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6位诺奖得主+上海交大“院士天团”!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汇聚全球“最强大脑”


由上海市政府主办,临港管委会、临港集团、市科协、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和上海交通大学承办的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今天上午开幕。

包括26位诺奖得主和多位沃尔夫奖、拉斯克奖、图灵奖、麦克阿瑟天才奖等世界著名学术奖项得主在内的世界顶尖科学家,以及30余位中国两院院士、中外杰出青年科学家共同出席,开始为期三天的全球杰出科学家原创科学思想和科研成果的智慧盛宴。 

与会的世界顶级科学家,每一位都是各自科研领域的一面旗帜。这样的“组团”规模,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绝无仅有的全球顶尖科学家盛会,也是迄今为止亚洲第一大规模的世界顶尖科学家交流平台。



科学风暴来袭,全球“最强大脑”齐聚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

本届论坛的主题是“科技,为了人类共同的命运”,分为主题论坛、世界顶尖青年科学家特别论坛和前沿科技与创新发展圆桌会议三大板块。其中,4个主题论坛分别为世界顶尖科学家光子科学与产业论坛、生命科学与产业论坛、创新药研发和转化医学论坛、脑科学与人工智能论坛。

参加此次盛会的科学家,涵盖了化学、物理学、医学、计算机学等主要科学研究领域,包括来自美国、英国、挪威、德国、以色列等国家的顶尖科学家,代表了各自领域内当前世界最高水准的学术成就和社会影响。

开幕式上,上海市市长应勇致词时表示,上海建设科创中心,将进一步夯实基础支撑,拓造光子科学、生命科学、海洋科学大科学设施群,欢迎全球优秀科学家来开展研究工作,并提供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主席、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杰·科恩伯格,表示希望加强基础科学家之间的交流,也希望更多的基础研究成果能够进入人们的生活。他还希望这样的论坛能够作为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的年度会议,每年举办一次。

所有与会科学家及各界嘉宾还在开幕式上举行了世界顶尖科学家科学社区启动仪式。科学社区的核心价值就是将有广阔产业化前景的世界顶尖科学家的科技原创资源,注入到上海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主承载区之一——临港地区,并与中国庞大的应用市场对接,借助世界顶尖科学家“集群效应”“引进一个顶尖科学家、带来一个团队、落地一批项目、实现原创效能”。

据主办方介绍,顶尖科学家论坛旨在聚焦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搭建国际化、综合性科学平台。论坛将充分发挥诺贝尔奖获得者等顶尖科学家的带动与引领作用,打通科技创新链的不同环节,聚集分散在全球的高端人才、先进技术和优质项目等资源,吸引众多国内有潜质的优秀科学家参与;搭建综合性科创平台,服务上海全球卓越城市建设,力争成为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新名片,中国原创科技诞生的起源地,世界科技创新发展的策源地。


超强“院士团队” 助阵,助推青年科学家发展,上海交大智慧闪耀滴水湖论坛

本次论坛是国内迄今诺奖科学家参加人数最多的科技盛会。本次论坛的最大亮点之一,就是由中国优秀科学家组成的“院士团”与世界顶级科学家之间的零间距对话。论坛特别邀请中国两院院士和世界顶尖科学家“结对”交流,以求碰撞出一个真正出创新观点、思想、成果的全球顶尖科学思想策源平台。

上海交通大学派出“院士团队”参与论坛,汇聚了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张杰院士,校长、中国工程院林忠钦院士,市科协主席、附属瑞金医院、中国工程院陈赛娟院士,常务副校长、中国科学院丁奎岭院士,副校长、中国科学院毛军发院士,化学化工学院、中国科学院颜德岳院士,化学化工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涂永强院士,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宁光院士,附属仁济医院、分子医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谭蔚泓院士等在内的强大阵容,将在各个论坛上与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科学家“华山论剑”,展现上海智慧,碰撞思想火花。

论坛还将设置顶尖青年科学家特别论坛,搭建中国青年科学家与世界顶尖科学家交流合作的平台,汇集了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顶尖高校、科研机构的近百位青年学者,与世界顶尖科学家直接深度互动。


上海交大校长林忠钦发言:聆听上海的科学真心

上海科技报 杨浦东/摄

“交叉”是这次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关键词之一。“当科学家走进这座城市,会看到上海乃至中国科技界的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说,“论坛招募志愿者时,我们学校一大批青年学生强烈要求参加,希望通过和世界顶尖科学家近距离接触,增强自己对科学的热爱。”

“海纳百川”是上海的城市精神。此次论坛将向世界传递出重要信息:上海是一座非常尊重、重视科学的城市。

李政道研究所是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重点任务,也是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8月,李政道研究所实验楼在张江科学城启动建设,预计到2020年上半年竣工。“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此次也来上海参加论坛的弗兰克·维尔泽克任所长。”林忠钦说,“期望在粒子与核物理、天文与天体物理、量子基础科学等方向取得原创性成果。”

有些国外专家学者觉得,中国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不够,林忠钦坦言,消弭误解的最好方式,就是打开大门请他们走进来看一看。“近年来,上海乃至中国对基础科研的投入相当重视,对中国来说,比邀请诺奖获得者更重要的,是出更多诺奖级别的研究成果。相信不久后,相关成果会在我国逐渐涌现。”


来源:央广网、文汇报、新民晚报、东方网、上海交大新闻学术网

责任编辑:金雪 祁洁


1、教学生“打鸟”!交大教授的爆款课堂,同学们抢着上

2、全球第8,连续四年全球前10!这份榜单,交大持续领先

3、为了9000万人的健康,交大这所医院60年做一件事

4、《一本好书》没看过瘾?8位教授带你读大学“缺”的这本书

5、敬佩!“90后”院士一年出差30多次,解决港珠澳大桥不少难题,却说自己没什么能耐


点赞交大智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