一星”元勋

……

他的头衔有很多

他的成就影响深远

但他最在意的

还是镌刻在心中的那两个字

——“中国”

九年前

 2009年10月31日 

我们敬爱的钱学森学长在北京逝世

享年98岁



钱学森逝世9周年


钱学森


钱学森于中国,不仅仅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更是民族脊梁们肩负的家国情怀与奉献精神的象征。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作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的钱学森,数十年呕心沥血、攻坚克难,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彪炳史册的功勋。他一生胸怀中华民族复兴的理想,为着国家强盛、人民幸福献出了他毕生的智慧和心血。

今天我们共同缅怀钱学森,缅怀他自学生时代就立下的科学报国之志,缅怀他始终坚持为民族复兴选人生。

让我们通过他人生的五次选择,展示他为了报效祖国而奉献的历程。


1

第一次选择:铁道工程,给中国造铁路

钱学森在报考大学时,做出了人生的第一次选择:他要学铁道工程,给中国造铁路。他在中学读书的时候,经常听老师讲到孙中山与《建国方略》。在孙中山眼里,如何让一个衰败的中国迅速地复兴?孙中山给出了一整套振兴国家的设想。其中在建设方面,孙中山提出要发展交通、尤其要发展铁路交通,让我们国家的铁路像人体的血管一样通向我们国家四面八方。那时中国的铁路多是外国人铺设的,中国自己这方面的人才很缺乏。钱学森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再加上当时交通大学是全国大学里面最好的大学,所以钱学森报考了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学的是铁道机械工程专业,当时叫铁道门。


2

第二次选择:改学航空工程,要学习能打下日本飞机的本事

正当钱学森憧憬着立志做詹天佑式的工程师的时候,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日本飞机的肆虐,使钱学森深感发展航空工业的重要性。在校园里目睹着天空中的日本飞机,钱学森做出了人生的第二次选择:要改学航空工程。

他认为,在现在的情况下,学铁道机械工程已经对国家用处不大了,要学习能打下日本飞机的本事。为此他用业余的时间把校区图书馆里所有的航空方面的书都读完了。

钱学森从交大毕业后投考国家第二届“庚款留学”公费生,报的就是航空工程专业,当时叫航空门,就是飞机设计。他以报考当年“庚款留学”公费生航空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了,开始了钱学森涉足航空工程的历程。

钱学森经过一年的预备班式的培训才出国的。钱学森到了美国去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读研究生,一年后获航空工程硕士文凭。

此时年轻的钱学森为了能在美国找到一份航空方面的工作,必须要拿到航空工程师的证书。当时要拿到证书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个你要有航空工程的硕士学位,第二必须要有曾在一家航空工厂实习至少一年的证明。但由于当时美国人瞧不起中国人,拒绝了所有中国学生到工厂里实习的申请,因此没有拿不到实习证明的钱学森就拿不到工程师的证书,在美国就不能找到航空方面的工作。

摆在钱学森面前只有两条路,一个就是改行干别的,另一个不改行就要想办法找另外一条路。


3

第三次选择:从事航空理论方面的研究,成为一位杰出的科学家

在学习航空工程的过程中,钱学森感到航空工程的依据,基本上是经验,很少有理论指导。如果能掌握航空理论,并以此来指导航空工程,一定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钱学森做出了人生的第三次选择:从做一名航空工程师,转为从事航空理论方面的研究。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他的父亲,同时向当时航空理论研究的最高学府加州理工学院提出申请,并且只身一人来到了加州理工学院敲开了后来他的导师冯·卡门教授办公室的门,经过了一番口试,冯·卡门教授非常满意这个年轻人,录取了他。

到加州理工学院的第2年,即1937年秋,钱学森就加入“火箭俱乐部”,是5位创始人之一。他在导师的指导下很快就成为航空理论方面一位杰出的科学家,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钱学森在他的导师指导下的一系列学术成果为美国、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同盟国战胜轴心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4

第四次选择:转向大型科研工程建设,只图报国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举行开国大典,天安门城楼上的礼炮声敲打在这个游子的心间。5年的归国之路,充满太多的辛酸。在美国人眼里,钱学森一个人就抵得上五个师的力量。在那5年里,钱学森受到了监视甚至拘禁。然而,这一切并没有阻止他回国的脚步。

“我终于回到了日益思念着的祖国,今后要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为祖国的建设事业服务。”这是回国后的钱学森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过的一句话。他回国,只为贡献自己。

1956年10月8日,回国后的钱学森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

这一天,中国航天事业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这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创建。

国家做出要研制中国自己的火箭、导弹的战略决策,有关方面询问钱学森中国人自己搞导弹行不行?钱学森的答复非常肯定。但是钱学森也没有料到国家会把研制中国自己的导弹、火箭的任务交给了他。国家的需要使得他做出了人生的第四次选择:从学术理论研究转向大型科研工程建设。

我实际上比较擅长做学术理论研究,工程上的事不是很懂,但是国家叫我干,我当时也是天不怕地不怕,没有想那么多就答应了。做起来以后才发现原来做这个事困难这么多,需要付出那么大的精力,而且国家受国力所限只给这么一点钱,所以压力非常大。

——钱学森晚年曾经跟他的秘书说

钱学森既然以国家的需要作为自己工作的选择,就义无反顾把毕生的精力贡献给了中国航天事业。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国跻身世界航天大国之列,弹(导弹)、箭(火箭)、星(人造卫星)、船(飞船)、器(深空探测器)全面发展。钱学森出色完成国家赋予他的任务。

作为一名军人,他兑现了自己的使命与担当。新华社发布的《钱学森同志生平》中,概括了他的11项“第一”——中国第一枚近程地地导弹发射试验,中国首次导弹与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中国第一次潜艇水下发射导弹……

这些“第一”,划时代地改变了中国,也划时代地改变了世界!

2003年,杨利伟专程来到钱学森家中向老人报到。此后,每一位从太空凯旋归来的航天员,都会来到钱学森家中,向这位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报告好消息,直到钱学森去世。


5

第五次选择:再次回到学术理论研究,把智慧锻造成阶梯

1982年,钱学森年已70岁了,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完全可以休息了,写写回忆录、做做报告……但是钱学森又做出了他人生的第五次选择:再次回到学术理论研究中。

此时的国家刚刚实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全国上下都憋着一股劲,要把时间夺回来。钱学森认为,自己没有任何理由置身事外。他以独到的研究角度,从70岁到85岁,在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地理科学、军事科学、行为科学、建筑科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等诸多领域进行了不懈地探索,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新理论,为我国科学技术部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关于“两弹一星”的科学与技术,我在美国时就都掌握了,也做出来了。回到祖国以后,只不过是把它拿过来运用,虽然也有一些创新,但基本的、原始的创新不多。而我多年来和你们一起研究和探讨的这些问题与设想,才是我回国以后开创性的、全新的观点和理念。它的社会意义和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可能要远远超过我对中国“两弹一星”的贡献。

——钱学森自己对他晚年工作的看法


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们一生所做的工作表示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的奖赏。

——钱学森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

尽管没有军衔,

他却成为

指挥国防科技战线

千军万马的将星北斗,

攥紧了中华民族

自强不息的铮铮铁拳!


他亲手打造的大国长剑,

忠实地守护着这片他深爱的土地。

他的学术精神和人格魅力,

照亮了一代又一代的科技工作者。

他一生的重大抉择始终

与国家、民族的发展紧紧相连,

他的一生爱国奋斗、建功立业,

获得了无数成就和荣誉,

但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

“一切成就归于党,归于人民”。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

向钱学森学长致敬!



来源:新华网、钱学森图书馆、我们的太空公众号

责任编辑:金雪 祁洁

1、问鼎“知行杯”!二个特等奖,五个一等奖,交大是怎么做到的?

2、26位诺奖得主+上海交大“院士天团”!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汇聚全球“最强大脑”

3、教学生“打鸟”!交大教授的爆款课堂,同学们抢着上

4、全球第8,连续四年全球前10!这份榜单,交大持续领先

5、为了9000万人的健康,交大这所医院60年做一件事


点赞大国脊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