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解密青年科学家群像背后的“温医大密码”

人才辈出的 温州医科大学 2021-09-30

5月14日上午,一则令温州科学界士气大振的消息“引爆”微信朋友圈:

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温州26项成果获奖,其中温州医科大学首次同时荣获2项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金子兵团队获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梁广团队获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照片上,手捧一等奖荣誉证书的青年科学家金子兵和梁广微微地笑着,两张属于70后、80后的年轻面孔令人眼前一亮。从人们耳熟能详的瞿佳、吕帆、李校堃等温州科技领军人,到如今纷纷“冒”出的新面孔,青年科学家正在成为我市创新主力,呈现出“群星现象”。

作为温州培养科技人才的重要阵地,温州医科大学有国家级人才51名、省部级人才112名、市厅级人才990名,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这所立志于“国内一流、有国际影响”的高水平医科大学,为何高产出“新星”?探寻青年科学家群星现象的背后,“温医大密码”带来哪些启示?


瞄准一流大学

书记校长挂帅引才

捧回省自然科学奖大奖,1981年出生的梁广感激地说:“特别感谢学校给年轻人营造良好科研环境,不论资排辈,真正让青年科学家‘冒’出来。”

从梁广的经历看,这段话的确发自肺腑。2008年,27岁的梁广选择落户温州医科大学,从那以后就“开挂”般迅速成长:从讲师到副教授,从副教授到教授,5年时间两次破格晋升职称;32岁成为博士生导师、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副院长……2016年,35岁的梁广已成为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院长。

“能否让青年科学家‘冒’出来,是判断创新环境是否良好的‘生态指标’。”正如市科技局分析,梁广等一批青年科学家“冒尖”,离不开温州医科大学对人才的重视。

这背后是创建“一流大学”的坚定志向。“人才与学科就是引领学校未来发展的‘双引擎’。”温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吕帆说,温州医科大学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近年来更是引育并重、多措并举,向海内外拓宽引才之路,形成了贯穿人才发展全过程的支持与保障体系。

实施校党委书记主持人才工作例会制,吕帆自己就是学校人才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作为中美视光学的领导者,她每年受邀去美国参加学术交流,行程中不乏人才培养及交流规划的安排,例如建立人才工作站、举行海外人才专场招聘会等。她还曾登上联合国的“舞台”向全球人才发出邀请,以开放式高等学府的姿态,欢迎广大优秀人才来温医大交流学习。

实行校院两级领导班子“联系人才制”和高端人才引进“专人服务制”,校长李校堃也是引才带头人,曾多次在省市两会上为引才建言。

书记校长“挂帅”之下,温州医科大学近年来引进海内外各类高层次人才350余人,很好地优化了学校的人才结构,突破了学校原有的学科范畴,提高了学校的学科水平和科研能力。


不惜投入1个亿

扶持青年人才冒尖

不让“新星”成一时“流星”。在吕帆看来,人才强校的关键不仅要海纳百川引进优秀人才,更要通过制度创新,形成常态化机制,大力扶持培育青年科学家和科研人才。

当前正在实施的《“杰青优青培养工程”实施办法(试行)》,计划在“十三五”期间投入1个亿,加强青年拔尖人才培育。这种“不惜重金”的支持和机制上的灵活,为青年人才科研创新创造了宽松的成长环境。

很多人都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生物制药领域专家黄志锋,曾有在大都市里工作的机会,但他跟随李校堃来到了温州医科大学。“当时我们所从事的研究在中国生物制药版图上还属空白,做研究所需要的条件也很超前,难处很多。但是学校毫不犹豫地给予支持,投入近一千万元建了蛋白质研究所,使得学科方向从零开始建立了起来。”

如今,黄志锋已是温州医科大学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研究中心主任,回想起一路上受到的支持,不由感叹:“正是因为有这样宽松的环境,年轻的科研工作者才能放开手脚,专心搞科研。”

曾辞去日本研究所工作毅然回国的金子兵,在抢占干细胞治疗“夜盲症”高地之初,开局也并不顺利。但学校为人才发展创造种种条件,科研经费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金子兵的团队视网膜再生医疗研究组的研究工作日渐步入正轨。

经费上对高层次人才给予科研支持,对国家级项目和重大项目科研给予配套支持;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推进计划,将人才激励、科技服务、成果培育等列为重点;专门出台文件,明确要求各综合性附属医院每年拿出业务收入的3.5%、专科性附属医院拿出业务收入的5%用于人才和学科建设;开展附属医院双聘校本部高层次人才工作,试行“校聘研究员、副研究员”机制,加大学科梯队建设力度……温州医科大学通过不断创新制度、完善机制,为青年人才“冒尖”培下沃土。


建立高等研究院

搭台催生群星效应

一流平台,才能凝聚一流人才。

近年来,温州医科大学涌现出国家“万人计划”近视眼研究专家周翔天、国家“万人计划”生长因子专家黄志锋、国家“青年千人计划”精准医学研究专家丁春明、生物材料及器械研究专家陈浩等诸多“科技明星”。新星辈出的现象正是“平台效应”的一种佐证。

2018年5月,温州医科大学成立了高等研究院,作为学校先行先试的“人才特区”,坚持引才高门槛,计划在5年内面向全球招聘5-10个具有国际一流竞争力的PI团队(PI即Principle Investigator, 中文译为:研究员、首席研究员、学术领头人)。

同时成立的还有“卓越中心”。其成员由相关职能部门人员组成,主要负责相关重大战略性学科平台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学科建设及日常管理等工作,为高层次人才提供精准服务。

“成立高等研究院和卓越中心是贯彻落实国家‘双一流’建设决策部署及实施省重点高校建设计划的重要举措,两个机构也是学校先行先试、创新人才工作机制的‘试验区’。”吕帆说。

如今,卓越中心和高等研究院就像“码头之于轮船、机场之于飞机”,前者为引进人才提供全方位精准服务,吸引优秀人才加盟后者,吸引具有后者同样水平或者同样性质的研究机构落户卓越中心。两大平台相辅相成,催生青年人才辈出。市委人才办主任余长友称之为“打造最优人才生态的创新之举”,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

近年来,温州医科大学还打造了科研实验中心等一批高度集成的高水平研究平台,打破学科壁垒,推进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推进了优势学科的集成和整合;与地方政府共建“中国眼谷”“中国基因药谷”等平台,为温州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打造生命健康和智能装备两大主导产业提供有力支撑……频频“搭台”,这所高校正以紧密的行动让自己成为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摇篮”。


推荐阅读

玛丽莲·温小医推荐 | 520穿搭攻略来了,快去约会!

是爱情呀!温医大首届校友集体婚礼甜蜜来袭!

做一个有位子的人 | 5.20~5.26考试教室安排

医学生日常 | 给女朋友系鞋带打了外科结的他后来怎么样了?

致敬护士 | 无缝衔接实现角色转换:温医大附属眼视光医院张佩华

温州医科大学



作者 | 姜巽林 周大正

来源 | 温州日报

责编 | 顾佳敏

转载请注明出处

欢迎提供原创文字 / 图片 / 视频 / 音频素材及线索

投稿邮箱 | wmunews@wmu.edu.cn

官方微博 | 温州医科大学

官方网站 | http://www.wmu.edu.cn

觉得好看你就戳戳“在看”↓↓↓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