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们不放过刘鑫,是不想自己成为下一个江歌

2017-11-15 徐孟楠 大公网



事发近一年,青岛女留学生江歌在日本被杀害一案,突然又重返公众视野。其中一个重大节点,是刘鑫在逃避了294天后,终于走出家门,在媒体的牵线下,跟江歌妈妈见了一面。


权且先不论刘鑫与江母的这次会面是否是出于她的真心实意还是仅仅因为是被舆论挟持而不得已为之。总之这次会面打破了此前的僵局,这对双方来说都是跨出了重要一步。


新京报《局面》艰难促成了两人此次的会面。


人常用镜子来正衣冠,但在社会中,每个人其实就是一面镜子,其他人能够从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推测其家教、素养和品德等等。在江歌事件中,我们能够看到刘鑫身上对于社会基本道德观念的缺乏,但也能够看出其家人在这起事件中的严重不足。


对于救下自己女儿而牺牲生命的江歌之母,言辞谩骂还有恶语相向,拒绝会面甚至拉黑回避,这种种的行为不仅仅是伤害了江母,更是在挑衅旁观者的道德认知。所以最后的舆论爆炸甚至是伴随而来的网络暴力都是可以预见的。



这个事件似乎又在重复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好人到底能不能有好报?这个答案本来是明晰的,那些先哲们不厌其烦地训诫着人们,要“仁爱”,要“乐施”,要“兼爱”,这些思想甚至成为了中华文化土壤的一部分而被深深刻在了国人的基因里。


但是到了现代,这个答案似乎越来越模糊:大学生为救人牺牲却遭到捞尸者“挟尸要价”;浙江老板爱心施粥65天却被相关部门查封;广东佛山2岁女童遭汽车碾压却无人问津。


《江汉商报》摄影记者张轶所拍摄的《挟尸要价》。新闻图片


以上这些事件都因为与人们的价值观相悖而备受关注,这一个个鲜活的事例无一不是在叩问整个社会——“善良”和“善待”之间还有关系吗?当一个人的善良得不到应有对待的时候,这个似乎长久以来就一直被宣扬的“好人好报”机制就发生了崩塌,而这个崩塌,是会传染的。


在这起事件中,我们能够看到人性中的利己主义。事后,身为当事人的刘鑫拒绝出面作证协助破案,谎称自己完全不知情;江歌妈妈四处呼告求救,没有得到刘鑫及其家人的丝毫回应;甚至于在友人为自己挡刀香消玉损之后不久,就去逛街做头发晒生活。这背后是刘鑫对自己生活的精致保护,同样也是对他人生命的极端漠视。



趋利避害,本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每个人在内心里都会多或少有着这样的想法,但是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的群体属性所附加了许多在社会生活中应尽的义务,有些义务被人为的规划下来,成为了法律,目的是为了不使社会陷入崩坏的境地,有的义务成为了美德而被历史不断传唱,这是为了使社会更美好。


刘鑫所为,我们不能说她犯了法,毕竟杀人者是陈世峰。只是说她的行为是大多数情感健全的人所不齿的。所以,为什么社会舆论不肯“放过”刘鑫,那是因为在社会早已形成的共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崩塌前,我们都不想自己成为下一个江歌。


精彩推荐

NEW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