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 | 美科技股或仍将与泡沫相伴
近期,高盛发出警告,美国五大科技公司有估值过高的风险;瑞银也在一份报告中提出对科技股的质疑,引发美国科技股大跌。对此,IMI所长助理、媒体财经评论员曲强认为,市场的忧虑不无依据:首先,从产业角度看,与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产业刚刚形成相比,现如今互联网已经无所不在;其次,从宏观环境看,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资本自然会涌入有稳定盈利预期和现金流的大盘科技股;第三,比较各项基本指标,当下的美国科技股炙手可热,确有“泡沫”存在。由此看来,从2014年起就被反复提醒的科技股“泡沫”,恐怕还要持续一段时间。
以下是文章全文:
高盛近期发布报告称,美国五大科技龙头股——脸书、亚马逊、苹果、微软与谷歌母公司Alphabet存在估值泡沫风险,引发美国科技股大跌。今年美国股市一片繁荣,尤其是科技企业云集的纳斯达克市场大幅上涨,一些投资者认为其中“泡沫”凶猛。
市场的忧虑不无依据。2009年3月至今年6月,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和标准普尔500指数连续8年上涨,并在近期一度超过6300点和2400点。今年2月,标普科技板指数创下了连续15个交易日上涨的纪录,各大科技公司的市值也纷纷创下新高。
与此同时,令人担心的信号也不断出现:一些热门公司如推特上市后表现乏力;硅谷房价、房租在连续18个月上涨后涨幅放缓,加之美国政府的移民政策影响了硅谷潜在的人才供应,市场上关于科技股泡沫的警示不绝于耳。当年美国科技股泡沫破灭的一幕是否要再次上演?
当前市场与2000年3月之前相比,有许多相似之处。科技企业大量上市公司估值令人称羡、工程师纷纷涌入、投资者人头攒动。但是,这一次又有很多不同。当今的科技巨头今非昔比,盈利模式稳健。苹果、谷歌、微软、思科等企业拥有的海外现金规模超过万亿美元,跟17年前靠预期和估值撑起的市场完全不同。2000年初,美国主要企业市盈率平均超过45倍,如今标普500科技板的平均市盈率只有21倍。
从产业角度看,上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产业刚刚形成,从生态、业态、盈利模式到社会认知,都处在摸索阶段。反观今天的互联网产业,已经融入到现代生活的血肉之中,主要公司盈利模式清晰。尽管一些互联网公司仍在估值和预期的过山车中上下摸索,但互联网已经无所不在了。
从宏观环境看,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资本自然会涌入有稳定盈利预期和现金流的大盘科技股。对市场交易员来说,过早纠结于“泡沫”,意味着不敢博取风险溢价,是一种无能的表现。实际上,股票的价格与价值绝对相符的均衡状态,往往只存于一个交易瞬间,而在此之前和之后,股价会围绕实际价值波动,成为所谓的“洼地”或“泡沫”。
比较各项基本指标,当下的美国科技股炙手可热,确有“泡沫”存在。但在流动性子弹用光导致“泡沫”破灭之前,“泡沫”的破灭几乎都是货币当局主动调控刺破的。2000年美国互联网泡沫被刺破时,美国联邦基金利率高达6.5%。而眼下即便经过数次加息,联邦基金利率也仅为1%到1.25%,处在低位。
由此看来,从2014年起就被反复提醒的科技股“泡沫”,恐怕还要持续一段时间。
编辑 包倩文 郑晓雯
来源 人民日报APP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将建立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推荐好文章可联系:邮箱imi@ruc.edu.cn;电话010-62516755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8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7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金融科技、财富管理、金融监管、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中国财富管理报告》《金融科技二十讲》等一大批具有重要学术和政策影响力的产品。
2016年,研究所入围《中国智库大数据报告》影响力榜单列高校智库第4位,并在“中国经济类研究机构市场价值排行榜(2016)”中名列第32位。
国际货币网:www.imi.org.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