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 | 熊园:四大因素看物价,谨防可能的滞胀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熊园观察 Author 国盛宏观熊园团队
IMI研究员熊园的近期宏观研究表明,CPI重回“2时代”,主因是燃料和旅游价格走高,三季度将继续微涨、全年可控;PPI延续高位,源于高油价;高基数下PPI逐步回落,但周期品价格仍有望坚挺;影响通胀预期的四个关键因素值得关注,包括猪价、粮价、油价、贸易摩擦和汇率;明年“滞胀”压力有所显现。
以下为文章全文:
事件:中国7月CPI同比上涨2.1%(预期1.9%,前值1.9%);PPI同比上涨4.6%(预期4.5%,前值4.7%)。
核心结论:
1、CPI略超预期,时隔三个月重回2%上方,主因是燃料和旅游价格;往后看,猪价短期上行但尚难言反转,支撑三季度CPI继续微涨、全年可控。
2、PPI延续走高,源于高油价;往后看,环保限产叠加基建发力,三季度周期品价格将延续坚挺,但高基数下PPI将高位回落,预计全年中枢3.5%。
3、提示关注影响通胀预期的四个关键因素:
猪价:猪价短期由于季节性因素、辽宁猪瘟、中大猪存栏偏低而有所反弹,再叠加行业优质龙头已处于弱盈利状态,全行业供给或将达到低点,不排除明年猪价迎来反转。
粮价:高库存制约粮食价格反弹空间,但近期粮库清查带来扰动。
油价:油价上涨1块钱,CPI同比增加0.015个百分点。具体来看,在油价上行、下行、走平阶段,油价上涨1块钱,CPI同比分别增加0.021、0.014、0.009个百分点。
贸易摩擦和汇率:中美贸易摩擦下,若大豆价格同比上涨5%,按成本完全传导计,将拉动CPI同比约0.308个百分点。此外,贸易摩擦助推人民币贬值,导致输入性通胀压力加大。测算表明,人民币兑美元每贬值1个百分点,将推升CPI 0.04个百分点。
4、可能的“滞胀”:2000年以来我国经历了两段明显的滞胀(07-08年;10-11年)。对比看,鉴于猪价明年或反转、美伊局势支撑高油价、贸易摩擦加剧、人民币贬值压力不减、“松货币、宽财政”的政策组合,“滞胀”可能性正不断加大。
风险提示:环保力度超预期;油价上涨或下跌超预期;中美贸易摩擦超预期加剧;模型假设有局限性,与实际情况有误差。
正文如下:
1
CPI重回“2时代”,主因是燃料和旅游价格走高;三季度将继续微涨、全年可控
7月CPI延续温和上涨态势,继连续3个月同比低于2%之后,同比增速重返2.1%(预期1.9%,前值1.9%),主因是7月CPI交通燃料和旅游分项的大幅上涨。
整体来看,食品价格上涨0.5%,拉动CPI约0.1个百分点,其中:猪价下降9.6%,降幅继续收窄,对CPI的拖累有所减缓;非食品项上涨2.4%,影响CPI上涨约1.96个百分点,是7月CPI超预期的主要原因。其中:由于7月汽油和柴油价格分别上涨22.7%和25.1%,致使CPI燃料分项新涨价因素高达10.3%;此外,受益于暑期旅游旺季带来的需求提振,飞机、酒店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7月CPI旅游分项同比上涨4.4%,剔除去年低基数影响,今年新涨价因素达到9.9%,对CPI的正向拉动作用显著。
往后看,我们预计三季度CPI仍将保持温和上涨态势,猪价对CPI的拖累减弱,但反弹空间有限,年内通胀压力较小。
2
PPI延续高位,源于高油价;高基数下PPI逐步回落,但周期品价格仍有望坚挺
7月PPI同比4.6%,较前期仅小幅回落0.1个百分点,油化产业链7月同比大增支撑PPI稳定在高位。
分行业看,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7月同比42.1%,增幅扩大9.2个百分点)、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7月同比24.6%,增幅扩大4.7个百分点)涨幅明显扩大,是PPI高位震荡的主要原因。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业涨幅收窄,合计拖累PPI同比涨幅约0.31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PPI原材料工业和采掘工业同比增速4月以来连续4个月攀升,而加工工业同比增速则已出现调头向下的趋势,这意味着当前工业生产终端需求或偏弱,PPI当前的高位震荡主要是上游原材料价格走高所致,当前的价格高位大概率仍源于环保限产下的供给收缩。
随着环保限产的持续推进、下半年大力基建,国内主要周期品价格下跌空间有限。但考虑到去年三季度以来高基数影响,PPI将缓慢下行,预计8月仍在4%以上,全年中枢3.5%左右。
3
关注影响通胀预期的四个关键因素
因素一:猪价短期小幅反弹,明年反转的可能性加大
5月下旬以来,生猪价格到达阶段性低点(15.86元/千克)以后迅速反弹,截止8月3日猪肉、仔猪和生猪涨幅分别达到23%、33%和16%。我们认为近期猪价上涨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当前生猪供应处于季节性下滑阶段;二是前期猪价的持续下行使得生猪存栏量进一步降低(根据青松农牧数据,6月下旬中大猪存栏比为21%,较年初下滑8个百分点),从而压制了供给端。
8月3日辽宁省确诊发生非洲猪瘟疫情,对比以往疫情对猪价的影响,可以发现短期猪价将延续前期趋势。由于2、3季度生猪季节性供给减少,叠加猪瘟的冲击,生猪供给将进一步走低,3季度猪价将继续回升。继续往后看,不排除猪瘟改变猪肉供给。
历史来看,能繁母猪年均存栏量环比增速领先猪价10个月左右。本轮能繁母猪存栏量环比的下降始于2017年4月,但下行速率较为平缓。当前二元母猪持续走低,且已跌穿14年4月猪周期启动前的低点。但考虑到前期环保限产使得众多中小养殖户退出,技术进步使得猪企运营、生产效率提高,本轮猪周期的绝对价格低点大概率会低于上一轮,且本轮猪价下跌时长将延长。
此外,温氏股份作为国内最大的生猪养殖上市公司,其盈利情况对猪周期的向上拐点具备较强指示意义。从图表3可看出,前两轮猪肉价格的绝对低点都对应着温氏股份归母净利润接近0或为负值的时段。去年随着中小养殖户的退出,行业供给集中度进一步提高,温氏股份归母净利增速高于猪价,今年一季度温氏股份盈利14亿,比去年四季度下降13亿,同比下滑4%,但仍保持正盈利状态。牧原股份作为运营效率较高的龙头企业,18Q1归母净利仅有1.36亿元,接近13Q4的盈利水平(1.56亿)。换言之,在享受行业集中度提升带来的收益后,低迷的猪价已经开始侵蚀优质龙头的盈利能力,行业供给拐点或即将来临。
综上,我们预计下半年猪周期仍然难以全面启动,但明年猪价反转概率加大。
因素二:高库存制约粮食价格反弹空间,但近期粮库清查带来扰动
我国的三大主粮分别是小麦、玉米和稻谷,其中:稻谷和小麦分别于2005、2006年起实行国家最低收购价政策;玉米从2008年开始实行临时收储政策,2016年起改为直补政策。由于有收储政策的托底,我国三大主粮价格基本与国际粮食价格脱钩,且近年来呈现库存快速走高的态势。
在强力的政府干预下,国内三大主粮价格呈现波动小、易涨难跌的特点,因此CPI粮食分项2015年以来保持低速增长(同比增速低于2%)。同时,由于之前国内主粮收储价格连连走高,农户耕种热情高涨,三大主粮库存2011年以来迅速累积,玉米、小麦、稻谷2018年年末库存占当年消费量比重分别高达87%、80%、64%。高库存叠加仍受到较强政府管制,中期来看粮食价格大幅波动的概率较小。
根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发布的信息,截止8月5日,今年主产区小麦累计收购3844万吨,同比减少1924万吨。我们认为,今年小麦8夏粮收购大幅减少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由于受春季低温冻害影响,北方麦区小麦质量有所下降;二是今年最低收购价收购的质量标准较以往有所提高(从国标五等提升为国标三等),导致能达到中储粮收购标准的小麦总量下降;三是为进一步推动主粮价格市场化,今年小麦最低收购价较去年每吨下调60元(17年收购价为2360元/吨,18年为2300元/吨),导致农户存在观望心理。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统计局2017年公布的数据,我国全年粮食来源中,夏粮、早稻和秋粮占比分别为23%、5%和72%,所以全年粮食产量主要依赖于秋粮,夏粮一定程度的歉收并不会对粮食供给形成强大冲击。此外,由于我国近年来力图完善粮食的市场定价机制,有意收缩托市收购量,今年收购量的减少几乎全由托市收购的减少所致。因此,不能以今年夏粮收购量的降低来直接推断粮食价格的上涨。
应额外关注的是,7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全国政策性粮食库存数量和质量大清查的通知》,也就是国家启动了粮库清查行动,将对粮食价格带来较大扰动。
因素三:油价上行对国内CPI的影响
历史经验来看,油价的上涨往往可以带来CPI价格的上涨,一般可以分为两个途径:第一,通过PPI传导到CPI,即通过提升交通运输价格、或者以原油为原材料的石化产品价格影响下游产品成本;第二,直接传导至CPI,即油价上涨直接带来CPI中交通工具用燃料和水电燃料价格的上升。因2017年以来PPI对CPI的传导并不十分畅通(体现为PPI同比和CPI同比的背离),本文仅从第二个角度来探讨油价对CPI的影响。
从CPI分项来看,与原油价格关系密切的行业主要分为:“交通和通信:交通工具燃料(权重1.54%)”和“居住:水电燃料(权重6.95%)”。一步地,油价对CPI的影响分为两个阶段:阶段1:原油价格上涨到相应行业产品或服务价格上涨;阶段2:商品或服务价格上涨到对应CPI分项上涨。
因此,我们的分析基于两个逻辑:
1)观察油价同比与CPI分项(交通工具燃料和水电燃料)同比的回归关系,乘以权重,从而推算对总的CPI同比的影响。
2)探索油价对CPI同期、滞后一期、滞后两期、滞后三期、滞后四期(每期为一个月)的影响。
通过将油价同比与CPI分项同比进行回归发现,油价每上升1个百分点,将带动CPI分项中的“居住:水电燃料”上升0.08个百分点,“交通和通信:交通工具燃料”上升0.22个百分点。
我们用2016年4月以来的CPI数据去估计“居住:水电燃料”和“交通和通信:交通工具用燃料”的权重分别为6.95%、1.54%。因此,油价同比每增加1个百分点,CPI同比增加0.009个百分点(6.95%*0.0801+1.54%*0.2202≈0.009)。
把2011年以来油价走势划分为5个阶段:
分别为上行阶段(2个:2016/1/-2016/11,2017/7-2018/8),下行阶段(2个:2014/7-2016/1,2016/11-2017/7)和走平阶段(1个,2011/5-2014/7)。对应地,在油价上行阶段,油价上涨1块钱约等于同比上涨2.35%;油价下行阶段,油价上涨1块钱约等于同比上涨1.5%;油价走平阶段,油价上涨1块钱约等于同比上涨1%。
综上,油价上涨1块钱,CPI同比增加0.015个百分点。具体来看,在油价上行阶段:油价上涨1块钱,CPI同比增加0.021个百分点;在油价下行阶段,油价上涨1块钱, CPI同比增加0.014个百分点;在油价走平阶段,油价上涨1块钱,CPI同比增加0.009个百分点。
因素四:贸易摩擦引发豆价与猪价共振,人民币贬值加大输入性通胀压力
7月6日中国对自美进口340亿商品加征25%关税,8月8日商务部指出,将继续对160亿美元自美进口产品加征25%的关税,并与美方同步实施。中美贸易摩擦愈演愈烈,中方的反制措施则是率先瞄准了美国农产品。
我国大豆消费的对外依存度很高,约有86%的消费量依靠进口补充。大豆在我国的主要用途有三个,即:食用油、豆制品和饲料。其中,由于豆粕是我国畜禽养殖的重要饲料成分,可替代性很低,因此对CPI的影响最为直接。从图表15可以看出,国内豆粕现货价格走势与国际期货价格基本一致。
我国自美进口大豆量占总进口量的34%,自巴西的进口量占比约为53%。考虑到目前我国自巴西进口的大豆量已占巴西总产量的33%,总出口量的61%,因此若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发酵,巴西大豆对美国大豆的替代效果有限。
CPI中粮食和畜肉类占比权重约为6.16%,若大豆价格同比上涨5%,按成本完全传导计,将拉动CPI同比约0.308个百分点。除直接影响外,豆粕作为重要饲料,其价格的显著上行将推升猪价的上涨,根据前文分析,明年猪价大概率迎来反转,大豆和猪肉双重价格因素的共振下,通胀预期或迅速发酵,提升国内通胀压力。
此外,贸易摩擦也会加大人民币贬值压力,带来输入性通胀压力。6月中下旬以来,人民币迎来新一轮贬值态势,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从6.4一路跌至6.85左右,在岸和离岸汇率一度接近6.9。根据我们的测算模型,中性条件下,人民币兑美元贬值1个百分点,将导致我国CPI同比增加0.04个百分点。
4
明年“滞胀”压力有所显现
2000年以来我国发生了两轮明显的“滞胀”,分别是:次贷危机前的2007-2008年、四万亿之后的2010-2011年。
· 次贷危机前的2007-2008年:这一期间,油价持续攀升,工业原料价格高企,企业成本端居高不下;猪肉、粮食价格也大幅上涨,抬高了居民消费品价格。然而,美国次贷危机势起,全球经济遭受拖累。对于当时靠出口、投资双轮拉动的国内经济而言,企业盈利在2007年见顶后开始回落。
· 四万亿之后的2010-2011年:次贷危机之后,“四万亿”带来的超发的货币涌入到各个行业,抬升了物价水平,国际原油价格、粮食价格也重回上行通道。但与此同时,“四万亿”刺激的后遗症开始显现,钢铁、有色等行业积累了大量过剩产能,国内地产、基建投资开始乏力,因此通胀走高、但经济下滑。
往后看,一方面,明年猪肉价格大概率迎来反转,美伊局势的演变也将使得油价下行空间有限,中美贸易摩擦推升食品价格并施压人民币汇率,再考虑到“松货币、宽财政”的宏观政策组合,明年“胀”的概率增大;另一方面,7.23国常会和7.31政治局会议释放了政策放松信号,但大概率只是稳住经济而已,经济下行压力将持续存在。综合看,今年全年通胀压力较小,但明年“滞胀”可能性抬升。
当然,具体有多大可能性发生“滞胀”,还是需要密切跟踪前述的猪价、粮价、油价、贸易摩擦和人民币汇率等因素对CPI的实际影响,也需要持续跟踪政策“放水”。
编辑 蒋旭 王钰彬
来源 熊园观察
审校 田雯
监制 魏唯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向松祚:中国经济转型成功的关键——从官本位到企业家本位
视点 | 张斌:中国一定会成为一个高收入国家
推荐 | 彭文生:反思去杠杆:不要留恋终究要过去的旧时代
李扬:中国有足够力量化解金融风险
视点 | 金边与乌云 大类资产下半年会怎么走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金融科技、财富管理、金融监管、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中国财富管理报告》《金融科技二十讲》等一大批具有重要学术和政策影响力的产品。
2016年,研究所入围《中国智库大数据报告》影响力榜单列高校智库第4位,并在“中国经济类研究机构市场价值排行榜(2016)”中名列第32位。
国际货币网:www.imi.org.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