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器官捐献协调员:在生死之间奔波 见证逝者生命的延续 | 中国人的一天

薛航 会会 于超 中国人的一天 2019-08-23

自2010年我国启动器官捐献试点工作开始,器官捐献协调员这一职业诞生了。每一个器官协调员身上都挑着一副担子,一头是捐献者面对死亡的绝望,一头是受捐者面对新生的渴求,他们的工作游走在生死边缘。

第3389

摄影/薛航 

文字/会会

剪辑/于超 

编辑/马骁

新闻出品

今年46岁的李松柏是威海市红十字会的一名工作人员,也是一名器官协调员。

从2010年开始,他和全国的其他2000多名器官协调员一起,克服重重压力,连起生命的两端,为更多渴盼着通过器官移植活下去的人而奔走着。

点击视频观看:器官协调员 见证器官捐献全程

3月19日下午2点,正在办公室工作的李松柏的电话响了。李松柏得知,乳山出现了一例潜在捐献者,需要他前去协调沟通。因为威海的器官捐献指定医院在烟台,挂了电话,李松柏赶忙为自己定了一张最早到烟台的动车票。

捐献随时可能发生,李松柏的手机必须24小时保持畅通,且铃声一直调到最大。忘了多少个深夜,铃声响起,睡梦中的他和家人一起被吵醒。

器官捐献分秒必争,来不及回家收拾,简单的看了看对方传过来的待捐者的材料,李松柏就和捐献者家属奔向了车站。

下午4点56分,动车准时开动,李松柏这才满怀愧疚的拨通了妻子的电话。

“我又要去烟台了,闺女放学了你跟她说一声……”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只要有情况就得随时出发,对于妻子和孩子,他有着太多的亏欠。

下午5时30分,李松柏赶到了医院,见到了捐献者的妻子。

捐献者是一名因为意外脑部受伤无医治可能的六旬农家老汉。李松柏带着捐献者家属来到办公室,一边说着潜在捐献者目前的情况,一边轻声安抚着不住抹泪的捐献者妻子。

“非常感谢您愿意在家人承受巨大痛苦的情况下,代替家人做出器官捐献这么伟大的决定……”和往常一样,当家属在器官捐献登记表上签字时,李松柏总要说出这样一段话。

刚说出开头,捐献者妻子的泪水再次涌了出来。

沉默了半晌,这个连字都不会写几个的农村妇女说:“看他的样子好像还没活够,把他的器官捐出去,就当他是还活着,我们也有个念想……”

一个没什么文化的农村妇女在经历了如此大的劫难后,能够做出这样的决定,这让李松柏的内心再次被深深触动。

但他不能将自己的这种悲伤心情传递给捐献者家属,努力压制着自己的情绪,李松柏的脸憋得红红的。

捐献者家属笼罩在悲伤情绪中,常常是不吃不喝不睡的状态。有一次,一个家属在重症监护室外一直从中午待到了第二天凌晨3点,李松柏就一直陪伴、安慰。

从五点半到了烟台就开始给捐献者家属做协调工作,忙完已是晚上十点半了,中间李松柏连水都没喝一口。

把捐献者家属送走后,李松柏又赶忙去看了看捐献者的状态。待忙完后走出重症监护室,李松柏突然感到身心疲惫,一个人默默地倚靠在墙上。

因为本身心脏不好,在器官协调工作中,遇到大的情绪波动都会受影响,经常一阵难过的情绪上来。他赶紧偷偷给自己塞一粒速效救心丸,又马不停蹄的开展工作,这是他身上的常备药。

这些年,自己时刻游走在生死边缘,经历了太多的生死离别。有时,他觉得自己就像一只秃鹫,随时等待着被死亡敲门的捐献者。他感受着捐献家庭的悲伤、痛苦和无助,时常感觉自己要被这种悲伤情绪却吞没。

但还有那么多对等待器官捐献的人,一个人的捐献最多能让五个患者获得新生,让五个家庭重获希望,他必须坚持。

因为捐献者还未到达待捐状态,20日一早,李松柏又赶回威海,继续他的日常工作。谁知,第二天下午,就被告知捐献者已经达到待捐状态,并且各项生命体征一直在下降,随时可能要开始进行器官捐献,要他赶紧返回烟台。

于是,李松柏又赶回了烟台。短时间内在两个城市折返,这种情况在他的工作中很常见。

22日上午9点半,捐献者从重症监护室移到手术室,这中间的路程只有50步。

但每次走这50步,李松柏都觉得十分漫长。一个生命很快即将终结,以另一种方式在这世界上延续下去……

“请所有医护人员向捐献者默哀。”

“这位病人同意捐献双肾、肝、角膜。”

……

上午10时,器官捐献手术正式开始,进行了约两小时的时间。

整个过程,李松柏全程跟进,在手术室里亲眼见证着每一个过程。这项血腥而痛苦的内容也是器官协调员的工作之一。

当器官摘除手术完成后,出于人道主义关怀,他们的工作依旧没有结束。捐献者从手术室出来时必须恢复“原样”,李松柏和其他两名工作人员一起为捐献者穿衣、整理。

看到捐献者胡子长了,他还拿出剃须刀,为他修理胡子。除了这些,李松柏常常还要帮捐献者家属处理好捐献者的身后事。

捐献结束当天,李松柏为捐献者家属联系好车,让他们带着捐献者的遗体回老家。

送别的路上,李松柏搀扶着捐献者的妻子,在宽慰她的同时嘱咐道:捐献事宜进行的很成功,以后有事您就找我。

一直将捐献者的家人送上车,李松柏才双手合十呈祈祷状,跟对方道别。

这是每次送走捐献者和家属的最后一刻他都会做的一个动作,代表着对逝者的悼念、对家属的感恩,以及对即将开始的新生命的祝福。

从2010年李松柏成为名器官协调员到2018年底,共成功完成了42个捐献案例。

这些年,李松柏也成了捐献者家属的情感寄托,他让他们觉得,自己的亲人还以另一种方式活着。

2012年5月30日的凌晨一点,睡梦中的李松柏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有一名捐献者达到了捐献状态,请及时赶往医院见证,这是他工作中经历的第一个捐献案例。

他连夜冒雨驱车赶向烟台,在医院走廊的长椅上见到了捐献者的家属,面对着家属的情绪崩溃,毫无经验的他却手足无措。

反而是捐献者家属的一句话给了他莫大的鼓舞:孩子的器官可以用来救活别人,这也是一种生命的延续,谢谢您帮我们完成了这个心愿。

见证着一个个捐献者做出器官捐献的决定,李松柏不仅自己加入到这个队伍中,还积极动员身边的人,李松柏的岳母也成为了一名器官捐献志愿者。

“希望更多的人能正确地认识器官捐献这件事,让更多的生命得以延续。”


微信搜索公众号

“中国人的一天”或“chinaoneday”,

看更多不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更多中国人的故事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