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彤:债三板市场针对性解决中小企业融资
9月7日于厦门举办的“债三板·中国实践论坛”中,IMI联席所长、厦门国际金融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彤针对“债三板”进行解读。“债三板”即沪深两大交易所和银行间之外的交易市场。他表示,“债三板”先前只是一个场外市场,但随着金融行业的转型,场外市场愈发重要。在金融系统整体向投资端转换时,大量企业的融资转换和直接融资需要在“债三板”中进行,这也反映了实体经济多层次的情况。
但曹彤也表示,债三板仍有一些方面需要改进。譬如鉴于其主要针对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可能存在。同时,安排一个严格的风险拨备覆盖的交易概念、相关互联网、区块链技术的成熟也有利于“债三板”的推动和形成。
以下为演讲原文: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谢各位千里迢迢来到美丽的厦门,来参加中国资产证券化百人会年度论坛,参加厦门国际金融资产交易中心开业仪式。这次活动,也是我们中国资产证券化百人会的一个年度会议。从去年第一次召开到现在,时间很快,已过了一年。
这一年当中,中国资产证券化百人会开了多次会议,成立了几个专业委员会。对中国的资产证券化实践也提出了很多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理念。相信,在这次会议上,对于中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也会进一步阐述和深化。
上午在厦金中心办公室,我们举办了中国资产证券化标准专委会的成立仪式,以及专委会第一次会议,对中国资产证券化的行业标准也进行了进一步论述。我们这次会议选择的主题是“债三板的中国实践”。那么,债三板的概念,也是中国资产证券化百人会提炼出来的一个新概念。通常意义上,我们把银行间市场,叫做“债一板”,深证两个交易所市场叫“债二板”,两个交易所和银行间之外的常用市场简单称之为“债三板”。
在“债三板”概念提出之前,只是一个场外市场。所以,场外市场的含义本身稍微有一点不正规,是一个非标,非正规的流通市场。但是,随着这几年中国经济的转型,尤其是金融行业的转型,场外市场变得越来越重要。金融业转型最大的特征,我们今天在座的有近200个金融机构,大家非常了解,金融机构转型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在从持有型向交易型转变,根本的动力是ROA下降,当资产收益率下降到一定程度,就很难再跟资本充足率之间互动,就是ROA和CAR Ratio之间很难再维持脆弱的平衡,这个背景下,持有型向交易型转换就成为必然。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信贷端的注入,资金对实体经济信贷的注入,就自然转向了投资端注入。
那么问题在于,当金融系统整体性向投资端转换的时候,实体经济在哪个市场接受这些资金?银行间市场,两个交易所市场解决的主要是大企业的融资。解决的是3A、2A+企业的融资。而在这轮中国经济的转型和金融机构转型中,我们需要解决的是什么呢?需要解决的是500万个信贷企业的融资怎么转换的问题,解决的是3000万企业如何在直接融资市场拿到融资的问题。当这个命题出现之后必须要有一个机制回答2A、2A-、1A+、1A、3B+、3B,这样的企业如何融资。他们的直接融资市场在哪里?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我们把债三板概念提出来,因为这是支持我们这一轮经济转型,支持实体经济多层次的一个金融概念。
当然债三板的建设仍然需要各方努力来推进。比如说,债三板的痛点,比如它是低评级的企业,风险度相对较高。因为它是中小型企业,单笔融资的费用相对较低。因为它是中小型企业,它的财务、信息搜集的时间相对较长。也因为它是这样的企业,在投前、投后信息披露存在一些盲点和问题。只有当我们面对这样的痛点,有针对性地一个一个解决的时候,中国多层级的资本市场建设,才有针对性。也才有了现实意义。这些问题是不是无解呢?通过这么多年的实践,中国债券市场发展了十几年,是不是没有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呢?通过我们各方,在座各位专业者,我相信大家一定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就是这是有办法的。它的办法如果以大的类别来看,是表现为理念上怎么突破?制度上怎么突破?技术上怎么解决?比如理念,第一个问题就是场外市场到底是可有还是可无?比如标准和非标的鉴别,如果是非标,它的投资人是谁,没有投资人实体经济转型和金融机构转型怎么转呢?比如,资产证券化技术的认可和确认,如果不去大规模用于资产证券化技术的话,风险的识别、隔离、分散、转换如何实现呢?比如,SPV法律地位的确认,如果没有这样法律地位,一个资产证券化正常的转换,将被视同一笔交易。重复的税收。如此,哪一个主体能做呢?我们REITs探讨这么多年,能不能早一点推出呢?这都是理念上的进步和推动。
第二,制度的安排,既然金融业由持有向交易转型,我们围绕的信贷投放建立的那一套风险管理体系,可不可以平移到投资端呢?可不可以产生一个非常严格的投资风险拨备金制度和风险拨备覆盖的概念,很显然制度的安排将会推动这样一个市场的建设,也支持我们实体经济千呼万唤怎么解决融资的问题。
再一个最重要是技术问题,不管是风险还是单笔金额收费的降低,以及信息的披露,最终还是要技术的不断成熟,比如互联网技术、区块链技术、征信叠加技术等技术在层面已经成熟。如果把这个成熟的技术和资本市场和债券类资本市场相叠加将会产生新的化学反应,将会出现一个新的市场机制、新的市场制度,作为一种“债三板”的标志性代表、特征,从而推动“债三板”的建设。
厦门金融资产交易中心是厦门市新批准的,作为省级交易中心来说并没有不可。但是,希望厦门金融交易资产中心能够在“债三板”的实践上能够有突破,在技术、和市场的结合上找到突破点,也希望能够在跨境的资本、跨境的债券市场建设上取得一些突破。也希望通过这些突破,能够近来跟我们学术上的思考相衔接、匹配,从而产生一个债三板的样板。
最后,再一次感谢各位光临今天论坛,也祝贺厦金中心开业大吉。
曹彤转战厦门国金首秀揭幕ABS云平台 引领资产证券化风向标
陈雨露谈绿色金融顶层设计:应建立市场政府双激励机制
巴基斯坦原行长安瓦尔:“一带一路”如何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人大前后两任校长同台,演讲“人民币国际化”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推荐好文章可联系:邮箱imi@ruc.edu.cn;电话010-62516755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出任IMI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包括埃德蒙、陈云贤、汉克、李若谷、李扬、马德伦、任志刚、苏宁、王兆星、吴清、夏斌、亚辛·安瓦尔等12位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或政策领导人;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出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会由47位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著名专家学者组成。IMI所长、联席所长、执行所长分别为张杰、曹彤、贲圣林,向松祚、涂永红、宋科任副所长。
自2012年起,研究所开始每年定期发布《人民币国际化报告》,重点探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重大理论与政策问题。报告还被译成英文、日文、韩文、俄文、阿拉伯文等版本并在北京、香港、纽约、法兰克福、伦敦、新加坡和阿拉木图等地发布,引起国内外理论与实务界的广泛关注。
迄今为止,研究所已形成“国际金融”、“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金融科技”、“财富管理”、“金融监管”等五个研究方向,并定期举办货币金融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燕山论坛、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等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主要学术产品包括IMI大金融书系、《国际货币评论》(中文月刊&英文季刊)、《IMI研究动态》(周刊)、《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日刊)等。国际货币网:www.imi.org.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