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京城墙记忆”数字化项目启动 将编撰口述史纪录片纳入城墙博物馆展陈

口述历史
2024-11-22


文章来源:中国网·东海资讯


“南京城墙记忆”数字化项目启动 将编撰口述史纪录片纳入城墙博物馆展陈

  

记者昨日从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获悉,为了留住有关城墙历史变迁的记忆遗产,“南京城墙记忆”数字化项目已于去年年底正式启动。该项目将选取与南京城墙相关的35—40个人,每人录制约1小时口述史,制作《南京城墙记忆》访谈专题片。等到明年南京城墙博物馆建成后,项目的数字化成果也将以纪录片的形式纳入博物馆展陈,让观众通过他们的讲述了解不一样的城墙记忆。

  650多年来,明城墙一直守望着南京的历史变迁和城市发展,她和紫金山、秦淮河一样,早已成为南京人的情感纽带。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基础研究部副主任周源介绍说,与南京城墙有关的人和事,也是一份具有重要价值的“记忆遗产”,把当代人对城墙的记忆保存并展示在公众面前,可以更加多元化地展现南京城墙的丰富文化价值,将历史的关怀投注到社会发展的脉络中。

  按照初步计划, “南京城墙记忆”数字化项目将历时一年时间,选取与南京城墙相关的35—40个人,每人录制约1小时口述史,收集讲述者与南京城墙相关的历史资料。目前选定的采访对象既有专家、学者、作家、画家、演员等社会知名人士,还有参与城墙保护和管理的工作人员,以及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团体和普通市民游客。

  这些讲述者以影音形式记录下的数字版口述史,将剪辑成一部《南京城墙记忆》访谈专题片,同期征集到的南京城墙相关老照片、手稿、实物等史料档案,将一同纳入南京城墙博物馆的展陈内容。

  周源表示,在明年建成的南京城墙博物馆中,讲述者们的口述史有望以多媒体纪录片的形式呈现,观众可以点击讲述者的人物相片观看影音资料,也可以留言讲述自己与城墙的故事。博物馆会遴选出最精彩的故事和留言,以录音的形式变成城墙记忆工程的一份数字档案。

  忆城墙往事,为申遗支招

  ——文物专家共话南京城墙

  目前,“城墙记忆”项目团队已采访了谢辰生、罗宗真、梁白泉、孟凡人、秦大树、龚国强等多位国内文化遗产、文物保护、城市考古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不仅回忆了自己的“城墙记忆”,还围绕南京城墙遗产保护、研究、利用及“中国明清城墙”申遗工作等提出了很多建议。

  谢辰生(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南京城墙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中国古代都城城墙,保护是城墙工作的基础,也是重中之重,应严格按照保护规划办事,真正做好城墙保护工作。

  罗宗真(江苏考古学会名誉理事、南京古都学会理事):南京城墙是上古时期土筑城墙转变为中世纪用砖筑墙的重要实证。我是在南京长大的,当时我们家就住在东南大学附近。那里离鸡鸣寺后面的那段城墙很近,我对当时一家人在城墙上漫步的场景记忆很深。

  杭侃(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南京城墙作为我国现存明清时期都城级城市代表,在保护与利用工作中首先要强调保护,以保护为前提,利用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在利用过程中可以让更多的民众参与进来。

  秦大树(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在博物馆展示时,不仅要关注城墙本体,同时要将城市的附属建筑及与城墙营建有关的内容都展示出来。

  龚国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南京城墙是人类历史的产物,是世界性的遗产。未来申遗工作中,要注重资料的完备性,城墙遗址保存状况、城墙价值与内涵均要科学记录,并严格按照世界遗产的基本要求,突出“中国明清城墙”遗产价值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董新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建议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尽快组织自己的考古队伍,专门从事明代南京城墙的考古与研究工作,充分提炼南京城墙遗产价值特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口述历史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