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致癌物清单来啦!你每天吃的它,竟是一类致癌物……
最近,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了官方版的“致癌物”完整清单。
这份清单总共分为一至四类,许多看过后的朋友表示整个人都不好了……
除了夜宵首选烤串烤肉烤海鲜含有致癌物外,竟然连不常吃的咸鱼也含有一类致癌物。
好端端的食物为什么会含致癌物呢?来听听四川省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主治医师周雪怎么说。
食物会含致癌物,这是因为食物在制作过程中产生了“癌变”!尤其是人们日常喜爱的煎炸、烧烤类食物,在制作过程中会释放出被人忽视的“癌变”信号。
那么,食物的“癌变”信号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来识别呢?观外形、闻气味……
1、食物发黄发褐(油炸类食物)
含有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的食物经过120℃以上高温烹制后,颜色会发黄发褐,同时释放出诱人的香气,这个反应叫美拉德反应。
比如红烧肉、烤鸭、烤面包、烙饼、油炸食物……各种烹调后颜色变深发褐的处理,几乎都属于美拉德反应。
国际公认的致癌物丙烯酰胺是这个反应的一个产物。一般来说,食物加热后颜色越深重,香味越浓郁,丙烯酰胺含量也会越高。
因此,馒头片、面包片不要烤到太黄的程度,尽量少吃烤制、煎炸、膨化的薯类制品,如炸薯片等。
2、变焦(熏烤、油炸食物)
鱼、肉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加热超过200℃后会产生致癌物———杂环胺。
杂环胺化合物具有较强的致癌性和致基因突变作用。一般来说,加热温度越高、时间越长、食物水分含量越少,产生的杂环胺越多。
特别是变焦的鱼、肉类食品,不仅含有大量杂环胺,同时还有苯并芘、丙烯酰胺等其他致癌物。
因此应尽量少吃烧烤、炸鱼等食物。如果一定要吃熏烤和油炸食品,应该搭配绿叶菜和豆类、粗粮一起吃。
当然,致病是一个复杂、综合的过程,未必是单一因素导致的;况且,抛开剂量谈致癌,都是不科学的!
有的致癌物需要控制,比如烧烤,吃一点没事,只要不是长期大量吃就行。因此,大家也不必太恐慌。
另外,食物的变质也是像癌细胞一样会一点一点扩散的。这样的食物,不仅会失去原有的营养价值,人吃后也会增加患癌风险。
闻味儿也是识别食物是否“癌变”的重要手段。
闻味是判断食物是否“癌变”的重要手段。当出现以下几种味道时,就说明食物已经发生“癌变”,不能再吃。
1、哈喇味
(常见食物:糕点、坚果类)
含油脂较多的食物如糕点、鱼肉类的干腌制品、核桃、花生、瓜子等放时间久了,就会产生一股又苦又麻、刺鼻难闻的味道。俗称”哈喇味“。
这是因为油脂很容易被氧化,从而发生酸败,导致哈喇味的产生。
吃了有哈喇味的食品,可能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长期食用还可能诱发癌症。
2、霉味(常见食物:面食类)
花生、面包、蛋糕、米饭、馒头等受霉菌污染的食物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常会发霉变质。
霉菌可能产生毒素,比如我们熟悉的黄曲霉毒素。它被世界卫生组织的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1类致癌物。
3、氨水味(常见食物:水产干货)
腌鱼、虾皮、海米、鱿鱼丝、干贝、鱼干等水产干货如果储存时间过长,就会出现一种明显的氨味,颜色也会变成粉红色。
这是因为这些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蛋白质分解成的低级胺类不仅本身有毒,还容易与水产品中的亚硝酸盐结合形成强致癌物——亚硝胺。
变质后的水产品即便是用水洗过,也不能让人放心食用。
4、腐臭味(常见食物:豆类等)
鱼肉、猪肉、鸡蛋、豆腐、豆腐干等富含蛋白质食物的腐败变质,会产生腐臭味。
蛋白质在微生物和酶的作用下,会被分解为有机胺、硫化物、粪臭素和醛等物质,有股恶臭味。
5、酸味(常见食物:米饭、糕点等)
粮食、糖类及其制品等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在变质时会产生有各自特征的酸味或馊味。
碳水化合物会分解产生单糖、双糖、有机酸、醇、醛类物质,因此会产生酸味或酒味。米饭发馊、糕点变酸、水果腐烂就属于这类变质现象。
也会让食物“癌变”
炒菜做饭,几乎是大家日常必做的事。
可是做菜时,如果忽视掉一些小细节,炒出来的菜也是会“癌变”的哦。
总是煎炸食物:土豆、馒头等淀粉类食品,以及一些蔬菜,在煎炸、烧烤等高温(温度> 120℃)烹调时,容易产生丙烯酰胺等致癌物,会增加患癌风险。
正确做法:多蒸煮炖,少煎炸烤;炸东西可用空气炸锅,能减少油的使用量,还要注意控制时间、温度。
反复用油:用过的油里,含有残留的有害物质。这些油脂持续受热,会产生一些致癌物,比如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确认的 1 类致癌物「苯并芘」;另外,使用过的油已被氧化,若存放不当,更容易“癌变”。
正确做法:用过的油,不要再二次利用。
不刷锅:炒菜时温度越高、时间越长,产生的丙烯酰胺越多。如果食物烤到焦糊了,或炒完菜不刷锅,附着在锅表面的食物残渣再次加热时,也会产生有害物质,让食物“癌变”。
正确做法:刷锅,然后再炒第二个菜。
提醒:
快去整理下自己的冰箱吧
吃新鲜健康的食物
身体才能棒棒哦
☞ 一勺它=200斤枸杞=20克虫草=2斤海参?坚持三个月,不服不行
注意:本文所用为基本方,使用前请咨询医生指导。
所有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识别下方二维码 把健康带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