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锋: 浅谈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价值
7月15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和金融科技50人论坛(CFT50)联合主办、金融壹账通协办的“2018国际货币论坛·金融科技分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堂顺利举行,会议主题为“金融科技助力实体经济转型与升级”。在圆桌研讨二“区块链技术助力金融服务”中,中钞区块链技术研究院院长张一锋发表演讲指出,区块链技术已在凭证、支付、多方对账和供应链金融等诸多领域得到应用。区块链技术独有的技术价值包括通过链式账本构建单向的有序时间轴,通过共识记账机制消除信息与事务处理中的不确定性,并可实时地精确确权。
中钞区块链技术研究院院长 张一锋
以下是演讲实录:
这三年多中钞一直在区块链领域做一些探索。我们也看到这三年里面,有人觉得区块链技术是无所不能的,有人觉得区块链技术就是个骗子,也有人觉得区块链这个技术没什么用。我看了一下,今天在座来的这四位嘉宾很巧,都是来自于杭州。可能是个巧合,也是给这几年时间里一直在区块链领域务实耕耘的所有同仁们的的一个嘉许。
今天简单谈三点:
1、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实践和存在的问题。
2、区块链在金融领域有什么价值
3、对于区块链未来发展的几点建议
过去一年多时间是区块链在金融领域应用落地比较密集的一个时间段,我简单从以下几个方面简单做点介绍:
第一类,凭证类,包括在上海票据交易所落地的数字票据,和民生银行的区块链信用证。本质上来讲,在这些项目里,区块链技术主要是解决了数字凭证的唯一性、不可篡改性和有序流转。
第二类,支付类,特别在跨境支付方面,蚂蚁金服前段时间实现了从香港到菲律宾3秒钟内的跨境转账。
第三类,多方对账,微众银行最早于2016年就在联合贷业务中做尝试,实现了微众银行和其他银行之间的区块链账本对账。
第四类,最近很热的供应链金融,平安科技,和一些其他机构都在供应链金融领域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供应链金融跟数字票据有一些相似,但又不完全一样,它不只是一个凭证流转,往往还会涉及凭证拆分,甚至TOKEN化。
当然,还有一些新领域的尝试,尤其是监管科技方面,正成为近期区块链金融应用的新热点。
从实践的过程看,也面临一些新的问题。传统的金融机构,比如商业银行,银行和央行之间,总行和分行之间,是一种星型的网络结构。而区块链,需要点对点对等网的网络结构。我们是去改造已有的区块链的底层网络结构,去适应现有的星型的金融网络基础设施,还是直接迈过去,基于互联网做区块链的应用落地?值得各方共同探索。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创新和监管之间的平衡,像刚才介绍的供应链金融。现实实践中往往需要把一张大额票据拆分成若干张小票。技术上可以通过用区块链智能合约来解决票据拆分过程中时间周期和金额控制的风控问题。但从现行的票据法来讲,票据必须保持完整性,一旦拆分以后就不是原先意义上的票据了。金融创新和合规监管之间的平衡,一直是区块链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第三个问题是关于区块链技术的不成熟,究竟是等待区块链技术的成熟再去做大规模的推广应用,还是基于现在仍不是很成熟的区块链技术,先积极推进做一些试点。这也是当前很多从事区块链的企业面临的困扰。
这一年多我们看到一些不太成功的区块链应用,因此也带来很多人在反思,究竟区块链技术有没有用?有一些零散的思考,抛砖引玉与大家探讨。
第一,区块链通过链式账本,构建了一个单向的有序时间轴,这个单向的有序时间轴对所有登记的事件进行先后排序。这一点在多方协作里是非常有价值的,可以推动凭证的有序流转。
第二,区块链通过共识记账机制消除了信息与事务处理中的不确定性。信息的不可篡改性,已经在司法和金融结合的一些项目得到应用,像债务处置赋强业务中,区块链可以提前固化借贷业务过程中的电子证据,有效提高司法效率。智能合约在事务逻辑的自动化处理方面,可以明确事务可预期的处理流程,它的应用可以替代原先的某些业务中介。
第三,关于资产确权。像学校食堂卡这样的账本,与实际的资金账本间的对账,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包括像银行等金融机构,往往也需要一个对账的时间窗口,而区块链第一次在技术层面实现了实时的精确对账与确权。
最后再简单谈几点建议,区块链到今天为止,无论在效率,还是隐私保护等方面,都还有不小的差距,仍需要脚踏实地就区块链的关键技术进行长期不懈的攻关。像效率方面,这两年虽然有不小的进展,但在隐私保护,数据存储等领域,仍没有足够的突破。如果区块链技术真的开始大规模应用,一定会面临这些问题,比如账本不断膨胀后数据的存储怎么处理?还有像跨链技术和新型的区块链底层架构。今天国内大部分的底层区块链,要么是基于fabric,要么是基于以太坊的架构,如果金融领域要全面推进区块链的应用,是不是需要一个更理想的区块链底层架构?
第二,有必要在区块链发展的过程中,就部分基础设施,进行标准化和统一规划,防止重复建设和浪费。比如身份协议,互联网7层架构里,缺失身份层,区块链从一诞生就是自带身份属性的,区块链上所有登记的信息和发生的行为,都是带身份签名的,这是很重要的一点特性,同时也为未来构建统一的身份管理体系,创造了条件。
第三,在技术上推荐采用开放许可链。关于有身份还是匿名的问题就不讨论了,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是不欢迎完全匿名的。关于封闭还是开放,目前看我们大部分的区块链应用都是孤立并且封闭化的,这也和金融业务的属性是吻合的,但也许也正是这个原因,造成区块链技术特性在应用中价值表现不明显,阻碍了多方协作的扩展,我认为这和区块链未来的长期发展是不一致的,必须要通过开放的形式,来连接足够多的领域,包括司法等多个领域,才有可能使得区块链发展成为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的一部分。
最后多谈一点,是关于通证的,我觉得有必要对目前热炒的通证进行严肃的思考。坦率的说,这半年有不少的项目是打着通证的名义,其实做的还是发币的事。对于究竟什么是通证?其本质是什么?哪些行为是合规的?哪些行为已越过了红线?我觉得区块链业界,尤其是学术界有必要进行严肃的思考和讨论。国外有加密经济学,而我们国内仍较少看到有质量的思考和讨论。如果缺乏对于通证本质的严肃思考,我很担心通证的发展,在实践中最后还是成为代币发行的新外衣。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8)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自2012年起每年定期发布,忠实记录人民币国际化历程,深度研究各个阶段的重大理论问题和政策热点。本报告首创人民币国际化指数,用来概括和反映人民币实际行使国际货币职能的程度,对结构变迁中的全球宏观政策协调下的人民币国际化进行了研究。本书是年度报告《人民币国际化报告》的2018年度报告,其主题是结构变迁中的全球宏观政策协调,全书分成10章和4个专题,最后还列举了该年度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里程碑事件,以及该年度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大事记。
扫码阅读报告发布稿
扫码购买报告正式发行版
观点整理 杨雅鑫
图文编辑 蒋旭 王钰彬
审校 田雯
监制 朱霜霜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金融科技、财富管理、金融监管、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中国财富管理报告》《金融科技二十讲》等一大批具有重要学术和政策影响力的产品。
2016年,研究所入围《中国智库大数据报告》影响力榜单列高校智库第4位,并在“中国经济类研究机构市场价值排行榜(2016)”中名列第32位。
国际货币网:www.imi.org.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