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名家 | 彭文生:金融科技的货币含义

2017-09-20 彭文生 IMI财经观察

光大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跨境金融50人论坛学术委员彭文生近日在《清华金融评论》2017年10月刊上发表文章。文章认为比特币等私人部门虚拟货币不是货币,但金融科技的发展将对金融服务模式带来颠覆性的影响,可能改变现有的货币金字塔结构。因此,为应对金融科技发展带来的挑战,防控金融风险,需要重新审视现有的金融结构,在监管层面未雨绸缪,区分金融的公用与风险事业属性,促进金融机构聚焦主业。

以下为文章全文:

全球金融危机打击了人们对现有货币制度的信心,能否找到一个独立于政府、对货币增长有硬性约束的机制呢?有人怀念黄金作为货币的时代。作为候选人,特朗普在2016年总统竞选中曾经说,虽然回到金本位制不容易,但如果能做到将是好事。共和党内有一小部分人主张恢复金本位制,这些人的政治理念注重传统。无独有偶,金融危机后,在被国会议员问到黄金是不是货币时,当时的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的回答是“黄金不是货币”,当被追问黄金的价值何在,伯南克的回答是“传统”。

另外,随着金融科技和互联网的发展,虚拟货币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可以说人们对以比特币为代表的虚拟货币的期待甚至超过金本位制的回归。那么比特币或者说黄金是不是货币?未来会不会成为货币呢?这不仅对大类资产配置来讲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更是我们思考货币金融制度演变的一个重要方面。从货币的功能看,黄金和比特币现在都不是货币,很少有人用其作为支付工具,它有一定的储值功能,但波动性大,更像商品而不是货币资产。

比特币不是货币

比特币(或黄金)未来有没有可能成为货币呢?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取决于我们对货币起源的认知,也就是金属(或商品)货币学说和国家货币学说之争。看好黄金或比特币的基本逻辑在于,货币是市场交易中不同支付手段竞争的结果,货币本身也是一个商品,历史上黄金等贵金属因为价值稳定和节省交易成本脱颖而出。

按照这个逻辑,黄金和比特币的共同特征是供给弹性低,供给有限意味着保值,同现在的法定货币和信用货币相比有优势,高通胀最终会导致现有的货币制度崩溃和商品货币的回归。在商品货币中,黄金的优势是传统,比特币等虚拟货币的优势是创新。

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供给弹性低有利于限制供给,但不利于应对货币需求的波动。无论是经济增长还是人们风险偏好下降带来货币需求增加,货币供给的限制就成为实体经济需求的约束,带来通缩压力。历史上,金本位制度并不能保证物价稳定,只是物价不稳定的形式有差异,金本位制下通常是通缩压力,纸币制度下通常是通胀压力。

20世纪初的20年,美、英等国的物价基本稳定,不是金本位制限制货币供给的作用,反而是放松金本位制纪律约束的结果,1913年美联储的建立增加了货币供给的弹性,缓解了通缩压力。换句话说,正是通缩压力的不可承受之重最终结束了金本位制。

货币供给的硬性限制不仅导致经济需求波动,还影响经济的供给。比特币的供给弹性比黄金更低,比特币的增加靠电脑“挖矿”,需要投入电力和人力等,“挖矿”的难度或者说投入的成本递增。假设比特币真的成为货币,越来越多的人靠“挖矿”而不是生产一般商品和服务去赚钱,是不是社会资源的浪费呢?

当然,这里有一个成本效益的比较,要看现有的货币制度对整体社会福利的危害是否超过黄金或比特币“挖矿”的成本。但是谁来做这样的比较,如何做这样的比较呢?是不是像商品货币学说(奥地利学派)认为的那样,货币的选择是市场竞争的结果,高通胀最终将使得目前的货币制度崩溃,重回供给弹性低的商品货币,比如金本位制?

国家货币说

对货币的起源还有另一派的认知,也就是国家货币说,认为货币是政府行为的结果,不是市场竞争带来的,金本位及其制度下的度量(1美元值多少盎司黄金)也是政府的法律或政策确立的。按照明斯基的表述,现代货币信用体系是一个金字塔,在顶部的是政府(财政部和央行)的负债,是安全性最高的本位币(基础货币),中间是银行的负债(银行存款或广义货币),再下一层的是其他企业和个人的负债。

银行的特殊性是其享有政府的支持,表现为央行用其负债(准备金)提供中央清算服务,央行作为最后贷款人向银行提供流动性支持,还有财政部或央行参与的存款保险机制。政府提供的安全网安排提高了银行存款的货币性,但也带来了信贷过度扩张的问题。信贷和房地产相互促进,带来金融周期的波动,对经济总量和结构都有非中性的影响。

比特币(黄金)难以成为货币金字塔的顶部,其外生、供给弹性低的属性既有优势也有劣势,并不是可行的限制信用扩张的有效工具。改进货币信用制度,弱化金融顺周期性的着力点在于规范银行信用和金融活动。而金融科技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金融科技改变货币金字塔

虽然比特币这样的来自私人部门的虚拟货币难以成为真正的货币,但比特币背后的区块链技术对金融服务模式可能带来颠覆式影响,从下面挑战现有的金融结构,甚至改变现有的货币金字塔结构。

我们从支付体系的演变已经看到金融科技影响的端倪。目前的支付体系建立在上述货币金字塔的机制上,是中心化管理机制。个人和企业通过在银行存款获得支付体系的服务,同一家银行不同客户之间的支付通过在这家银行账户上的转账完成,不同银行的客户之间的支付通过这些银行在央行的账户之间的转账完成,央行在支付体系的顶部,完成最终结算。为了维护支付体系的稳定,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进行监管,同时为银行体系提供流动性支持以及其他形式的显性或隐性担保。

享受政府安全网的代价是接受监管,监管带来银行业的准入限制,给予持有银行牌照的机构一定的垄断性产品和服务定价权。在这样的框架下,银行业存在规模经济(economy of scale)和范围经济(economy of scope),也就是规模越大、业务越多元化,就越有竞争优势,成为“大而不能倒”的系统性重要机构后更能享受政府担保隐含的公共资源补贴。金融机构都追求混业经营和规模的增长,使得公用银行和赌场银行联系在一起,这是金融不稳定的根源。

在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支持下,近几年第三方支付体系快速扩张,微信支付、支付宝在改变我们的生活。第三方支付和银行的关系微妙:一方面,移动支付链接众多小商家和消费者,起到拓展金融服务的作用,银行也间接受益;另一方面,第三方支付机构在零售支付上成为银行的重要竞争对手。依托线上与线下的跨平台优势,第三方支付机构可能在零售银行业务上对传统的机构带来挑战。

目前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接入银行系统的支付体系,最终的结算还是依赖现有的中心化机制。随着规模的扩大,在途资金和沉淀资金安全问题就成为一个系统性风险。目前的解决办法也是传统的模式,即加强监管。中国人民银行在2017年1月发布支付领域的一项新规定,要求第三方支付机构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客户备付金统一交存至指定账户,由央行监管,以防止支付机构挪用、占用客户备付金。从表面看,这将降低一些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盈利空间。但从长远来看,更安全的第三方支付体系将增加其对银行体系的竞争压力。

第三方支付体系只是金融科技挑战现有金融模式的一个方面,可以说只是早期的迹象,比特币背后的区块链技术对全能银行模式可能有颠覆性的影响。区块链技术改变货币记录和交易执行的方式,分布式记账使用分布式核算和存储,无须一个可信的第三方,使得去中心化支付体系成为可能。虽然区块链技术还面临很多问题,但发展的大方向是清楚的,其应用和推广将有助于分拆不同类型的金融服务,降低全能银行的竞争优势。

从更广层面看,金融科技将促使金融向去中心化发展,有助于分拆不同类型的金融服务,降低金融服务的准入门槛。在这种情况下,金融科技将为狭义银行的发展提供机遇,比如注重支付和传统信用中介的机构。而竞争压力促使传统银行向金融服务的其他领域拓展,在混业经营的模式下,将政府对银行的安全网保障向整个金融体系延伸,改变货币金字塔的结构。结果是放大政府对私人财富的担保,增加银行影子和影子银行机构负债的货币性,加大金融的顺周期性。

金融科技是促进狭义银行发展,还是加大金融的混业经营,增加金融不稳定风险,关键要看金融监管。为应对金融科技发展带来的挑战,防控金融风险,需要重新审视现有的金融结构,在监管层面未雨绸缪,区分金融的公用与风险事业属性,促进金融机构聚焦主业。


编辑  魏宗  郑畅

来源  新供给经济学论坛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贲圣林:金融科技化的大陆实践与全球机遇

如何面对金融科技冲击的未来?

王永利:“网络数字币”必须准确定位与监管

盛松成:叫停并非“一刀切”,虚拟货币和区块链技术不应混同

曹彤:银行大数据的模式创新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将建立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推荐好文章可联系:邮箱imi@ruc.edu.cn;电话010-62516755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8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7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金融科技、财富管理、金融监管、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中国财富管理报告》、《金融科技二十讲》等一大批具有重要学术和政策影响力的产品。


2016年,研究所入围《中国智库大数据报告》影响力榜单列高校智库第4位,并在“中国经济类研究机构市场价值排行榜(2016)”中名列第32位。

国际货币网:www.imi.org.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