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千年菩提路——云冈石窟佛教造像艺术欣赏

2017-10-12 山西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自公元纪年前后,北传佛教于两汉间从西域传入中国。起源印度的佛教经历两千多年的发展传播,不断地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艺术风格。

云冈石窟是“中国化”石窟艺术的开始。北魏时期佛教造像开全面汉化之先河,从孝文帝开始实行汉化政策。云冈中期石窟出现了中国宫殿建筑式样雕刻,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中国式佛像龛,在后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广泛应用。云冈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装饰,更加突出地展现了浓郁的中国式建筑装饰风格,反映出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不断深入。

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民族化、世俗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汇贯通,造像融汇了印度犍陀罗艺术、波斯艺术及北魏艺术的精华。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风情,造像面相丰圆,身体壮硕。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晚期众多的佛、菩萨雕像更显面相清瘦、眉目开朗、神采飘逸的特点,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此外,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也是当时佛教思想流行的体现及北魏社会生活的反映。

据文献记载,北魏和平年间(公元460年至471年)由著名和尚昙曜主持,在京城西郊武州塞,开凿石窟五所,现编号第十六窟至第二十窟,就是当时开凿最早的“昙曜五窟”。其他主要洞窟,也大多完成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

云冈石窟佛教造像在石窟艺术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现整理此辑以分享学习,借此了解佛教文化历史,许多文字来源于网上。

佛祖的观想


观想,据说是佛主开示之法,目的是令众生忆想此生,意识觉醒。

佛的眼睛像晴空一样澄美,据说观想佛会带来内心的平静。

手印,佛陀的每根手指做出最优雅、美妙和意味深长的动作。它们是身体反映内心存在状态的外部表现,和曼陀罗一样,在适当的场合使用它,就有助于达到禅定,能够激发更高的意识。

施无畏印——

意为“全然无惧的人”或是“令人安心,平静者”。象征布施无怖给众生。右手前臂弯曲,略成直角,手旋向外,开掌,手指向上伸直。屈手上举于胸前,手指自然舒展,手掌向外。这一手印表示了佛为救济众生的大慈心愿。据说能使众生心安,无所畏惧,所以称为施无畏。

手印,梵文称Mudra,本意是密封或留下烙印,现常指密教在修法时,行者双手与手指所结的各种姿势。

佛教造像艺术——佛之三十二相

三十二相是佛教将古印度人对人体美的鉴赏标准移用于佛陀而得出的佛陀身体的三十二种特征。

较流行的有两种说法,一种来自《三藏法教》,一种来自《无量经义》。

一足下安平如奁底,二足下千辐轮相,三手足指长胜余人,四手足柔软胜余身分……二十九眼色如金精,三十眼睫如牛王,三十一眉间白毫相如兜罗绵,三十二顶肉髻成。

一千五百年的石窟艺术神话——

从金属与石头的对话中走出佛尊的氏族、比丘的部落、天神的阵营、飞仙的群体,他们忽视时空,行走在宗教信仰与帝王象征的缝隙间。一千五百年过去了。时光带走了拓跋鲜卑的王朝,也带走了西来僧侣的风尘,留存的是这座象征北魏皇权的伟大艺术宫殿,也留下了宫殿中关于佛陀生命故事的不朽赞唱。

云冈石窟面临严重的风化问题——

很多石窟在建造初期,为了支撑山体的重力,都留下了粗壮的石柱。然而,随着风雨的侵蚀,很多立柱已经“消瘦”,呈现出下粗上细的形状。风化损坏最严重的东部、西部洞窟,石窟外壁的雕像与题记几乎风化殆尽,许多石窟内的窟顶雕刻已呈板状剥落,局部窟顶岩石还有崩塌掉块的危险。用手指触摸雕刻着石像的砂岩,砂岩已经被风化,如同一张酥饼,手指轻轻一触,岩石的表面就会脱落。

精彩的壁画艺术,历经千年菩提路

北魏时期所创作的绘画多为佛本生故事和僧尼故事。

石窟壁画的主要内容——

佛像画:包括佛、菩萨、弟子、罗汉及护法众部等。

佛传故事画:主要宣传释迦摩尼的故事,包括佛本生故事和佛传故事。

经变画:即把经文图像化,是佛教宣传画的一个重大发展。

供养人像:一些虔诚的信徒及僧人,为表示对佛的时刻礼奉,特将自己的形象绘在石窟中,以表示时刻都在向佛供养。

礼佛图,出行图:这是帝王、藩镇首领等以礼佛、敬佛的形式把他们自己的形象绘在石窟之中。

天宫使乐:为歌舞演奏的场面,表现了天宫的欢乐热闹情景。

传统神话:道教的神仙灵异故事以及儒家思想的忠孝故事等。

装饰图案:植物花纹和几何花纹。

云冈露天大佛——

石窟中最大的佛像是第五窟三世佛的中央坐像,俗称云冈大佛,高达17米。佛像形态端庄,是中原文化传统的表现手法;但其脸部形象:额宽、鼻高、眼大而唇薄,却具有外域佛教文化的某些特征。云冈大佛,大耳垂肩,祥和地屹立风雨中一千多年。窟的四壁满雕佛龛、佛像。拱门两侧,刻有二佛对坐在菩提树,顶部浮雕飞天,线条优美。

云冈石窟早期造像——

开凿时间为460—470年,由昙曜主持开凿,故称为昙曜五窟,昙曜五窟特征十分明显,平面为马蹄形,穹窿顶,仿印度草庐形式,一门一窗,外壁满雕千佛,从北魏佛教源流特点来说,主要来源于凉州佛教。造像题材以三世佛(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为主要题材。

早期造像特点:佛像高大,面相丰圆,鼻高,眉眼细长,主像释迦牟尼蓄八字胡须,这是印度造像的特点。双肩齐挺,身体粗壮,所著服装有两种:一种是袒右肩,一种是通肩衣。雕刻技法方面,衣纹雕刻比较浅,在凸起的衣纹上刻阴线。雕刻比较细腻、匀称、轻薄、贴体。

昙曜五窟有以下几个较为明显的特点:A、草庐式的窟形;B、大像后壁开隧道;C、以三世佛为主要的造像题材;D、肩宽体壮,深目高鼻,短粗身材,八字须,火焰纹的背光,佛光上雕飞天及浅、密、贴体的服装。这些特点都显示出一种挺秀、劲健、浑厚、朴实的作风,既不同于凉州,也不完全同于犍陀罗造像,形成一种新的造像风格。

佛在微笑——这尊佛笑得好可爱

佛的表情生动细腻——这尊佛有点木讷

相视而坐的佛,像是两个久未见面的朋友在打招呼。

细处的佛教造像,反映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寄予以及当时的社会形态。

飞天造像

云冈石窟雕塑艺术——

云冈石窟历史久远,规模宏大,内容丰富,雕刻精细,被誉为中国美术史上的奇迹。

石窟群中,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各种人物形象,如佛、菩萨、弟子和护法诸天等;有风格古朴,形制多样的仿木构建筑物;有主题突出,刀法娴熟的佛传浮雕;有构图繁富,优美精致的装饰纹样;还有我国古代乐器雕刻如箜篌、排萧、筚篥和琵琶等,丰富多彩,琳琅满目。

在雕造技艺上,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秦汉时代雕刻艺术的优秀传统,又吸取和融合了印度犍陀罗艺术的有益成份,创造出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品,在我国雕塑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

云冈石窟中期造像,造像内容方面,大像的数量锐减,题材多样化,突出了释迦、弥勒佛的地位,流行释迦、多宝佛,佛装交脚弥勒,维摩诘、文殊,出现了佛传故事龛,供养人行列,伎乐天行列以及佛本生、本行故事,门拱两侧雕护法天神;佛像面相丰圆适中,较清秀。中期则穿上了宽博的南朝汉式服装。这时雕刻衣纹的技法,同一期比相对简化了,采用雕刻较深的直平阶梯式手法。这种衣纹就造型艺术来说,增强了造像的立体感和现实感。北方石窟真正的中国化是从云冈中期开始的,这有多方面的表现,如方形洞窟形制、龛像布局上下重层、造像组合等。

千年菩提路,文化遗产保护路漫漫——

云冈石窟历经1500年血雨风霜,如今大部分佛像遭遇严重风化危机及严重的破坏。

学者普遍观点认为,工业粉尘和二氧化硫是对云冈石窟进行侵害的主要因素。有害气体与石雕一起形成飘尘,凝结在石雕表面形成偏酸性环境,从而造成对石雕的风化。




以上资料由山西旅游信息中心编辑整理

转载自 云冈石窟官微 公众号中国文物网

联系电话:0351-7731893

投稿邮箱:shanxi12301@163.com

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欢迎订阅山西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官方微信,为您及时推送最新旅游资讯。敬请登录山西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官方网站:www.shanxichina.gov.cn 详细了解山西旅游文化。

关注办法.: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下方蓝色字体
↓↓↓

当“毛毛星球”画展遇到老牛湾

秋季旅游好去处—芦芽山

北方“小三峡”    醉美山里泉

盛佃清主任赴晋中检查国庆中秋假日旅游安全工作

2017年“国庆假日” 旅游安全出行提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