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 | “债券通”将带来跨境投资获利机会
3月1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两会”期间表示,今年将首次在香港和内地实行“债券通”,允许境外资金在境外购买内地的债券。这也将是中国债市国际化的关键一步。在“两会”闭幕后,IMI特约研究员、中银香港固定收益部门负责人王卫接受了第一财经记者独家专访,他也是最早提出“债券通”概念的研究人士之一。
王卫表示,积极的一面在于,沪港通、深港通已经为“债券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投资者信心基础,因此将经验拓广到覆盖在上交所挂牌交易的债券,即可为投资者带来显著利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债市的发展对于企业的发展壮大比起股市更具重要性。但在他看来,当前面临的挑战在于,中国内地的两个债券交易平台(银行间和交易所市场)都是场内市场,而在香港,场外交易是债券市场的主要交易平台,在香港联交所或其他国际交易所挂牌的债券很少。因此,在当前的机制下,两地“债券通”更可能是境外资金投资中国内地债市,反向则仍存在机制上的问题有待解决。不过王卫认为,香港特区政府和港交所必定会有创新型的设计来克服这一问题。
以下是采访全文:
沪港通是“债券通”的技术基础
第一财经:“债券通”可能会尽快开通的基础是什么?
王卫:其实,沪港通和深港通机制已经比较完善了,其经验可以较快复制到两地“债券通”之上。尽管上交所挂牌交易的债券占中国债券市场15%左右,但仍是一个相当大的量。只要是在交易所挂牌的证券,那么不论是股票还是债券,其交易方式并没有很大区别,很容易借助沪港通的通道介绍给国际投资者。
2014年11月17日正式开启的沪港通搭建了香港联交所和上交所之间的一条跨境桥梁。与现有QFII/RQFII项目下所特定的合格机构投资者不一样,此新平台大幅降低了对投资者的合格限制要求,为外国投资者参与内地股市开放了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反向亦然,与现有的QDII和刚开放的RQDII项目相比,沪港通也大幅拓展了内地投资者投资香港股市的渠道。
我当时就建议,可以将股票通拓展至“沪港债券通”。目前,外国投资者参与境内债券市场的渠道仍有限。通过QFII和RQFII项目参与一直是主要途径。此外,从2010年开始的一项试行计划允许三类境外机构,包括央行、香港和澳门人民币清算和结算行及参与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外资银行,可将其人民币资金在配额制下直接投资中国的银行间债券市场。反向来看,国内投资者可以通过以往的QDII以及刚开放的RQDII项目投资境外债券市场。因此,我当时就认为,将沪港通拓展至覆盖在交易所上市的债券将为债券投资者增加一个新的跨境投资通道。
两地投资者有望获益
第一财经:“债券通”将为境内和境外的债券投资者带来何种投资价值?
王卫:中国是全球第三大债券市场,债券市场存量近60万亿元,远大于离岸人民币市场几千亿元的量级。内地交易所交易的债券以公司/企业债占主导,而银行间债券市场以金融和政府债占主导。同时,由于在交易所上市挂牌的性质,交易所债券市场往往具有更高的透明度和开放性。
对于境外资金而言,境内人民币债券市场体量庞大,而且对于那些有意投资中国境内可转债的投资者,他们只能在交易所债券市场找到可转债,银行间债券市场是没有的。即使只是将沪港通扩展到覆盖在上交所上市交易的债券,也可为债券投资者带来显著利益,而仅需付出相对较少的努力。
对于寻求投资香港债券市场的境内投资者,“债券通”将为他们开放整个境外债券市场,也会为投资者提供一些目前中国境内市场仍不具备的债券投资产品,如高收益债、非人民币计价债券、信用违约互换相关的信用工具、债券指数、结构性债券、伊斯兰债等等。
比如,民营房地产开发商目前在国内发行的3年期债券的收益率在5%左右,而它们在境外发行的美元债券的收益率达5%~7%。对于国内的投资者,有机会参与境外债券市场会给他们带来投资更高收益的境外中资债券的获利机会。
南向投资仍待机制创新
第一财经:港交所在3月15日也表示,将在两地监管当局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债券通的准备工作。你认为“债券通”的推出仍面临什么挑战?
王卫:就当前的技术层面而言,如果境外资金投资中国境内债市相对方便,但反过来,南向投资则仍需一定的机制设计和技术创新。
这主要因为,中国境内债市,无论是交易所还是银行间债市,都属于场内市场;然而,即使许多在香港发行的债券也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但仅有极少数在交易所发生交易,境外债券交易基本依循国际惯例在场外(OTC)交易,OTC市场也存在分散度较高的特点,欧美国家、日本等发达国家债券市场也以OTC交易为主。
由于场外市场发展成熟,且受到整个金融系统的支持,我们认为任何可能的将交易所联通机制拓展至覆盖境外债券的举动,均需考虑如何将场外交易包括在内。经验已表明,国际债券投资者一直以来均能无障碍地参与香港的场外交易市场,进行债券交易。
不过,场外市场和场内市场的差异仍是内地投资离岸债市的一个待解问题。就如何突破这一瓶颈,港交所和香港特区政府也做了很多的研究,但尚未公布解决方案。当然,如果暂时无法完全解决场外交易的问题,可以先开放单向(即北向)“债券通”。当然,最终双边的互动将是一种最为完美的状态,内地和香港方面一定会做出一些技术和机制上的创新。
中国债市国际化加速
第一财经:随着“债券通”的蓄势待发,以及内地债券市场不断对外开放,你如何看待中国债市国际化的进程?
王卫:对于人民币国际化而言,如果“债券通”通车,这将是一大利好。其实,不久前,境内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对外开放似乎也是为“债券通”和中国债市开放铺路。
在此之前,境外机构投资者仅能通过离岸人民币外汇市场对冲人民币投资相关的风险,这种对冲方式由于受到在岸、离岸人民币波动不同步的影响,效率相对较低。现在随着境内外汇衍生品市场开放了几乎全种类的外汇衍生品交易,境外机构投资者可以更加灵活、高效地管理外汇风险。
我认为,人民币债券有望不久将被全面纳入主要国际债券指数。作为铺垫,3月6日,花旗固定收益指数宣布将中国境内债券纳入其新兴市场及区域政府债券指数;3月1日,彭博在其彭博巴克莱固定收益指数系列中加入两项新的混合固定收益证券指数,其中也纳入了中国债券。
此外,正如此前港交所的报告中所提出的,其实未来还可以考虑允许境外人民币债券进入境内回购市场进行质押融资。这不仅可提升境外的人民币流动性,也可改善离岸人民币资产的交易便利性和保持离岸人民币市场稳定。
编辑 郭昶皓 郑晓雯
来源 一财网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将建立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推荐好文章可联系:邮箱imi@ruc.edu.cn;电话010-62516755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65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和学术委员,74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金融科技、财富管理、金融监管等领域,定期举办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系列报告》《财富管理研究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学术和政策影响力的产品。成果还被译成英文、日文、韩文、俄文、阿拉伯文等版本在欧、美、亚多个国家发布,引起国内外理论与实务界的广泛关注。
2016年,IMI入围《中国智库大数据报告》影响力榜单列高校智库第4位,并在“中国经济类研究机构市场价值排行榜(2016)”中名列第32位。
国际货币网:www.imi.org.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