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视点 | 吴志峰:区块链与数字货币发行

2016-10-12 IMI财经观察

本文由IMI特约研究员、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国际战略一处处长吴志峰撰写,他在文中提出,货币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复杂的问题。它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金融,甚至军事都息息相关。要研究数字货币的发行须有扎实的知识储备,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接下来,作者从四个方面讨论了区块链与数字货币发行的关系:一是从货币的本质出发研究数字货币;二是区块链使价值的点对点传播成为可能;三是没有数字货币,区块链新经济将大打折扣;四是未来数字货币发行的三种模式。作者最后总结道,法定数字货币发行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但在国家战略、法律和社会制约等问题上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短时间诞生有难度。我们建议先进行概念证明,进行数字化模拟实验,以充分研究和评估其运行过程中的问题和冲击效果。

以下为文章全文:

货币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复杂的问题。它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金融,甚至军事都息息相关。要研究数字货币的发行须有扎实的知识储备,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一、从货币的本质出发研究数字货币

现在非常流行的金融学专业,在我们学习那会分别叫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学与国际金融两个专业结合现在叫金融学专业。货币问题会对经济、金融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未来要发行法定数字货币,必须对货币的定义和本质进行认知。

对于货币本质的研究非常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对货币本质进行了深入的论述。笔者认为,对货币本质的探讨应建立在交易便利性的基础上。

价值尺度、交换媒介、价值储藏手段是货币的三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是指货币衡量和表现商品价值量大小的职能,这就要求币值必须保持相对稳定。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只不过是商品内在价值尺度,即劳动时间的外在形式。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本质上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交换媒介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人们在商品交换时并非以物品和劳务进行支付,而用货币作为交换的媒介,将物品和劳务与货币交换,然后再用货币换取所需的物品和劳务。货币因本身具有价值,类似房产、黄金等,可以被储存起来,体现了价值储藏手段职能。这三个职能并非互不相关,其中交换媒介是货币所有属性的基础,价值尺度和价值储藏手段内涵于交换媒介职能。

从货币形态的历史演化分析,货币是为了便利商品之间的交换而产生的,其主要作用是交换媒介。在社会的生产和交换过程中,货币的形态会由于交易便利性的需求发生改变。在货币演化历史上,笔者总结为三次革命性的飞跃。第一次革命是货币从物质形态向贵金属形态的飞跃。在人类发展史的早期,货币表现为贝壳、布匹等一般物质形态。而后,贵金属慢慢演化成为货币。在中国,人们早期使用铜铸货币,从宋朝开始,白银进入货币的历史舞台。1825 年,英国正式实施金本位,开启了世界货币的新纪元。马克思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事实上,金银作为一般等价物与早期的贝壳、布匹并无本质差别。然而,金银具有稀缺性、体积小、价值大、容易分割、久藏不坏等优点,有助于商品的交换,完成货币交换媒介的职能。从提升交易便利性的角度,金银更适合充当货币。

第二次革命性飞跃是货币从贵金属向纸币转换的过程。从19 世纪开始,民族国家兴起,货币开始与国家主权挂钩、与国家权利结合。货币形态出现新的飞跃:纸币出现并逐渐替代金银。金银不再以物理形态在外流通而成为国家储备。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货币一度非常混乱。在认识到货币混乱会严重制约国际生产和贸易后,美国主导建立了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实行双挂钩,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然而,由于内在的特里芬难题,双挂钩不能长期维持。经历了多次美元危机后,1976 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黄金与美元正式脱钩。从此,纸币与贵金属挂钩的历史画上了句号,人类社会进入完全的纸币化时代。虽然黄金不会再次回到历史舞台担当货币的职责,但其在人们心中仍占据一定地位。人们一般把黄金认定为一种避险资产,其价格往往随国际经济、政治形势发生波动。

笔者认为,第三次货币革命是纸币向数字货币的飞跃。数字货币跟现在广泛存在的电子货币形态不同。传统电子货币,包括信用卡、电子转账系统都只是一种支付手段。虽然这些支付手段在某种程度上也具有货币的功能,但是它并没有改变整个金融货币系统的运行状态,所以它不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货币。如果从现在电子货币形态去研究,对于央行发行数字货币是没有太大启发意义的。从货币的发展历程可以确认一个道理:交换媒介是货币最为基本的职能和属性。货币形态的每一次改变都是由交易的便利性出发的。这对于认识货币发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未来,在数字货币的发行问题上,对货币职能的认识将会对下一步的正确决策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理论上,对货币本质的认识存在两个不同的观点:货币实质论和货币名目论。所谓货币实质论,是指货币发行的数量必须与某一锚定物的数量挂钩,黄金曾是这类锚定物。货币实质论认为,即使不以黄金为锚定,货币的发行量也应与某些经济数据指标挂钩,如某国的GDP。相反,货币名目论认为,货币只是一个符号,其发行数量可不与任何东西挂钩。事实上,货币是否和实质的锚定物挂钩是抽象的。以我国为例,自1949 年建国至2008 年,货币总发行量为30 万亿元;而2009 年至2015 年,货币增发了65 万亿元,较前60 年多一倍。同样,美国在2008 年经济危机后也开始货币“放水”。通过分析美联储的资产负债情况可以看出,美元总量已扩充不止一倍。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货币只是一种符号,用来充当商品的交换媒介,坚持货币实质论并没有太大意义;而只有将货币认知为一个符号时,才能最极致地便利交易的运行,便利整个经济和社会系统的运行。因此,央行在发行法定数字货币时,应慎重思考并厘清货币实质论与货币名目论的差别。

二、区块链使价值的点对点传播成为可能

货币在发行流通中只是在账户上进行数字的加减,数字货币可以发挥数字的本质特性,对人类货币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如需发行数字货币,点对点的发行系统是非常值得研究和探索的。区块链这种天然的分布式技术,必定会成为未来数字货币发行的主流方向,甚至是唯一方向。

区块链是“一种让人们在无须信任的情况下通过共享的事件记录或日志达成共识的技术”。这个共享的记录或日志分布式存储于整个网络中,并由所有参与方进行验证,由此避免了对第三方信用的需求。

现在的信息互联网需要向价值互联网转变。货币的本质是交易便利性,只包含信息而没有价值的点对点传播无法满足交易便利性的要求。只有实现价值点对点传递,经济交易和整个社会、企业组织才能成为一种新形态。

整个社会经济系统是商品与服务的设计、生产、交易与物流的整合运行。所有经济活动都可以理解为一个契约过程,即合同交换过程。实质上,合同交换是产权交换,整个经济过程就是一个所有权或产权证明的转移过程。在数字经济中,这些所有权证明将被数字化,以数字形态转移。这与信息社会的信息转移没有本质区别。然而,目前在产权转移时需要复杂的签约过程,产权转移和资金转移过程相互割裂,无法实现价值的点对点转移。此时,区块链第一次使价值的点对点转移成为可能。

虽然像支付宝、微信的红包系统,看起来像是价值的点对点传播,但是它们并没有改变整个价值形态的转移系统。它们其实是构建于现有银行账户的基础上的,在各个银行之间开一个大账户,然后把各个消费者的银行账号挂在他的大账户上。大账户又跟各个银行来对应,以便在内部做到点对点转移。实质上,它们并没有真正改变整个银行系统,更谈不上货币发行系统。它们只是一个内部技术,充当了银行与银行的中介。只有区块链能将这种中间交易过程消除,提升整个社会和经济系统的效率。

三、没有数字货币,区块链新经济将大打折扣

在使用区块链转移所有权或产权证书时,并不必需有数字货币。央行和政府可以建立数字资产系统,权证可以通过这个系统传递。在这种情况下,各种价值形态,包括股票、甚至一个车间生产的物理产品,都有一个代码,代表它的数字产权证。产权证可以通过数字资产系统,直接传递给对方,做到点对点转移。但是,在没有数字货币的情况下,资金的转移依旧必须通过银行系统。资产转移系统和资金转移系统没有合二为一,并没有真正实现价值的点对点转移。这样,只是资产交换端的效率提高了,货币交换端的效率仍然没有变化,整个经济系统的运行效率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因此说,如果没有数字货币,区块链时代的新经济效率将会大打折扣。

比特币自2008 年出现以后,因其币值波动性和匿名性,饱受各国央行诟病。在中国,比特币也始终没有成为一种货币,而是被当做一种数字资产。但是在全世界,比特币在某种程度已被当作货币手段。只要有一定规模的群体认可比特币,将其作为交换媒介,那么比特币实际上就具有了货币的职能。当这种交换行为在一定的范围内普遍存在时,就与现行的货币形态并行,形成一种平行系统。人们仍旧生活在原来的各个民族国家,但是在虚拟世界里,却利用比特币或者其他货币系统来交易。那么这个虚拟系统就形成了一个经济交往层面的平行世界,这样的平行世界对法定数字货币将形成倒逼机制。

现在全世界的政府,能够保持币值一直稳定的不超过20%。也就是说,80% 以上的中央银行是不合格的。很多国家,比如阿根廷、委内瑞拉,一年的通货膨胀高达70% ;在津巴布韦,人们用来买菜的货币甚至重量和体积还大于蔬菜本身。在这种情况下,完全可能出现平行世界。央行研究数字货币的发行,具有时代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四、未来数字货币发行的三种模式

关于数字货币发行,笔者认为有三种可能模式。第一种:央行大账户模式,即个人、企业和金融机构同时在央行账户开户,减少传统银行系统的清算、结算步骤。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做到直接的点对点的资金划转,降低了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有利于央行增强它的地位。但这种做法可能对传统银行体系产生巨大冲击,弊大于利。而且在这种模式下,基于传统银行体系的货币创造机制也会被破坏。现代货币创造主要不是由中央银行印刷纸币,而是通过商业银行系统创造货币供应,银行通过贷款派生存款创造货币,央行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控也是通过银行系统进行的。央行大账户模式对货币供应量和货币调节机制都会产生很大影响。另一方面,中心化大账本抬高了系统的IT 风险,对系统安全提出了新挑战。此方案是否可行,需要进一步深入地讨论和研究。

第二种模式是在保留现有货币发行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央行与各商业银行合作来发行数字货币,通过将商业银行、甚至各省财政等机构,设置为发行和验证节点进行扩展。这种方式对现有的银行系统的冲击不大。通过区块链发行数字货币的系统与原来的纸币系统可以兼容,本质是产生了增量的数字货币。这个增量会随着经济社会的运行,份额越来越大,但并不需要全部取代纸币。在一些需要用纸币的地方,比如偏远地区、没有数字终端的地区,继续使用纸币,形成两个平行的系统。这种发行方式可以自动确定初始货币的供应量;运用区块链技术进行多中心节点记账和验证,可以保障系统的安全性。然而,通过这种方式发行数字货币会使央行对货币的控制力下降,或会降低央行的管控权。第三种模式是在没有前两种模式的情况下,自然演化的形成过程。这种过程类似于中央银行出现前的货币体系状态。那时,由于没有央行,各个商业银行发行自己的银行票据,并在演化的过程中,一度发生过货币混乱,最后通过创立中央银行来垄断货币发行,恢复了整个货币经济系统的秩序。按照这一演化过程,在发展初期,各个商业银行可以先于央行发行自己的数字货币(目前,日本、美国的某些银行已尝试发行数字货币),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货币种类的演化和增多,央行再制定标准将各银行不同的发行机制和记账方式统一起来,并进行管控。

可以说,三种发行模式各有优劣,整个发行过程将会是各方利益的博弈过程。特别是在跨越国界时,数字货币的发行可能会遭遇国际政治问题。一旦某个国家率先发行数字货币,这个国家就率先具有了经济渗透性,或者说经济侵略性。因此,在数字货币时代,飞地经济将会出现,当货币飞地达到一定规模时会引起国际政治争端。此时,数字货币的推进会出现延缓,甚至遭遇一些困难。或许,第三种发行方式有可能成为比较现实的实现路径。

总而言之,法定数字货币发行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但在国家战略、法律和社会制约等问题上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短时间诞生有难度。我们建议先进行概念证明,进行数字化模拟实验,以充分研究和评估其运行过程中的问题和冲击效果。

编辑  张旭  彭益来源  国际金融杂志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如何有序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人民币国际化与中国“软实力”

外管局原副局长魏本华:人民币“入篮”有感

人民币加入SDR将推动内地资本市场加快开放

人民币加入SDR:完善汇率形成机制是关键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将建立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推荐好文章可联系:邮箱imi@ruc.edu.cn;电话010-62516755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出任IMI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包括埃德蒙、陈云贤、汉克、李若谷、李扬、马德伦、任志刚、苏宁、王兆星、吴清、夏斌、亚辛·安瓦尔等12位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或政策领导人;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出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会由47位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著名专家学者组成。IMI所长、联席所长、执行所长分别为张杰、曹彤、贲圣林,向松祚、涂永红、宋科任副所长。
自2012年起,研究所开始每年定期发布《人民币国际化报告》,重点探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重大理论与政策问题。报告还被译成英文、日文、韩文、俄文、阿拉伯文等版本并在北京、香港、纽约、法兰克福、伦敦、新加坡和阿拉木图等地发布,引起国内外理论与实务界的广泛关注。
迄今为止,研究所已形成“国际金融”、“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金融科技”、“财富管理”、“金融监管”等五个研究方向,并定期举办货币金融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燕山论坛、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等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主要学术产品包括IMI大金融书系、《国际货币评论》(中文月刊&英文季刊)、《IMI研究动态》(周刊)、《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日刊)等。国际货币网:www.imi.org.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