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快评年中政治局会议:稳字当头,子弹打八分

前沿风向 前沿观察 2018-10-21

等这个会议好久了,今年上半年以来,太多的政策悬而未决,等待这个最高层的会议一锤定音。


从信用债违约增多引起的对去杠杆的争议,到后面央行和财政部的互怼,到底去杠杆政策要不要?到底货币要多松?市场不断地争论,不断地猜测,直到前几天还有某媒体引用决策层人士的话说,去杠杆由三年变为5-10年,引起各种不安。


而且,上周国雾院常务会议在周一开了,政策大转向的信号已经来了。 会开完了之后,L就出去考察了,到了当地机场就直接去拉林公路施工现场,投资2700亿的这个项目就要成为稳增长的标志性项目了。在现场,他说了,“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要加快补齐这个短板,通过扩大有效投资,加快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逐步缩小东中西部发展差距。”应当说,态度已经很鲜明了。我的公号文章《重磅国常会:政策全面转向 只差最后一步》专门进行了 分析。


但是,从观察财政部的发布会提到对“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的解读,以及近期发改委的行动来看,似乎没有太大的动静,表述仍相当的谨慎。


真的要准备大干一场吗?貌似国务院常务会议之后部委传递的信息并不清晰。市场盘面上也可以看出,即使基建类的周期股走了一波行情,但是黑色系的期货仍很谨慎。而且,基建类的后来也下来了。


这需要更高层的定调,我们真的要大干一场?真的要全力稳增长?或者稳增长的力度怎么拿捏?


所以,如果重视这个会议都不过分。本文进行逐条解读:


1,子弹打八分


如果将当前的政策,与1998年面临亚洲金融危机冲击和2008年面临全球金融危机冲击时相比,虽然现在提出了“六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的总方针,但是当前的政策并没有像那时一样,恨不得火力全开,瞬间把最猛的子弹打出去,出手快,出拳要重。


在我看来,如果说全面政策转向是10分的话,我认为现在的力度是八分,不是全面出击,但是力度已经够大。


为什么会这样说?


因为从会议公报来看,政策并未全面转向,该坚持的仍在坚持,该发力稳增长的发力稳增长。并没有因为需要“六稳”政策全面决堤,该去杠杆的,仍是“坚定做好去杠杆工作”,对房地产这个打不死的幺蛾子,虽对长效机制加了“平稳健康”的定义,但也特别强调,“坚决遏制房价上涨”。


在去杠杆和房地产政策上一个“坚定”,一个是“坚决”,这两个政策基调很重要,不要幻想现在的稳增长就要让这两个地方溃堤。


2,没到最危险的时候


这样的政策取向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上半年的经济增速达到6.8%,这样的速度着实不低。这次会议对上半年的总结是“总体平稳、稳中向好态势”,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如主要指标处于合理区间、结构优化等等。


所以,这次会议不仅仅是要总结上半年,更要总结“当前”,当前的判断就不一样了,叫“稳中有变”,而不是上半年的“稳中向好”,从“向好”到“有变”,判断大不相同,那么变的是什么呢?“当前经济运行稳中有变,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


变的是和1998年、2008年类似的情况——外部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


总结起来说,上半年很好,未来压力很大,但是未来的压力毕竟没有真正体现在过去的经济数据上,所以不好还没有真正到来。既然不好的还没有真正到来、没有真正发生,所以当然不用打出全部子弹,只需要八分。但这不意味着,未来不会进一步加大力度稳增长。


子弹打八分,我认为这是理解今天会议的总纲,下面逐项分析不同的政策方向。


3,对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表述都出现了一些变化。


比如,对货币政策,虽然仍然定性是“稳健的货币政策”,但是这里没有再强调“松紧适度”这样的表述。松紧适度应该可以理解为更为中性,但是如果没有这样的表述,意味着“稳健”的可想象空间就很大。


2015年,五次双降,事实上已经是明显宽松了,但是官方的政策表述还是“稳健”,所以可以想象,这个“稳健”有多不稳健。


不过,当前货币政策的压力很大,人民币这段时间都被川普批评为像石头一样坠落,虽然国内有宽松的需要,但是如果进一步的大宽松,即使美元指数走弱,人民币的压力也会很大。


所以这里表述也很纠结——“要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总闸门确实是关键,之前是“管住”,然后是“管好”,现在是“把好”,从“把好”到“管好”一字之差,到底意味着什么?我认为,管住到管好是明显转变,但管好到把好,则差别很小,管更多地居高临下的角色,“把”更多地是一个技术角色——比如,他只是个把门的。


但不管是“管”,还是“把”,最后都再次重复了在一季度会议上的要求,“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这句话已经被解读了很多遍了,所以可以安心放心,钱荒是绝对不会再发生,货币市场会非常平稳,MLF用完, 央妈一定会再续。货币市场流动性稳定的大局绝对不会出问题。


总结起来,仍要从子弹打八分的角度来理解当前的货币政策,并没有完全转向,而是微弱的变化,要在博大精深的“稳健”二字中,去慢慢体会隐藏的深意。


对财政政策的理解也是如此,1998年曾经专门发1000亿特别国债来稳定增长,为的是保8。今年年初,中央将赤字率主动调低了,现在也没有明确表示要调高赤字率,或者来类似特别国债之类的举措,这仍然说明,子弹只打八分,还留有余地,工具箱里还留一些工具,毕竟还没有到最危险的时候。


这个会议对财政政策有两个要求,一个是扩大内需,一个是结构调整,在这两个方面要发挥更大作用。这两个表述都很简单,如果真的是政策全面转向扩大内需,那应该是要有一套扩大内需的组合拳的,2008年就是如此,全面开弓。这样的政策储备不是没有,只是现在还没有到打组合拳的时候,所以目前并没有在这个点上展开。


结构调整是很有意思的表述,因为动结构是动存量,这里要“打通去产能的制度梗阻,降低企业成本”来分析。去产能这么久,今年都已经不是重点了,但是现在看来,还是有很多制度梗阻,并且这阻碍了降低企业成本。


可是什么在抬升企业成本呢?还不是上游行业,基本上都是国企控制的。如果要降低企业成本,是要动他们的利益的。对于成本的细节,最近圈内有很多讨论,此处不展开。


但是,整个通稿看不出要对国企改革大动干戈的意思,最近刚刚he接了新的小组职位,也出台了关于国资投资运营公司的试点意见,但是这个文件没有特别提到国资改革,也没有提到过去的“僵尸企业"问题,很可能在“稳”字当头之下,这块改革又难有什么进展了。


4,“扩大内需”举措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基建。


基建是今年的心病,因为增速掉得太厉害了,这直接拖累了整个经济增速。过去都是20%以上的速度,现在都是个位数了。


国家统计局其实在历次的发布会里说过,主要的原因是地方平台和地方债务的整顿,导致地方没钱去投资了。这个突出问题,在上周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进行了大胆的表述,这个表述类似于2015年那次的政策转向,就是要保在建项目,防止阑尾。


真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每次都是得逞。每次都是在政策整顿力度加大的时候,遇到了稳增长的需要,然后每次又放松。


今天的这次会议,专门提到了基建——“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的力度”,是的要加大。但是到底加多大呢?对地方隐性债务的整顿会因为稳增长而放缓吗?这个会干脆回避了这个问题,没有提地方平台。


这个时间点,又要人干活,又要人守规矩,是比较难。整体来看,估计隐性债务整顿还是会继续,基建也会加码。就这样,走钢丝,既要稳增长,又要整顿。最后的结果呢?就看在2000亿美元关税之后,经济回落速度有多快,8分的子弹会不会变成9分。


要分析基建的走向,需要密切关注财政、发改委的动向,圈内会继续紧密关注。目前只能判断加大力度,但力度加多大仍不明朗。


5,千万不要以为去杠杆不要了。


正如文初分析的,去杠杆还是要的。主要有两点可以看出,一是对上半年工作总结部分,对防范金融风险的判断是“取得初步成效”,特别注意成效是“初步”的,而不是阶段性的、历史性的,或者转折性的,都不是,才刚刚开始。


市场隔一段时间就会抛出“去杠杆”不要的声音,我认为都是一厢情愿。易行长在接受财新专访那次就说了,去年杠杆率上升2个百分点,前年是13个。等于是基本接近边际不增长了。今年上半年应该差不多了,所以说是“稳杠杆”,这是有数据支撑的,不是说是政策大转向,杠杆率仍然很高,还是要继续去,只是节奏、力度变了,方向从没有变。相关问题在圈内有较详细回答。此其一。


二是这里面的表述是——“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更好结合起来,坚定做好去杠杆工作,把握好力度和节奏,协调好各项政策出台时机。”


这又是一个“既要……又要……”的政策,即去杠杆不能自己蛮干,要注意和服务实体经济结合,协调出台政策——那么是不是本来要出台的隐性债务整顿的相关文件,是不是会推后呢?还是指,其实资管新规的放松就已经这样做了?那么,金控监管、金融基础设施监管相关文件,会不会受到影响呢?


我认为,监管大方向不会变,变只是节奏。


6,房地产仍是老大难。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都一年过去了,还是加快建立长效机制。去年年中的正智局会议说的是,“要稳定房地产市场,坚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加快建立长效机制”。


今年的呢?“下决心解决好房地产市场问题,坚持因城施策,促进供求平衡,合理引导预期,整治市场秩序,坚决遏制房价上涨。加快建立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


一年过去了,房地产政策仍然束手无策,依靠的仍是说不清道不明的长效机制。


对房地产政策,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第一,这次长效机制加了一个定语——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这下大概可以放心了,长效机制是要平稳第一,健康第二,不平稳的长效机制不要。


第二,“坚决遏制房价上涨”,可是如果货币要松,其他投资渠道基本都不畅,连P2P都暴类连连,资本管制又不断加强,那么如何能让房价不上涨真是个难题,除了各种限——购、贷、售……之外,基本上没有其他办法了。如果一二手倒挂,那么是不是未来二手房也一起管起来?目前看不到新的政策方向。房地产税近期也出不来。


第三,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仍在高位徘徊,虽然其中很大一部分靠土地购置费撑起来,新开工项目并不多。那么,下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如果像基建投资一样坠落,那么房地产政策会不会又松动?毕竟当前房地产投资还不错,还没有到危险的时刻,所以子弹只打了8分。


比如,到时候会不会悄悄地放松房地产公司的融资渠道,上半年可是各种围追堵截啊。即使如此,房地产公司在上一轮赚得太多,政府通过卡融资、限价促使其降价,但是一些开发商故意把预售证弄丢,然后装模作样地发遗失声明,为的是不卖房。这说明,他们口袋的钱还多着呢。政府给的是方向,放松的方向,他们就又灿烂了。


第四,这轮决心更大了,明确表示要“下决心解决好房地产市场问题”,如何理解这个“决心”,建议参阅本公号之前分析杨wm在陆家嘴论坛上讲话的文章。(见本公号文章《高层不满改革滞后  政策风向面临大变》)


7,重提社会问定工作,准备迎接难关了。


今年上半年,就业形势可以说好得不得了。L在中东欧的访问,介绍中国的经济情况,反复都提到了调查失业率,是这几年有数据以来的最低,注意是最低。之前他的介绍也提到了,调查失业率连续三个月在5%以下。


我们是很重要这个数字的,也是这几年为了减轻对GDP过于关注的压力,经过不断试运行才推出的调查失业率的数据,最初的数字是L在一次讲话中披露,之后统计局就开始发布了。


但是,即使如此,这次会议还是特别提到了就业、民生和社会问定。这是比较少见的。会议公报这样表述,“把稳定就业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确保工资、教育、社保等基本民生支出”。


这个时候确实是考验,民生欠账太多太多,最近东bei某地养老金出了点问题,引起轩然大波,但说是小错误,马上就正常发放了。


这样的表述,说明真的准备迎接难关了。


8,回避了一个重要问题。


上面分析了那么多的政策调整、转向或者微调也罢,都是因为一个原因,就是中美贸易战,但是全文却没有一处提到,而是用“外部环境”带,这显然不是故意的疏漏,而是有意的处理,不希望在这样层级的会议上,激起对这个问题的关注。


而且,贸易战的问题较为敏感,现在的时间点也很微妙,即使有全盘的方案、部署,目前也不宜公开,更不宜在这个会议上来谈应对的方式。所以干脆回避。


对于贸易战分析,本公号3月底有一篇长文(见本公号文章《中美贸易战是一场迟来的告白》),此处不展开。


9,改革表述很弱。


贸易战爆发以后,许多人有一种乐观的分析,也就是压力必然会导致改革和开放力度的加大,这是大好的机会。


但是,无论是从当前的改革举措,还是从这次会议的表述来看,对改革的表述并不多。市场一直诟病,三中全会所指出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希望这句话能够得到落实,但现实情况可能市场的力量反而有所退步,这是值得警醒的。


这次会议对改革和开放的表述有简单的一段——“推进改革开放,继续研究推出一批管用见效的重大改革举措。要落实扩大开放、大幅放宽市场准入的重大举措,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纵深发展,精心办好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显然,从这里看不出来真正的改革方向,反而表现出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重大改革举措要“管用见效”,可是真正的基础性改革大多不是速效药,甚至可以初期起到负面作用,但不改未来难题更大。扩大开放的问题,在圈内分析过上海开放举措,大体如此,此处不展开。


更多分析,欢迎付费入圈,付费请务必留言。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付费,付费时请同步留言备注可以找到您的微信号的信息,先加微信再邀请入星球,仅付费不留言前沿君将无法添加您。部分付费用户留言错误,无法添加,请在本公号后台对话框发消息或本文末留言联系前沿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