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预期的兜兜转转

前沿君团队 前沿观察 2023-01-02

特别声明


本公号坚持第三方独立研究平台的市场定位,积极响应并贯彻国家政策导向,助力国家高质量发展战略,致力于向读者传递正能量,分享前沿君团队及市场优质研究成果,搭建互动交流平台。



内外市场跌了这么久,确实今天很多人心情不好,本来是好的经济数据发布,用来提振信心的,但为什么兜兜转转,信心却没有提振起来。


市场运行很复杂,虽然现在比过去都更重视“预期管理”,但是预期的问题上,可能确实出现了一些问题,内外市场似乎都是如此。


所以,也许我们有必要重新来梳理了一下这段时间的市场预期是怎么变化的,到底发生了什么。


我们无法去精细去复盘市场交易,就先说一说今天影响市场预期的几个事,和我们的理解。


我们认为,今天主要有两个重要的事情影响市场预期。第一个是每个月固定的MLF操作日;第二个是恰逢1-2月数据的发布日,另外还有一些近期的大事。



1,心动还是幡动?



先说第一个事。从上周五开始,我们发现许多宏观分析师都在传,“霜降”要来了。


当然,其实这样的呼吁更早,记得上周看到某宏观分析师的朋友圈说自己的被误解了,他说的应该要降,而不是说会降,他认为自己被误解了。


其实只要政策偏向宽松的周期开始了,股市一不好,或者经济一不好,就会有人习惯性地一厢情愿地呼吁宽松,但与政策是否准备这样做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但当这种苗头种下,上周五金融数据发布会——全面低于预期。这个时候,我们看到许多宏观报告都在预测,霜降要来了。


而且,全面低于预期的数据,有人问,为什么当天晚上没有专门的解读出来呢?但更多人跟风说,一定会霜降的,或者降MLF利率的。


现实情况是,今天早晨央妈的操作没有降,于是许多分析报告又来解释,低于预期,没有降,分析为什么没有降。其实,不是风动不是幡动,只是心动而已。本来就没有降息。


我们的上周的政策周报分析(见本公号文章《前沿政策周报,等您来!》),非常准确地判断,本周大概率不会降息。这与许多判断不同,我们的理由主要有四点:


一是央行多次表示金融数据不能仅看单月,要连起来,而且数据发布后金融时报的解读也是这样的。这说明官方应该整体上是不希望只盯这一个月的数据。拉平两个月数据应该还好。


其实周五,金融时报发了一篇文章,我在自己朋友圈转了一下,“勉为其难的解读”,这篇文章就是从两个月拉平的角度来看数据,但是我看到,市场没有把这个文章当回事,反正就是数据不好了,要霜降了。


我们并不说金融时报就代表了官方的意思,只是可能把握住了这个意思,“仍处于合理区间”。有时候,市场会过度或错误地解读金融时报的文章,本来不代表什么,但加上了“央行旗下的金融时报”就似乎代表了很多。


其实社融数据不要看单月,已经不是第一次说,在之前的发布会上也说过,我们认为这是更适合的逻辑。


二是2月份数据疲软关键是居民中长期贷款乏力,但当前的政策应该还没有到位了稳定房地产市场而降息的地方,因为即使房地产金融政策的放松也是挤牙膏式放松而不是开大水龙头。


虽然我们之前的周报也分析了银行端过去一般比一般贷款利率低的房贷这些年不仅反超,剪刀差反而越来越大,所以房贷利率下调是大趋势。但还不至于专门为居民房贷少而降息,虽然未来不排除这样。


再说,郑州等各地需求端的放松也在陆续开展,还需要看效果,目前还等待数据检验。


三是宏观数据并没有很坏,降息需要等待宏观数据进一步确认。从两会部委发声可以看出,对前期的还比较满意,包括出口还是超预期的。


从两会部长通道的一些部委的讲话也可以看出,数据没有那么坏,“从今年1、2月份的情况看,发电量增幅在6.7%左右,铁路装车货运量较快增长,外贸出口保持两位数增长”


我们在上周的周报分析里,也专门将Xyq的一句话放在第一点,原话是这样的:“从我们分析了解的数据来看,1-2月份工业经济平稳运行的态势是十分明显的,各个地区、各个部门,特别是市场主体的企业,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总体上保持了去年四季度稳健的态势。”


从两会期间的各种声音来看,我们确实没有看到对宏观数据特别不乐观的声音。


去年以来,发改和工信在为稳定工业和制造业特别卖力,先后出了两个文件,上上下下不断地调研,应该说工作做得很实。我在上上期分析的时候说,制造业政策拉满,没有哪个领域获得像这个领域这么多的政策支持。


四是如果现在就降,从历史比,节奏上有点快。这是和疫情初期的对比,那么严重的情况下的降息节奏,和当前至少比那时候的严峻程度好多了。


所以,我们得出的结论是:MLF大概率不会调降。报告最后校对,我们综合分析了疫情情况,可能是武汉以来最严重的一波,所以出于谨慎的考虑,我们加了一个前提“如果疫情不失控则……”。


总体上,我们的观点分析清晰,所以对我们来说,没有说降息落空的说法,因为我们心没动。


但是为什么这次有这样的“幡动”呢?


这又和一月份的预期管理的兜兜转转有关。1月18日那场发布会的用词很通俗,避免信贷塌方,哀莫大于心死。这些通俗话都记得住。甚至在一些内部会议上听说,你看央行多好,这么说,说明决心坚决,财政也应该来个大的。


这个时候已经18号了,所以市场对于一月份的信贷预期很不好。而且,去年有开过三次关于信贷的会议,后两次都要求稳定信贷增速,一直没有实现。这次到18号了,看样子还是很着急。


当时不少卖方的报告也对一季度各银行进行调研,反馈的情况确实都不太好。虽然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但一线调研显示信贷没有特别超预期。


这已经形成了一月份的市场预期,然后很快就临近春节了。虽然中间BBG有报道说,一些地方已经窗口指导要加快放贷。但是这个消息随着春节临近也没有得到太多的关注,信贷不好已经形成了稳定的预期了。


但是,当春节过后1月份的社融数据这么好,超所有人的预期。所以债市下跌,大家对宽松的预期也洗洗睡睡了。


虽然我们也有讨论,为什么说社融好了那就不宽松了呢?如果社融,经济就会好,经济好,就不需要宽松了。这轮的降息预期也是如此,社融不好,经济就不好,所以就要降息,更细致的逻辑似乎都被忽视了。


其实,市场普遍对1月份的金融数据也是持怀疑的,也就是持续性存疑。我们当时也是这个看法,用一个通俗的话来说,并不认为这个势头可以持续。


所以,其实2月份没有持续这个势头,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到了2月份的时候,大多数是按当时的逻辑来走。


在2月份,当时两会前的新闻发布会,也有人被问到预期转弱等三重压力,但是他的回答主要是小微、乡村振兴等,似乎没有再提信贷,当时我们很纳闷,稳定信贷增速的任务这么快就完成了,稳定了吗?


在这么多预期兜兜转转之后,有时候是心动,有时候是幡动。这是影响今天市场的第一个预期。


2,这么好的数据股市为什么不领情?


本来今天是个大好事,在这么多国内外动荡的因素之下,今天好不容易来了一剂强心针,也就是经济数据发布了。这么好的数据,应该是利好权益市场了。


但是数据发布之后不多久,市场开始重新下跌,这个原因当然众说纷纭。但是上午有重要的数据发布,数据出来之后,有很多人对两个数据不太理解,一些公号文章甚至写了,奶茶店也骗我了,隐晦地表现不理解。


我们看了一下,主要有两个数据不太理解,和市场的感受可能出现了较大的预期差。第一个就是房地产投资的增速,可以达到3.7%,这只比疫情前2019年底的3.8%略微少了一点点。


但是房地产市场已经发生了彻底的变化,正所谓房地产泡沫化金融化得到根本的扭转。


这背后是房地产相关的股灾市场的风雨如晦,至今仍没有安稳下来。龙光的事也带动新一轮的波动。


虽然前年的三道红线和贷款集中度,在去年四季度到今年一季度有所放松,而且需求端(比如郑州)也在放松,我们分析认为需求端放松是必然的,很早就列过可能的工具箱。


但是,今年3月初,一张某卖方的图传得很广,图中几十家大型地产公司1、2月的销售数据实在是太差了,没有回血。如果再综合各种数据,包括拿地的数据等,市场不太相信,房地产开发投资可以这么高?why?why?why?


除了房地产的数据之外,另外一张截图也广为流传,也就是水泥行业的情况,为什么水泥行业大幅收缩,但是基建和地产可以那么好呢?基建增速8.1%,疫情前的2019年12月份也只有3.8%,基建是要稳,但是分析各个基建投资的领域,无论是政策、市场、资金,似乎都没有感受到那样的热度。


在两会记者会上,其中提到了三选一:大规模投资、大规模减退税,还是发消费券,答案是中间的大规模减退税。这轮虽然专项债又恢复了提前批开年就开始发债,各地也纷纷加快十四五项目上马,但似乎市场预期对于基建增速这么高,还没有心理准备。


因为太大的预期落差,但是发布会似乎什么也没有讲。这个时候有些人就认为数据可能是有问题的,这个说法也许并不对,但市场就在这样流传,一些莫名其妙的图似乎说要求故意调高,但这些图根本无法验证。有人说,XXXX,省略若干字。


对数据预期的混乱不仅仅是私下,看到沈建光一篇文章《经济数据远超预期之后存在三重矛盾》,直指消费、投资和工业数据都存在矛盾。


这可能是第二重的预期管理的问题,一个开门红的好数据,结果市场反而不太信了。


其中,今天发布会上说的“阵阵的暖意”,白天的报道用的全部是“真正的暖意”,速记之前可能出现了错误,视频里确实是“阵阵”。这个报道也引发发了讨论,有人甚至说,才说中国经济面临三重压力,怎么这么快就出现了真正的暖意呢?


还有人调侃说,今年5.5%原来一点都不难,原来我们都多虑了。


信心比黄金还重要,一个好的数据要传递出信心,确实需要细致地说清楚。通过细致解读建立信心也很重要。


3,科技股到底怎么了?


恒生科技指数在疫情第一年一度飞天,因为居家办公火热,科技公司普遍上涨。可是在马老师讲话之后,形势全部变了,细节不表,在之前年度演讲里做过很多提前的预判和分析,都一一验证。


每隔一段时间,都有人说,到底部了,可是回头一看还在半山腰。


其实我们一直有很多很多分析,提示政策的风险和方向。今年初到现在也是如此,四部门的会,两会记者会等等,都有很多的分析。


但是这次几个事情凑在一起,又是对市场的重锤。


一个是有五家公司有退市风险,面临摘牌。这其实根本不是突发,而是按照已经出台的法律进行的操作,是明牌,不是新事。我们在周报里去年到现在也跟进做了许许多多的分析,前前后后的脉络,这里不一一展开。


所以上期我们分析是,这是一个按部就班的流程。但市场显然夸大了这种担忧,实际担忧不仅仅是这几家公司,而是金融脱钩。有人问我,金融脱钩会发生吗?回答这里就不列举了。


只是说为什么市场有这样的预期,因为美欧对俄的金融制裁使市场担忧情绪放大了,很多人觉得这样的事可能会发生在中国身上。这个事再往下展开就不一定是金融了,只是各种担忧,有些是对中长期的看法落实到短期的避险操作。


有人说,你看麦当劳在俄那么店都关了,这损失也不小,为什么全部放弃?他类比的外资对中概股的抛盘式出售,不痛么,都知道,但没办法。


另外一个消息是腾讯的事,昨天WSJ报道的关于面临巨额罚款的事,这也符合逻辑,毕竟这么久了,除了大家偶尔说说游戏的事,整体上腾讯很低调,没有太重的处罚。在昨天wsj那条关于面临罚款的报道之后,今天路透一个其实是分析的文章说,面临拆分。


去年年底分析互联网政策走向的演讲中我就讲过,罚款不算什么,大杀器是拆分,现在(当时)改变原状的政策大概就是腾讯音乐独家版权的事,但我并不认为一定会发生。


只是在市场无数次期待政策见底,无数次失望之后,现在真的是惊弓之鸟了,跟更相信偏悲观的消息。许多人一直在拉长耳朵听,观察,希望听到一个安抚,摸摸头,两会的最重要的记者会也没有听到。


最后变成,一厢情愿地呼吁防止资本无序收缩。


但今天另一个关于征求营利性医疗机构上市是否导致社会资本在医疗领域无序扩张风险的征求意见的图也广泛流传,防资本无序扩张,仍是当前的大事。


4,其他的事


另外还有两个大的事情,正在发生和即将发生。一个是疫情的防控,这一轮疫情冲击确实比之前数轮都要厉害,而且几个都是大中城市。这次对经济的影响肯定不可小视,尤其对于小业主,真的很难。


今天一张截图到处传,一个小店主在某公号的留言,差不多5000人点赞,三十岁的男人,一个早餐店,他说真的哭了。


另一个即将发生就是美联储加息,2月份美国通胀数据依然凶猛,25BP不知道需要多少次才行。这对全球的影响,几乎是在2020年中国就开始担忧了,毕竟要吸取之前的教训。


现在它真的来了,中美的利差已经从那么宽阔缩减到80BP这个舒服的区间的下限,然后最近又继续收窄了,这能没有影响吗,当然不能。



市场的预期变动高度复杂,管理预期也要非常细致、耐心地沟通,答疑,否则预期滑落太远了,比黄金还重要的信心也会滑落。


好在春天来了,春天的各种花儿也已经开了,A股也一定会迎来春暖花开。


许多没有更新公号了,但前沿君团队对政策和市场的分析研究从未停止,相反比以前更加勤奋地在工作,更全面地覆盖,更深入地分析,几乎没有一个周六休息过。同样,我们许多预判得到验证,我们的周报客户持续增长,并且90%的到期客户都继续订购了


这是我们每周夜以继日工作的结果,如果你们需要对深入、独到的政策分析有需求,欢迎添加前沿君助理微信号(见本公号《前沿政策周报,等您来!》)咨询,我们相信一定有高质量的报告提供给您,不会辜负你们的期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