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天创信用李文贤:是什么力量让中农工建联手BATJ?|Fintech公开课第8讲干货

2017-06-25 国际货币研究所 IMI财经观察

6月22日,天创信用CEO李文贤受邀参加由人民日报社《环球人物》和中国人民大学货币研究所联合主办、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协办的“金融科技二十讲”公开课,并发表“金融科技如何引领金融变革”的主题演讲。

作者首先回顾了近期金融科技领域的重要事件,科技的力量使整个银行业发生变革,其中,大数据是消费金融和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并从这两个方面分析了发展趋势及业态。作者指出,我们正在见证中国数据的历史,未来大数据技术还会支撑整个金融科技的发展。

一、是什么力量让中农工建联手BATJ?

我们先回顾一下整个历史事件,这两天发生了几件比较关键的事情。

第一个,6月21日,工商银行和京东联手,在零售银行、消费金融、企业信贷、校园生态、资产管理等领域展开全面的合作。

第二个,6月20日,农业银行和百度联手,共建金融大脑以及客户画像、精准营销、客户信用评级、风险监控、智能投顾、智能客服等方向的具体应用。

第三个,3月28日,建行和阿里联手。推进线下线上渠道业务合作、电子支付业务,打通信用体系。

第四个,就在刚才(6月22日晚),中国银行和腾讯刚刚共同成立了金融科技实验室。

是什么样的力量让这四家银行联手了这四家公司?我认为是科技的力量推动了整个银行的发展。这正印证了马云2013年说过的一句话:“银行不改变,我们将改变银行。”

科技与金融在不断深度融合的过程中。那么,在信用领域如何才能让金融科技快速的发展?其中底层一个特别关键的点就是信用,去年“双十一”整个花呗支付的笔数占到30%,撬动消费金融达到200多亿。核心的原因在于大数据风控在后面做保驾护航。不仅贷款效率高,而且不良率不到1%,低于整个行业的水平。未来随着数据不断地渗透,更多的人能够把信用变成财富。

科技的力量在推动整个金融的变革。未来整个金融行业需要拼三个方面的能力。第一是用户体验,第二是风险控制,第三个是资金成本。金融最核心的一点就是风控。其实整个金融科技在改变整个风险控制所有的内容。最重要的要素就是数据。

为什么这两年互联网会和金融这么密切的产生化学反应?就是因为各种维度的数据越来越多,这就是大数据的作用。现在除了央行征信以外,消费者的数据无处不在,基本上个人所有行为都能够被覆盖。我们对用户、对企业可以刻画得越来越清晰。数据是标准的共享经济,用的越多,数据才会产生更大的价值。特别是在消费金融领域和供应链金融领域,大数据应用前景尤其广阔。

二、消费金融的发展趋势及业态

互联网金融里面有两个大方向,一个是消费金融,一个是供应链金融。

中国消费金融市场大概有上万亿的规模。每年都以20%的速度不断地增长,未来还会继续加速增长。消费金融有五大特质:第一个是场景化,像消费分期就是标准的场景。第二个,数据驱动,一定是技术科技在改变着整个金融的服务。第三个,行业化,不同的行业是不一样的,需要个性化和定制化。第四个,风控发生了很大的变革。第五个,技术支撑平台也发生很大的变革。

消费金融的两个业态是什么?第一个是现金贷。做现金贷的互联网平台大概有上千家,大部分都是通过技术手段,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很快完成风险定价,然后给用户放贷款。现金贷的特点是用户体验相对比较好,额度特别小、速度特别快、利息相对比较高,但是还款周期非常短暂。

第二个是消费分期,现金贷这两年经历了爆发性的增长,消费分期和现金贷相对来讲消费分期比现金贷风险更低一点,因为它是在特定场景下的一种贷款。分期要关注用户在店里消费的历史情况,所以它和现金贷的区别在于它增加了交易数据。

消费分期和现金贷核心一样,只是区别在于它们使用的数据不一样、场景不一样、验证的内容不一样,评估维度也不太一样。但是都是需要技术方面实时对用户群体做很多定期的扫描。

三、大数据加速供应链金融发展

互联网金融另一个重要方向是供应链金融。整个供应链金融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银行为主导的金融,所有上游贷款全都通过银行进行。第二个阶段是以企业为主导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为供应商和经销商以及它的客户提供很多金融方面的服务。第三个阶段是整个供应链金融的核心企业饱和的天花板时期。

中国现在正在处在第二阶段。核心企业里面有平台、有交易、有互联网各种数据。随着数据、信息技术的发展,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一定会三流合一。整个国内供应链金融市场空间在未来几年会以很高的速度增长。

这里最核心的问题有三个,第一,怎么把企业的各种数据关联起来、整合起来。第二,为什么样的群体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第三,如何控制好风险。

我举两个例子,第一个,大北农,它包括农信云、农信商城、农信金融。农信云把所有内部OA系统、CRM系统全部数据都整合起来、连接起来。有了这些数据以后,它基本上完全掌控农户所有情况,基于数据整合就可以提供农信金融。

第二个例子是产业园区,科技企业没有什么资产,很多银行机构没办法为这个群体放款。这是传统金融机构很难解决的问题,但是随着大数据的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产业园区正在为这些企业提供更好的新型金融服务。有一个产业园区叫张江高科,他们自己做了一个信用张江,收集企业各方面的数据,用多个维度搭建了一套企业数据库平台。现在总共有2500家企业,占整个园区企业80%以上。基于这个企业他们就为这个企业做实时的评级。

总之,我们确实正在见证着中国数据的历史,未来我认为大数据技术还会支撑整个金融科技的发展。

图文编辑  张晨希

文章整理  肖子琛


点击查看往期公开课干货

点融网郭宇航:金融科技未来的投资方向是什么?| Fintech 公开课第7讲干货

社科院杨涛:“移动支付,要警惕金融腾飞幻觉” | Fintech 公开课第6讲干货

夸客金融创始人郭震洲:Fintech如何改造中国的金融业? | Fintech 公开课第5讲干货

太一云董事长邓迪:全球勒索病毒,黑客为何选择比特币?| Fintech公开课第4讲干货

金融科技会让哪些人失业?| 金融科技公开课第3讲干货

“伍旭川:区块链的特点、应用和监管”| 金融科技公开课第2讲干货

黄益平:为何数字金融在中国成了气候?| 金融科技公开课第1讲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将建立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推荐好文章可联系:邮箱imi@ruc.edu.cn;电话010-62516755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8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7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金融科技、财富管理、金融监管、金融国际化、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中国财富管理报告》《金融科技二十讲》等一大批具有重要学术和政策影响力的产品。


研究所发起设立了跨境金融50人论坛、中国资产证券化百人会论坛以及中国金融科技50人论坛三个智库平台。2016年,研究所入围《中国智库大数据报告》影响力榜单列高校智库第4位,并在“中国经济类研究机构市场价值排行榜(2016)”中名列第32位。

国际货币网:www.imi.org.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