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球:如何构建现代经济体系和与之相匹配的现代金融体系?
10月31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驻华代表处、民生证券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7年《世界与中国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球出席会议并发表主题演讲。
吴晓球副校长在演讲中系统阐述了未来中国如何构建现代经济体系以及与之相匹配的现代金融体系。他认为现代经济体系应当包括五个基本构成要素:一是现代制造业、现代装备业以及体现现代产业进步的新兴产业,这些方面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二是现代经济体系一定是绿色的、能体现出生态文明的经济体系;三是未来中国经济体系更多应该是追求经济增长质量而不是数量;四是中国所要构建的现代经济体系一定是市场化的,而不主要是政府主导的;五是在现代经济体系中起基础作用的虽然是现代制造业与现代装备业,但是起核心作用的一定是现代金融业。吴晓球副校长指出,作为现代经济体系的核心和基石,现代金融体系应该有高度市场化、与科技高度融合以及开放的重要特征。如果能够顺利构建现代经济体系和现代金融体系,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增长就有了充分保障。
吴晓球副校长发表主题演讲
以下为演讲摘要:
非常荣幸参加由我校国际货币研究所(IMI)、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民生证券研究院联合主办的“IMF2017年《世界与中国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感谢主办方的邀请。今天,我主要讲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未来在中国如何构建现代经济体系?二是如何构建与现代经济体系相匹配的现代金融体系?
中国与美国的贸易规模差不多,但是经济规模却相差甚远,目前不到美国三分之二。如果能够成功构建现代经济体系与现代金融体系,未来中国的发展空间会更大。也就是说,中国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增长,必须改造我们的经济体系,构建现代经济体系。
中国未来所要构建的现代经济体系,我认为至少应有以下几个重要的构成要素:
第一,现代制造业、现代装备业以及体现现代产业进步的新兴产业,必须要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如果用传统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这种简略的划分方法,我认为中国制造业即第二产业的后端部分一定是越来越发达的,服务业也是非常发达、占比很高的。也就是说,在这样一个产业体系结构中,第二产业后端比重会迅速提升,而后端部分就是科技含量很高的现代制造业和装备业。这样的产业结构将更富有竞争力,传统工业社会的产业的比重将会大幅度下降,对资源过度依赖的产业比例主体会大幅下降,产业的科技水平将会更高,经济结构将更加合理。
第二,现代经济体系一定是绿色的、能体现出生态文明的经济体系。过去40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这个高速增长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它的外延性,对自然资源的过度耗竭、过度使用。自然资源和人口红利以及我国制度改革所焕发出来的动力等多方面因素共同推动了中国经济增长。其中自然资源和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是明显的、不可否认的。
中国正在进入一个老龄人口占比相对较高的国家行列,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老龄化程度会越来越高,人口红利已经消失或即将消失。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因为人口红利没有以前那么明显或者不再存在就对中国经济很悲观,因为中国经济增长也不完全依靠劳动力优势。人工智能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劳动力短缺问题,科技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劳动力相对短缺的负面作用,也就是说高科技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口问题对经济增长造成的负面影响。
过去很长时间里,我们的一些主导产业与自然资源高度相关。现在的中国已经不能够承受如此大规模经济体对自然资源的消耗,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使得我们的生态环境、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和威胁,所以绿色的、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生态文明的经济体系是现代经济体系的第二个构成要素。
第三,未来中国经济体系应该更多地追求经济增长质量而不是数量,也就是说现代经济体系追求的将是质量和效率。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到2050年中国的发展战略制订了两步走的战略,其中没有使用过去的百分之多少或者翻几番的增长目标。这表明,我们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增长,更需要一个高质量、高效率的经济结构和经济体系。现行经济体系的社会福利水平需要改善。我们过去一方面追求GDP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追求税收、财政收入的增长。虽然财政收入增长对一个国家非常重要,但是社会在经济增长中享受到的福利水平更重要。所以,我们所追求的经济增长应该提升全社会的福利水平,使全社会享受到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生活改善和生活质量提升。实际上,这就暗含着经济体系中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产业,比如养老、健康、医疗、教育等,应该有更好发展。简单追求增长速度,而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恶化肯定不是我们所需要的。
第四,中国所要构建的现代经济体系一定是市场化的,而不是政府主导的。我们不希望也不会回到计划经济时代,计划经济没有任何优势,计划经济严重扼杀了经济活力。所谓的基于大数据的计划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制度同样是不可取的。现代经济体系一定是市场化的、相互竞争的,同时也是开放的。中国所构建的现代经济体系绝对不是封闭的,它会沿着更加开放的方向使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融为一体,成为全球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经济未来应该对全球经济起着某种引领作用。
第五,在现代经济体系中起基础作用的是以现代制造业与现代装备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但起核心作用的一定是现代金融体系。我们所要构建的现代金融体系与以前传统金融体系的差别在于,现代金融体系在中国现代经济体系中的作用将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金融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的核心作用将更加突出。现在我们还不能说中国金融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核心,而且即便成为核心,也不意味着中国金融可以脱离实体经济而发展。在整个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过程中,现代金融发挥主导性作用,但是金融创新不能脱实向虚、自我循环、虚假繁荣。同时,现代金融体系对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对降低中国经济风险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现代金融体系的核心是分散和管理风险,使实体经济和金融风险处在一个合理配置的状态。
上述五个方面是我对现代经济体系的理解,这些都是我们所要构建的现代经济体系的核心元素。同时,作为现代经济体系核心和基石的现代金融体系,我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现代金融体系是高度市场化的,金融资源是越来越多地通过市场来配置,而不是通过机构来配置,当前金融体系中金融脱媒的力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金融不脱媒,中国金融的现代化就完成不了,只有通过市场的力量才可以实现金融的脱媒和现代化。金融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就是在全社会金融资产结构中,证券化金融资产的比重不断提升,证券化金融资产的规模不断扩大,这意味着金融体系将从原来的以融资为主要功能逐步过渡到融资和财富管理并重的时代,这是现代金融体系功能演变的基本趋势。我们现在的金融体系之所以还不是现代的,是因为功能上是落后的,财富管理的功能非常弱,证券化金融资产的规模和比重都相对较小。所以,要通过市场力量,通过脱媒的力量提升中国金融的功能,使金融从相对单一的融资功能过渡到融资与财富管理的并重。
第二,现代金融体系一定是高科技的金融体系,科技对金融的渗透将会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强烈、更加明显。金融与科技的结合具有无比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效益。如果没有高科技的植入,全球将永远停留在传统阶段,例如,取款必须要拿着身份证到银行去核查之后才允许,金融服务会受到时空的约束。当科技介入之后取款转款只需按一下手机就可以了,这就是科技的力量。未来科技对中国金融的渗透将会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明显。现在我们已经看出了这种趋势,科技已经或正在改变中国金融的业态,改变金融的基因,甚至改变传统金融理论的分析架构。也就是说,我们过去二三十年学习的那一套理论架构到了今天你会发现有一半都可能没有用了,因为金融的业态和功能发生了变化,金融的DNA发生了变化。例如,金融风险,虽然与以前从表象上看很相似,但实际上DNA发生了变化。就如同普通感冒与H7N9病毒一样,表现都是流鼻涕、发烧、咳嗽,外在症状相似,但是病毒发生了根本变化。科技的介入将会使得原来的一些最基础的概念,比如什么叫货币,谁来发行货币,货币怎么来划分等等都发生了变化。所以科技的力量是构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因素。
当前,中国金融在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就是科技金融,或者说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第三方支付。科技使得中国金融中的支付业态发生了革命性改变,这种变化推动了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加快了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我们不能认为科技融入金融后风险就增大了,没有证据表明新金融比传统金融的风险更严重,新金融也不可能回到传统金融。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就是科技。
第三,现代金融体系一定是开放的。这与现代经济体系是一样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金融是全球金融体系中最具有增长功能的一级,中国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也是中国构建现代金融体系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2009年5月,国务院提出到2020年,要把上海建设成与中国经济和金融环境相匹配的国际金融中心。这意味着届时人民币可自由兑换一定实现了。人民币自由兑换、自由交易,也是构建现代金融体系的应有之意。去年10月1日,人民币正式加入SDR货币篮子,权重为10.92%,超越英镑、日元,位列第三位,但是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真正的市场份额没有这么高的比例,未来我们一定有信心超过这一比例。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外国资本可以在遵守中国法律的前提下进入中国资本市场进行投资,开放的、发达的、具有良好流动性的债券市场、股票市场是人民币国际化后的重要回流机制,人民币国际化和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是中国构建现代金融体系的第三个必备要素。
展望未来,如果能够顺利构建现代经济体系和现代金融体系,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增长就有了充分保障。
吴晓球副校长与IMF驻华首席代表Alfred Schipke进行交谈
观点整理 王平
图文编辑 李欣怡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将建立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推荐好文章可联系:邮箱imi@ruc.edu.cn;电话010-62516755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8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7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金融科技、财富管理、金融监管、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中国财富管理报告》《金融科技二十讲》等一大批具有重要学术和政策影响力的产品。
2016年,研究所入围《中国智库大数据报告》影响力榜单列高校智库第4位,并在“中国经济类研究机构市场价值排行榜(2016)”中名列第32位。
国际货币网:www.imi.org.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