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方雷:口述史在生态经济学中的应用:原理、进展与展望 | 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第三期)预热(九)
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第三期)
钟方雷,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兼任碳中和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生态恢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经济学年会城市与区域经济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研究。在Climate Policy、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合著专著5部、译著2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中国博士后基金一等项目1项。担任多份国际SSCI期刊客座编辑。
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第三期)
口述史在生态经济学中的应用:原理、进展与展望
生态经济学作为新兴交叉学科,其研究方法仍然在不断拓展和深化。口述史提供了研究视角、实证资料和思路方法等方面的启发。本次讲座首先介绍生态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与研究范式,通过学科对比,辨析生态经济学的关键特点。其次,探讨口述史方法在生态经济学研究中的应用。重点分析口述史在环境意识研究、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环境政策评价、文化生态价值观研究等领域的具体应用,阐释口述史如何帮助研究者获取关于生态环境变迁、资源利用模式和生态服务价值的第一手资料,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资料深化对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互动关系的理解。讨论口述史在环境正义研究和生态经济政策评估中的应用。最后,展望口述史在生态经济学研究中的发展前景。
生态经济学介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探索推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选择具备条件的地区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可以理解为对生态产品进行保护与合理利用的过程,强调通过经济手段解决生态产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双向转化与环境保护问题,属于生态经济学范畴。
什么是生态经济学
生态经济学是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复合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运动规律的学科,即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及其矛盾运动发展规律的学科,是生态学和经济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它着重于如何在人类经济行为和地球的生物物理限制之间找到平衡点。
更准确地说
生态经济学是一门具有整体性视角的科学,将经济活动置于更广泛的生态和社会系统框架中进行综合分析,注重考量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人类福祉以及可持续性。
核心追求:强调可持续性原则,寻求经济活动和自然资源之间的平衡,以确保对生态系统的保护能够造福长远未来。
价值和评估:深入研究如何对自然资本(如清洁的空气、水和土壤,生物多样性等)进行准确的量化和评价,弥补了这些在传统经济模型中常常被忽略或低估的方面。
政策制订: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工具和方法,以制订能够减缓环境退化、提升生态系统服务、改善人类福祉的政策。
跨学科方法:采用跨学科方法,融合了经济学、生态学、政治学、哲学等多个社会科学领域,旨在更全面地理解和有效管理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生态经济学的四大基石
生态经济学有四大基石:
(1)可持续发展的规范性目标:生态经济学研究的首要目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目标,即规范性目标。
(2)生物地球物理方法:
生态经济学也被称为物理经济学和生物经济学。生物物理学视角的研究强调经济过程中的物质与能源技术、信息流、反馈和生产过程。
(3)复杂系统方法论:经济是由相互关联活动(部门间或市场间)共同构成的系统。生态经济学不仅认同上述观点,而且将生物地球物理环境纳入系统方法论中,把经济系统作为生物地球物理系统的子系统,而且通过投入、产出、反馈等过程与其他子系统相互作用。
(4)跨学科多元方法论:跨学科与多元方法论,可为生态经济学研究最佳与效率问题、市场行为、政策制定的经济手段、产权制度、经济增长动力以及评价海洋与海岸带的物品及服务功能奉献有重要价值的观察视角。
生态经济学与自然资本的关系
自然资本是国民财富的一种新分类,具体指在现在和未来可以为人类提供持续物质流和服务流的自然资源环境存量。自然资本的价值包括自然环境提供的物质产品价值和无形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两部分,价值量大小与自然生态环境质量、稀缺性、国土空间规划和开发利用程度有关。
生态经济学与自然资本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和方法:生态经济学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框架和科学方法,使我们能够更全面地评估和理解自然资本的价值,以及在经济决策中的作用。
(2)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活动应在保护自然资本的前提下进行,确保这些资本的长期存在,并可传承给未来世代,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3)整合经济与环境衡量指标:生态经济学鼓励综合考虑自然资本的保护和有效利用,将其纳入国家和企业计量体系,从而更全面地衡量经济的状况。
(4)政策设计:在政策层面,生态经济学强调保护自然资本的紧迫性,提倡采用生态税、补偿机制和可持续资源管理政策,以促进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5)经济-生态系统管理:生态经济学支持对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和保护,通过识别自然资本的直接和间接益处,减缓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
(6)积极的人类干预:生态经济学强调人类不仅是自然资本的使用者,更可以通过恢复和保护生态系统服务来发挥积极作用,促使环境的良性发展。
(7)环境正义:生态经济学主张通过合理分配和恢复自然资本,改善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强调社会和环境的权利应该得到公平对待。
生态经济学用于评估、保护和恢复自然资本,并确保其能够长期为社会提供必要服务。这种关系突出了环境和经济的紧密相连,并指导着社会如何以可持续的方式利用和管理自然资源。通过这种方法,生态经济学试图修复传统的经济范式,强调了经济健康与生态系统健康之间的联系。
生态经济学面临的挑战
生态经济学是一个跨学科领域,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主要包括:
环境不确定性与风险管理
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过程的不确定性,制定有效的预防和适应措施来应对潜在的环境风险和后果是一项挑战。
多学科整合的困难
生态经济学需要整合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这种整合在实践中可能相当复杂,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异可能导致理论框架和方法论的混乱。
环境价值的量化
如何量化和内部化环境服务和自然资本的价值是一个主要挑战,特别是对于那些难于用货币衡量的生态系服务和生物多样性价值。
社会-生态系统动态的理解
生态经济学需要更好地理解社会-生态系统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与反馈循环,而这些通常呈现出非线性特征,难以预测。
政策制定和执行难度
推动政府制定并实施可持续的环境政策涉及到与现行经济增长模式相抵触的决策,需要面对强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团体的反对。
全球和地方行动的协调
如何在全球尺度协调环境治理和在地方层面实施具体行动,尤其在缺乏全球共识或合作机制的情况下,是一大挑战。
技术创新与应用
技术创新虽然被认为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途径,但技术的开发、普及和应用中可能会面临技术、法律、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的障碍。
生态经济学的意义
生态经济是研究生态、经济和社会复合系统运动规律的科学,有别于传统的经济学和生态学,也不是生态学和经济学的简单组合。生态学研究自然界动、植物之间彼此的依存关系,经济学主要研究商品之间相互依存关系,而生态经济学侧重于研究自然与人的关系。兼顾多种约束条件下的生态经济观是实行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第三期)报名(点击下方海报链接)
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第三期(线上)以“口述史的多维视角与跨界融合”为主题,邀请国内口述史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开设为期10天的系列课程。本期研修班涵盖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学艺术、经济学多个学科,旨在展现口述史研究的多元视角和跨学科魅力。课程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口述史的理论探讨与方法论辨析,又有口述史在博物馆展览、非虚构写作、纪录片创作、社区研究等实践领域的创新应用。无论您是口述史的初学者,还是业已从事相关工作的实践者,都欢迎参加本期研修班,共同探寻口述史研究的无限可能。
扫码加入微信交流群,了解最新口述史资讯:
完成全部课程学习并考核合格者,由中国人民大学颁发《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第三期)》结业证书,证书统一编号,可登陆中国人民大学终身学习服务平台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