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用老价值为工业铺出新路子? | 理论周刊·圆桌

谭华健 口述历史
2024-12-03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中山,古称香山,是制造业名城,在工业化进程中沉淀了丰富的工业文化。如何挖掘香山工业文化,为新型工业化赋能?
11月24日,由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中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中山市香山文化研究会承办的2024岭南学术论坛“岭南文化的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转化”专场于在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举行。本报理论周刊主持人独家专访了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虞和平,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研究员熊月之,上海大学特聘教授、上海市政府文史馆馆员廖大伟三位学术专家,就香山工业文化的特征、研究方向、成果创新性转化等话题进行探讨。
01香山人在中国近代工业中具有认知优势
近年来,全国不少城市加大对工业文化的研究和成果利用,一批工业文化遗产成为网红打卡点,工业游成为新时尚,工业文化得到了广泛关注。
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孙星著的《工业文化导论》一书中指出,探究工业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与内在规律,有助于人们理解工业文化是人类在工业发展中创造的独特财富,并能理解与运用好这独特的“财富”,以持续地、创造性地提振工业经济,推进新型工业化,助力工业高质量发展。
2023年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做好工业遗产(遗存)的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
虞和平认为,从“香山”(中山、珠海、澳门)地区来看,首先要研究好香山区域内的工业文化,香山人对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肇始之功,再通过香山工业文化来看中国的工业文化。


中国近代史上,香山人是对工业认知最早的一个群体。熊月之在《近代香山英杰与中华民族觉醒》一文中写道:“珠江三角洲地处中国与欧美世界交通联系的最前沿,包括澳门在内的香山县,处于珠三角与欧美世界交通联系的最前端。自十六世纪葡萄牙人入住澳门以后,香山人就处于中西文化相遇、交流、交融的最前端,也是与西方人、西方文化最先接触的人群。鸦片战争以前,澳门、广州是中西联系、交往的前沿,香山人活跃在这两个地方。鸦片战争以后,香港割让,广州、上海等五口通商,香山人活跃在澳门、香港与通商五口。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增开天津、汉口等一批新的通商口岸,香山人的身影又扩散到新增的那些通商口岸。那以后,中国通商口岸越开越多,香山人的活动范围也越来越广。近代中国众多通商口岸中,上海发展最快,规模最大,香山人在通商口岸的分布与活动,以上海为多,其影响亦以上海为大。”
洋务运动中,香山人在工业化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徐荣村最早寄运湖丝、参与伦敦世博会事务;唐廷枢、徐润、郑观应等人则投身实业救国,推动中国工业化进程;容闳更是百折不挠,成功推动中国学生成规模留学美国。比如1863年,容闳受曾国藩委派,赴美国采购机器。在容闳看来,先进的武器是与发达的工业联系在一起的,没有能够制造农具、钟表等各种机械的基础性工业,国家就不能真正富强起来。在容闳的建议下,江南制造局兵工学校遂得以建立。


熊月之认为,香山人在近代工业化的认知、实践、人才培养等方面,较之内地广大地区,占有广泛、明显而独特的优势。
虞和平认为,洋务运动时期,中国涌现出了一批来自广东的现代性企业家,唐廷枢、徐润、郑观应等人是典型代表。他们可以说是中国的第一代企业家,这也意味着岭南传统重商文化迎来现代性转型。
以香山地区的几位买办为主力,轮船招商局可以说是中国的第一个现代性企业,唐廷枢担任总办(相当于现今的董事长兼总经理),徐润担任会办(即副总经理),郑观应出任帮办(相当于总经理助理),他们共同开创了中国企业家历史的先河。在从外贸商战转向以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发展道路,主要路径是通过创办洋务企业来实现,如招商局、开平煤矿、电报局、织布局等。
虞和平认为,作为最早接触大机器工业的香山人,他们对中国近代工业的认知是值得重点关注的,也是香山工业文化、工业文明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为此,香山工业文化研究要与整个中国近代史联系起来。
02“没有任何一个工业是孤立的”
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工业化是最根本的东西,城市化、现代化离不开工业化。
熊月之认为,传统的农业生产是分散的,大工业则是集聚式发展,由分散到合作,工业与科学技术发展,改变了人们原来的生产、生活方式。没有任何一个工业是孤立的,都是联系在一起的,不同的链条联系在一起。熊月之说,“讲到工业就要讲到我国工业的起步,虽然我们过去有一些手工业,但我国大机器工业,近代工业化的真正起步是从向西方学习开始的,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的民族工业,现代化就是民族工业不断崛起、发展的过程。”
熊月之认为,虽然香山人和香山区域较早接触到大工业,但是工业化是要和资本、技术、人才、原料、运输等要素联系在一起的,早期的香山地区不具备发展大工业的上述条件,即使香山人对工业化有较早的认知,但也只能到上海等当时工业化条件充分的地区才有发挥空间。
廖大伟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近代纺织史资料整理与研究”的首席专家。他认为,现代工业是大机器生产,从世界的角度讲,发明了蒸汽机后,改变了动能,标志着大机器生产的开始,工业文明是从大工业开始的,或是从纺织业开始的。中国到了近代,上海开埠以后才有大工业。


工业文化是工业生产中产生的观念与价值,是一个复杂多元的概念,是工业生产进程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和。在廖大伟看来,工业文化的研究不是独立的,工业、产业、行业、企业是一体的、一个链条。工业文化的研究不能局限于人,必须有事例,只讲人没有具体的事例是不行的。廖大伟建议,香山工业文化的研究既要立足香山地区,又要面向全国,甚至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站在香山的着力点上,不断延伸区域的研究。
虞和平认为,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城市特点,比如沈阳建有中国工业博物馆,上海筹建中国(上海)工业博物馆,与这些重工业城市区相比,香山工业文化的研究要选一条主线,不能搞“东北模式”,也不能模仿“上海模式”,要根据香山工业的特点,搞出自己的工业文化特色来。在挖掘工业文化方面,比如工业文化遗产的“活化”,原则上不要与人家“撞车”,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实现错位竞争。
03工业布局也是一种文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山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工业围绕“农”字展开,拥有粤中船厂、中山农业机器拖拉机站、中山糖厂等知名的企业。
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中山抢抓机遇,工业经济发展迅速,“三来一补”、乡镇企业、地方国有企业等蓬勃发展。早在1999年,中山市便在广东省率先提出了“工业立市”,随后又实施“工业强市”等战略,工业经济中呈现出“十大舰队”“一镇一品”“产业集群”等备受关注的现象。这些战略的实施也反映了那一时期中山工业布局思维。
廖大伟认为,对中山来说工业文化研究的重点应该放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山工业呈现的特点,以及转型升级的具体实践。工业的布局也是一种文化。虽然中山大工业不多,但小榄、古镇、大涌、沙溪、三乡、南头等镇域特色经济活跃,“一镇一品”“一镇多品”“多镇一品”等产业布局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工业文化。另外,工业园区的规划,产业类别的筛选、工业配套的完善等都体现了工业文化。
廖大伟说,一个镇把一个产业做大,形成“一镇一品”特色,这是工业的特点之一。在总结这种模式的基础上,也要指出一个地方的持续发展光是发展乡镇小型工业、轻工业是不足的,缺少大工业支撑,一个地方的发展水平会受到限制。在新型工业化发展进程中,中山也要找到适合本土、符合国家需要、具有国际竞争力、有代表性的大工业。比如中山明阳集团新能源、康方生物创新药等战略性产业代表企业。花无百日红,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也是如此,在发展中要不断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特别在产业低潮时要学会转向。
04从“历史上的未来”汲取养分
工业价值观、工业精神和工业伦理是工业文化的基本要素。虞和平认为,从工业发展史看,工业文化的研究包括“从工业的角度看文化、从文化的角度看工业”,两个视角是互为交叉。
从工业的角度看文化,其中一个重要的就是认知文化,对工业的认知。单从认知方面讲,香山人是比较早的,他们最早认知到西方大工业的重要性。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知很重要,有认知才能有行动,香山的容闳、唐廷枢、郑观应等一批香山人在洋务运动时将认知与实践结合在一起,在中山近代工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全国有着领先意义的。在实践过程中,他们又认知到工业与国家战略、科技、人才等结合的重要性,在工业实践中又产生了科学技术文化、产品文化、生产工厂建造、厂矿开采、商贸流通等系列文化。
香山工业文化研究如何入手?熊月之建议,一是要梳理好香山工业发展的脉络,香山工业是如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一步步走过来的;二是分析香山工业的特征与内涵。香山地区的工业与其他地区的工业有哪些不同,远一点的上海,近一点的与粤港澳大湾区东莞、佛山、深圳、江门等其他城市有哪些差异,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差异,要进行比较,要研究清楚。比如香山人的工业认知与中国近代工业的关系,香山工业与外部联系的时间、原因,华人华侨等联系起来,梳理清楚后要做更细一点的研究。
廖大伟在分析“香山商人与上海商业的新模式”中谈到,中国近代史上,大批香山人来到上海,在工商界有唐廷枢、徐润、郑观应这样的买办商人,还有香山籍商人创办的四大百货公司等,曾经一度,香山人在上海是走在前列的。上海南京路步行街四大百货公司都是香山人开的,他们共同缔造了近代中国零售百货业的传奇,不仅引入了现代商业理念,还革新了消费体验。香山商人的实践证明,勇于创新与因地制宜是推动商业发展的关键。他们在上海书写的成功篇章,是中国商业现代化的重要里程碑,更是文化与商业融合的典范。
如何从中国近代工业史来研究这种文化现象,这种工业文化现象对中山今天发展现代工业,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又有哪些启发?受历史条件的束缚,当时的香山人只有走出去才能有更大的舞台,开埠的上海就是最好的选择。今天的中山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之一,随着深中通道通车,新中山客运口岸开通等,深中一体化融合加速,大湾区“黄金内湾”的地理交通、创新创业、国际视野等各种优势都为中山的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新机遇,中山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如何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是值得思考的。廖大伟认为,要针对中国近代化中香山人“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分析大湾区里的中山怎样才能让本土企业、本土人才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还能吸引全国、全球人才,让更多国际化优秀人才在中山这片土地上发挥聪明才智,创造更大的成绩。
从文化的角度看工业,也是从历史的角度为未来发展探路。虞和平说,最近他去了一趟中山古镇调研,古镇灯饰中心的形成就是一个很好的工业文化课题。灯饰中心早期是在浙江宁波一带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灯饰中心慢慢转移到中山古镇镇,古镇成为“中国灯饰之都”,创造了一个产业神话。调研中,虞和平了解到,古镇灯饰企业很多老板是从宁波过来的。产业中心的转移是一种工业文化。为什么会转移,这也是工业文化研究所关注的。另外,产业的发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地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才能保持青春和产业活力。
虞和平认为,从历史的角度去研究工业文化,就要从历史的角度去分析“历史上是怎样创造未来的”。比如中山古镇的灯饰是如何从无到有,从分散到集聚,从配套到品牌等,历史上是如何去创造了这个“未来”。“历史上的未来”,是可以从工业文化的角度去研究、挖掘、总结的,可以找到其创新之路是如何走出来的。还有香山地区一些重要的工业企业发展史的研究,比如明阳集团的风电产业发展史,厨邦、咀香园、香山衡器、榄菊等“老字号”企业发展史。产业集群和企业个体,甚至是企业家个体的研究。通过对工业史的研究,总结经验教训,研判未来发展方向和探索可行路径。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的基础和支撑。虞和平认为,中山镇域经济发达,企业与政府、企业与乡村、企业家与地方经济等都值得深入研究。共同富裕是农村现代化的一个核心问题,农村现代化就要从一村一村做起,如何让一批党性强、业务精、作风实、威信高的能人带领村集体致富,如何发展高质量的“村级工业经济”等,这里面还涉及到工业制度的设计。比如浙江的“强村公司”,通过一个企业带动一个村,把村集体经济搞上来。“强镇富民兴村”要发挥好企业家的作用,发挥好“经济能人”的带头示范作用,但这些都需要去探索科学制度,打破身份的束缚。
镇域经济是这样,其他的产业、行业、企业也是如此,要从工业史中汲取“养分”,为中山新型工业化建设打开新的思维空间,也是为全国新型工业化建设提供“中山样本”。


转载自《中山日报》客户端







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第三期)报名(点击下方海报链接)

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第三期(线上)以“口述史的多维视角与跨界融合”为主题,邀请国内口述史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开设为期10天的系列课程。本期研修班涵盖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学艺术、经济学多个学科,旨在展现口述史研究的多元视角和跨学科魅力。课程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口述史的理论探讨与方法论辨析,又有口述史在博物馆展览、非虚构写作、纪录片创作、社区研究等实践领域的创新应用。无论您是口述史的初学者,还是业已从事相关工作的实践者,都欢迎参加本期研修班,共同探寻口述史研究的无限可能。



扫码加入微信交流群,了解最新口述史资讯:





完成全部课程学习并考核合格者,由中国人民大学颁发《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第三期)》结业证书,证书统一编号,可登陆中国人民大学终身学习服务平台查询。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口述历史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