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70图!交大时光机专列,带你一键穿越!
七十年,
岁月改变了模样。
回首光阴,
探寻七十年间的交大故事,
亲历着一座学府的沧桑巨变,
见证着祖国是如何富强振兴。
70年,70图,
一起走近,光阴的故事。
旧貌换新颜
校园里的一草一木都承载着几代交大学子的记忆,七十年时光流转,交大校园里旧貌换了新颜。
新中国成立初期,徐汇校区的校门vs如今闵行校区的东大门。
三十多年前的闵行校区百废待兴,周边都是农田,校园内建筑物寥寥。如今的上院三岔路口,马路宽阔,绿树成荫。
当年的包玉刚图书馆前还是一片荒草,如今的思源湖畔,余晖与霞光交相辉映,环绕湖边的绿树成荫,图书馆灯光通明,观暮霭中的包图,仿若置身画中。
1986到2017,从简陋有限的设备到如今先进精密的仪器,实验室焕然一新,但科研人员投身科学事业的初心永不改变。
交大的“食”代变迁
食材从匮乏到丰富,菜品从单一到多样,小小餐盘见证着交大的“食”代变迁。
建国初期,自然灾害频发、经济困难,食品定量供应,大学生每月29斤粮票。食堂提供的是粗米饭和没有油水的青菜,由于吃不饱饭,同学们常常在宿舍中冲酱油汤充饥,小卖部的一包花生米,便能让同学振作起来,精神饱满地去上课。
改革之初,物资匮乏,学校食堂就成了交大学子一日三餐心向往之的去处。五六同学围坐在圆桌旁,边闲聊边进餐,品种略显单一的饭菜也变得更有滋味了呢。
野炊的同学
闵行校区投入使用不久,远没有现在的规模。一餐以南为南区,以北为北区,河北餐厅即是北区食堂,因在二号河的北面而得名。
1988年的河北餐厅
如今交大拥有七个餐饮大楼以及哈乐餐厅、玉兰苑和“金拱门”,在交大,足不出校园,就可以吃到各种风味的地方菜,炒菜面点、煎炸蒸煮、清真、川味、淮扬、本帮、咖啡、豆浆、快餐……中式西式,应有尽有。
左划查看更多丰富菜品
住在交大
七十年代,宿舍八人一间,一层楼公用一个盥洗室,早晨洗漱高峰期时常造成交通拥堵。当年的宿舍不带浴室,洗浴必须走出寝室楼到公共浴室,浴室里只有一排排水龙头,一个龙头下往往站了好几个人,大家排队轮流冲洗。
1975年春季徐汇校区宿舍一楼寝室窗户旁,花映人,人似花。
新校区的住宿条件得到了大大改善,同样宽敞的房间,同样整洁的桌面,同样开心的笑容,两位小哥哥想必在寝室住得舒适惬意吧。谁说交大男生不文艺?抱着吉他的小哥哥实在文艺范儿十足。
新世纪,交大在上海率先达到四人一间,学生们的生活空间相对独立、便捷。宽敞的空间,单间公共浴室,独立盥洗池,全新的空调,“住在交大”的口号名副其实,羡煞许多其他学校的学生。
宿舍楼宇群
设施齐全的新宿舍
最是书香能致远
60年代,图书室是老房子旧窗户,光线较暗,没有空调电扇也没有取暖设备,冬夏时节尤其难熬,但这无法遏制同学们的求学愿望,图中的图书阅览室座无虚席,同学们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
60年代的图书阅览室
同学们在仔细听报告。岁月虽然改变我们的模样,但是教室里好学的交大人从没变过。
或独自认真读书,或与室友探讨问题,小小宿舍里充溢着浓浓学习气息。
80年代的教学楼尽管简洁,可依然像是一个强大的磁场,吸引着当年的同学们在那里汲取知识和力量。看,图片中阅览室里埋头苦读的同学们学得多认真啊!
80年代的阅览室
如今交大的四个图书馆为交大学子提供了充足的学习场所。占地3.5万平方米,约6000席的阅览座位的新图书馆气派恢弘,明亮宽敞的走廊,旋转式楼梯,桃木色的书架,每天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不爱上学习都很难。
校园中的图书馆
SJTUer的多彩生活
课余休闲活动是最能见证学生生活轨迹的旁观者,七十年交大的变化在交大学子参与其他活动方式的转变中得到了最精髓的表达。
1958年,交大学生艺术团在上海艺术剧场公演话剧《大学的早晨》
1960年,体育馆内水球比赛
五六十年代,学校倡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话剧中的艺术演绎,运动中的放飞自我,这才真正的文体两开花呀!
改革开放后,交谊舞开禁,十六步等花样舞步风靡一时。在“嗖哆哆咪哆哆”的欢乐圆舞曲中,同学们翩翩起舞,尽展青春活力。
同学们的曼妙舞姿
红太阳广场的草地上,是同学们休闲放松的佳所,夜晚还时常有人抱着吉他,聊着弹着唱着,从“沉默是金”到“美酒加咖啡”,从“朋友”到“冬天里的一把火”,无数欢声笑语曾在这里荡漾。
草地上席地而坐
作为心系社会,热心公益的好青年,社会公益活动中活跃着交大人的身影,献血活动中的小哥哥,闵行公园植树的学长们都是我们的榜样。
社会公益活动
90年代初的文艺晚会,虽然没有绚丽的舞台效果,但在同学们倾情演绎下依旧精彩纷呈。我们仿佛看到了学长学姐们灵动的舞姿,听到了他们动听的歌声呢。
文艺晚会歌舞
去理发店不方便也没关系,室友之间互相理发,有爱又温馨~
90年代的校园运动会,方阵里女同学们衣着靓丽,尽显交大女生的绰约风姿,比赛中的男同学健步如飞,全力以赴的样子实在是魅力值满分。
90年代,校运会风采
灯节,萌萌繁星周……精彩活动异彩纷呈,军晚、迎新晚会、元旦晚会、绿洲音乐节……同学们在各种节日晚会中展现才艺。
身上衣着大变迁
改革开放初期,买衣服需要“布票”。映入眼帘的,大部分仍是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大街上“撞衫率”超高,被形容为“蓝色的海洋”。女孩儿们对装饰的要求很简单,五彩绳绸、蝴蝶结都是她们心爱的头饰。那时候很流行在辫子上用彩色的丝带系个蝴蝶结,再配上一条碎花长裙,这可是标准的淑女形象,走起路来裙角飞扬,仪态万方。
80年代的“潮”是男生每人一件款式各异的粗针毛衣,女孩儿们身着光鲜亮丽的连衣裙。小伙子们帅气潇洒,姑娘们打扮得像一朵鲜花、一颗宝石。
如今的校园里,同学们穿衣造型多变、风格多样,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同学身着各色服饰,展示着青春风采和多元文化。
小物件,大变化
一件件物品,从旧到新,体现着建国以来交大学生生活的巨大变化,刻录着时代变迁的印记。
当年交大一餐厅的餐盘、饭碗独具特色,不知道里面曾装过多少可口的饭菜呢?
餐厅餐具
学生到食堂凭饭票、菜票打饭,老饭票不仅承载着交大学子舌尖上抹不掉的记忆,也见证了食堂的变迁,学校的发展。
食堂饭菜票
一本本练习簿、笔记本,充满着怀旧气息,看着封面上的各色劳动人民插画,连写作业都变得充满干劲了呢!
70年代的作业本、笔记本
不同的时代,同一种试卷,看着图上的力学试题是否感到了一丝熟悉呢?学长试卷上鲜红的对勾和极高的正确率实在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呀。
试卷、复习题
四十年前通信手段简单,班级通讯员每天去收发室拿报刊杂志和信件,来自祖国各地的邮件贴着花花绿绿大大小小的各种邮票,犹如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80年代的邮票
充满着时代气息的铅笔盒和笔记本,花花绿绿,可可爱爱。
在没有微信的年代,通讯录是画着可爱图案的小本本,同学们毕业分别时留下联系方式互道珍重,小小通讯录记载的正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
61071班的同学录
八九十年代,收音机是同学们学习和娱乐的重要物件,上海无线电二厂已停产的红灯牌收音机承载着一代人的共同记忆。
红灯牌收音机
在没有自动借阅机的年代,泛黄的借书证上手写的借阅记录都是同学们求知的印记。
被珍藏的荣誉证书与奖章是交大学子优秀的见证。
毕业留念水缸,有着属于77级校友的青春记忆。
每学期初,返回亲切的校园,领到一张注册条,又是一个新的开始。间隔半个世纪的两张注册条,记录着时光流转。
如今的校园SJTU专属共享单车,可供随时随地骑行,快捷方便。同学们骑着“小蓝”穿梭在上课路上,成了校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手机、电脑、平板都是如今同学们学习的好助手,科技的进步使如今的学习方式更加多样化。
新中国已走过七十年征程,
交大也在七十年间发生着巨变,
学 衣 食 住 行……
还有更多变化,等待你的书写。
忆往昔峥嵘岁月,
我们是交大发展的见证者,
而交大更是祖国繁荣强大的建设者。
愿交大学子继往开来、砥砺前行
愿交大赓续辉煌,祖国更加富强!
整理 |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校友会
图片资料:校友会、档案馆
文字:康正炎、丘汇航
编辑:陈方玺 谢子怡 王思懿
责任编辑:金雪 祁洁
推
荐
阅
读
1、现在蹭课还来得及吗?交大教授30年打造宝藏课堂,数万学子点赞!
点亮在看,一起穿越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