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名家 | 李稻葵: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金融新格局

2016-09-30 李稻葵 IMI财经观察
编者按未来3到5年,伴随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同样还有金融新格局。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CCWE)主任李稻葵通过分析国际、国内政治和经济领域的基本发展态势,指出新常态下中国金融的六个大格局,包括人民币维持强势货币态势、金融国际化、短期利率下行、资产证券化和直接融资扩大、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多元化、金融平台为王等特征。中国经济的所有参与者,都应不断审视这一新格局,牢牢把握金融发展的大方向,才能合理应对并立于不败之地。
以下为文章全文:
未来3到5年,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会带来怎样的金融新格局?这一问题是中国所有的经济决策者—大至政府机构,小至家庭—都必须面对和预判的重大话题。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从国际、国内政治和经济领域的基本发展态势谈起,因为金融是经济的衍生,而经济和政治密不可分。同时,中国与世界已经融为一体。未来3到5年,国内国外的政治、经济基本态势应该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


第一是世界经济正在板块化。英美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后采取了非常务实的宏观经济政策,其经济未来几年之内有可能比较稳定地恢复,当然,社会问题是这些国家最头疼的难题。这一地区的政治可能向左转,强调公平和再分配。欧洲和日本是世界经济的第二个板块,其未来几年会处在一个缓慢的调整和恢复之中。其中,欧洲经济的恢复潜力远大于日本,因为欧洲的债务水平以及整个企业的创新能力比起日本要更加有力。资源出口型的新兴市场国家包括俄罗斯则是世界板块的第三大部分,其未来几年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不排除爆发经济危机的可能。


未来几年国际政经领域的第二个基本特点是地缘政治将始终左右经济的发展。目前,地缘政治中冲突的激烈程度已经超越了意识形态乃至文明之间的冲突,西方与俄罗斯的乌克兰之争就已经远远超过了意识形态之争的范畴。而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与西方对峙之时,卢布遭遇大幅度贬值,但他在金融市场上仍然坚持不搞资本管制,坚持政府不极端干预。极端穆斯林组织对整个世界的攻击也已经超越了伊斯兰教与基督教的界限,伊斯兰教内部的矛盾也许还大于伊斯兰教与基督教的冲突。当前,伊拉克、约旦、沙特阿拉伯乃至于伊朗都在联手应对“伊斯兰国”这一极端主义政治集团。地缘政治将带来世界经济、金融领域持续的动荡。


第三个基本特点就是中国经济仍然有比较大的增长潜力。经济增长不至于出现急速的下滑,而中国高层决策者正是基于这么一个基本的判断,将持续把重点放在整顿贪腐、约束政府与官员行为、规范化市场经济运作这些关乎政治、社会稳定和国家治理的重大问题上。经济上求稳而不求快,可能是新常态下一个重要的基本特点。

基于以上几点基本判断,我们可以初步推断,未来3到5年新常态下中国金融的六个大格局。
人民币基本维系强势货币的态势
深港通是继沪港通、基金互认之后两地资本市场又一项重大政策,表明内地的资本市场开放进程按照既定的程序有条不紊持续推进。从具体措施上看,深港通吸取了沪港通成功的经验,在两地市场互联互通实践基础上的改进和发展,既呼应了市场需求,又在相关安排上更为灵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沪港通、深港通同时取消总额度限制,继续保持每日额度限制,双方可根据运营情况对投资额度进行调整,进一步提升了灵活性。现时港股通、沪股通以及即将开通的深股通均不设总额度,沪股通和港股通每日限额130亿元和105亿元不变,深股通亦设130亿元每日额度(均为人民币)。截至8月16日收市,沪股通和港股通余额占比分别为48.32%和17.92%。


其二,深港通投资标的进一步拓展与市值限制相结合。在维持“沪股通”标的不变的情况下,港股通标的增加恒生小型股指数(市值在50亿元港币以上股票),新开的深股通纳入市值60亿元人民币及以上深证成指和中小创新指数成份股和深港A+H股,但创业板股票先期仅限专业投资者参与。市场之前预期的放开内地投资港股通门槛、放宽每日额度限制均未兑现,显示内地监管部门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和严防股市泡沫风险的考虑。

中国金融的大踏步国际化
相较于沪港通,深港通或呈现不同的特点。


第一,深港通有利于两地投资者更好共享内地与香港经济发展成果,对香港投资者而言,深港通提供了满足其投资内地多元化需求的新途径。深圳股票市场的上市企业结构更为多元化,综合指数表现更为突出。其中新兴产业公司前景广受看好,与港股企业互补性强,再加上近年深港融合不断强化的优势,深港通预计将吸引看好中国经济中长期增长前景的香港及国际投资者。


第二,深港通可能带来更加活跃的资金流动。由于深圳股市市盈率持续高企,加上恒生A股和H股溢价指数持续位于120点以上高位,沪港通运行初期的“南冷北温”可能会有所改变。去年9月内地深市日均成交额首次超越沪市,该态势一直持续至今,其原因与深市企业平均规模较细、炒作空间较大以及便于不同类型投资者操作有关。相信深港通将吸引两地投资者进入过去较少关注的两地细价股市场,提升市场活力。但是投资者亦须警惕股份成长性强、市盈率高、波动性的风险。


第三,深港通将为香港证券与银行机构提供新的业务机会。在人员方面,香港招聘意欲展望调查显示,金融业招聘需求或受深港通拉动5%-10%。有消息指不少海外投资机构积极招聘A股分析师,布局投资策略。在业务拓展方面,2014年两地的券商、银行等金融机构为配合沪港通运作,大力拓展客户资源、开发投资产品,提供更专业服务。当时香港多家银行以低佣金配合更多优惠措施吸纳客户,股票经纪业务收入显著增加。相信随着深港通进入倒计时,本地银行将更为积极地布局,抢夺客户资源,研发相关产品,提升业务质量。


第四,从市场层面看,预计在短期内深港通可能会提振促进成交上升,重演沪港通初期的盛况。


显然,深港通将促进两地资本市场的发展与融合,香港市场可以借助深港通,推出相关配套产品和服务,改善中小型股份交投低迷状况,提升市场深度与广度,并持续发挥中国连接世界金融的桥梁作用,进一步推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

短期利率下行,利差下降 
深港通有利于进一步发挥深圳和香港的区位优势,推动内地与香港更紧密合作,深港通开通后,上海、深圳与香港股市可以打造“共同市场”雏形,以三地股市市值综合计算,有望成为全球规模第二大的股票市场。


深港通有利于中国资本市场提升法制化、市场化、国际化的程度和水平。随着内地股市国际化开放程度加大,吸引更多的海外机构与投资者参与,有利于改善过去以内地个人投资者为主的市场结构。海外机构强化对A股的研究分析与投资决策,有望提升股市品质和投资价值,并倒逼现有制度改革,在注册制、股票停复牌、信息披露、交易制度对接等方面可能有所完善和提高,有利于未来明晟指数(MSCI)等国际性指数公司将A股指数纳入成份股。


同时,深港通还将具有一定的延展性,预计在解决ETF的清算、结算和法律方面的问题后,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将于明年纳入深港通,从而进一步扩大深港通的辐射范围和影响力。

资产证券化和直接融资扩大化
作为人民币国际化与内地资本项目开放的重要措施,深港通启动后,内地投资者有更多渠道直接使用人民币投资香港市场,个人投资者拥有了更多的人民币资金回流内地规范管道,使资金在两地有序流动更加畅通和规范。


深港通推出后,两地资本市场的融合与发展将加快推进,两地监管部门也将在风险控制、资金流向和规则调适等方面展开更多交流和合作,为内地金融改革与开放、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注入更大动力。


随着内地与香港金融市场更多交流与互动,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运行将出现自我流转的良性循环,包括人民币融资活动、资产管理业务、多元化金融产品等离岸人民币业务预计将会全面发展。

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的多元化
几年前,中国市场的金融产品凤毛麟角,仅包括银行存款、股票、国债以及部分信托产品。当今金融产品已经不断多元化,各种信托产品层出不穷,期货、期权等衍生性金融产品也在不断推出,与此相关的是各种金融机构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担保、信托、保险、对冲基金、私募基金等层出不穷。


这一发展趋势的最终结果是,中国金融市场的投资者将有更多的金融工具可供选择,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风险承担程度来更加精准地制定投资策略。比如,当前高净值人群会更多地将资产配置给私募或跨境的投资机构,包括对冲基金这样追求相对平稳但可持续回报的投资产品。

金融交易平台为王
金融交易平台不断丰富,将不断超越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传统交易平台。各种各样的交易非标准金融产品的平台将会不断推出,比如信托产品的公开交易,众筹、P2P、未到期的信托产品的交易,各种互联网上的交易平台将不断出现。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是,这些交易平台互相之间将展开激烈竞争。谁能成为重要的交易平台,比如债券、众筹、衍生产品或信托产品的交易平台,谁就能掌握一定的定价权。平台的竞争将会比具体金融产品、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更为惨烈。


这个趋势,从现在开始就必须清醒地看到。阿里巴巴创造了淘宝,成为世界第二大互联网公司。在中国,谁能控制一系列的金融交易平台,类似于淘宝,就将成为比马云的阿里巴巴更加具有影响的机构。

总之,新常态下的金融大格局值得期待,中国经济的所有参与者,都必须不断审视这一新格局。未来的赢家必须牢牢把握金融发展大方向,才能合理应对并立于不败之地。
编辑  韦祎  康宁来源  搜狐财经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为什么高房价不能归咎于货币高增长

曹彤:债三板市场针对性解决中小企业融资

易纲:G20达成共识 不以竞争为目的进行的货币贬值
李扬:不解决金融不平等将出大乱子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将建立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推荐好文章可联系:邮箱imi@ruc.edu.cn;电话010-62516755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出任IMI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包括埃德蒙、陈云贤、汉克、李若谷、李扬、马德伦、任志刚、苏宁、王兆星、吴清、夏斌、亚辛·安瓦尔等12位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或政策领导人;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出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会由47位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著名专家学者组成。IMI所长、联席所长、执行所长分别为张杰、曹彤、贲圣林,向松祚、涂永红、宋科任副所长。
自2012年起,研究所开始每年定期发布《人民币国际化报告》,重点探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重大理论与政策问题。报告还被译成英文、日文、韩文、俄文、阿拉伯文等版本并在北京、香港、纽约、法兰克福、伦敦、新加坡和阿拉木图等地发布,引起国内外理论与实务界的广泛关注。
迄今为止,研究所已形成“国际金融”、“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金融科技”、“财富管理”、“金融监管”等五个研究方向,并定期举办货币金融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燕山论坛、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等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主要学术产品包括IMI大金融书系、《国际货币评论》(中文月刊&英文季刊)、《IMI研究动态》(周刊)、《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日刊)等。国际货币网:www.imi.org.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