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周末读史 | 褚遂良与捉钱令史 ——贞观之治政治光环下的经济贫困

石俊志 IMI财经观察 2020-08-21

编者按

《IMI财经观察》每周末带您聆听名家解读中外金融的发展兴替和制度演变,在史海钩沉之中领略大金融的魅力! 经《金融博览》杂志授权,“周末读史”栏目正在陆续刊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石俊志撰写的“货币史话”系列,展现方圆乾坤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货币文化。

本文为货币史话系列的第七篇,原载于《金融博览》。

以下是文章原文:

褚遂良作为一代名臣,人们对他的熟悉,可能不是因为他做过唐太宗李世民的谏议大夫、中书令,而是因为在后来对《兰亭序》的临摹中,最著名的版本便是出自他的手。鲜为人知的是,褚遂良还曾反对唐太宗放高利贷及组织官员们下海经商,对大唐初期货币借贷活动产生一定影响。

1

唐太宗贞观之治

公元626 年,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登基称帝,改年号为贞观,开始了著名的贞观之治。

贞观年间战事频繁,大唐军队东征西杀,所向无敌。军事上的节节胜利,使大唐军队威震天下。一时之间,四夷宾服,外邦来朝。但多年的战争,造成了大唐国土之内人烟断绝的惨况。甚至当百官奏请唐太宗封禅泰山时,魏征的一句“今自伊、洛以东,暨乎海岱,灌莽巨泽,苍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太宗也只好无奈打消了封禅泰山的主意。

战争的损耗相当巨大。即便从遥远边境或异国获得生产生活物资,但限于长途跋涉的运输成本,这些物资的价值也大幅度缩水。当时国民财富大多已经投入军事用途。举国上下,一贫如洗,百姓夜不闭户,小偷们都歇了工,犯罪率下降至几乎为零。

除了全国上下共同贫穷,人民大量死于征服异族的战争之外,唐太宗的王朝似乎是个完美的王朝。政治方面宽容大度、任贤纳谏,文化方面开明进取、制乐修史,艺术方面推陈出新,诗歌、书法、舞蹈、绘画等等方面皆有极高的建树。特别是舆论宣传工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唐太宗君臣们的英名,传播四海,至今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故事。

2

朝廷发放高利贷

从隋朝末年李渊起兵,至贞观时期的对外战争,战争持续了三十多年。大唐王朝战争所费钱财无数,财税枯竭,只好赚点儿小钱补偿一下。贞观十五年,唐太宗带领朝廷发放高利贷,赚了一点儿利息。

唐太宗发放高利贷的方法不是组织放贷公司,而是任命借钱主体。先确定借钱主体,然后对其贷款,真可谓扩大金融业务的奇招妙术。老百姓是借不起钱的,或者说借了钱也是还不起的。唐太宗就组织各级官府衙门来借钱,每个衙门里任命9 名工作人员作为自然人借钱主体,官方职称叫做“捉钱令史”。每个“捉钱令史”要从朝廷借取50000 钱,每年向朝廷缴纳利息48000 钱,年利率为96%。这个利率水平恰好没有突破前朝祖宗们关于取息不应超过本钱的道德标准,所以唐太宗的高利贷业务做得冠冕堂皇,心安理得。

为了鼓励“捉钱令史”们还款付息的积极性,唐太宗将他们纳入吏部候补,缴满1 年的利息,就可以任命实缺官职。为了得到实缺官职,“捉钱令史”们借贷兴趣大涨,争先恐后。唐太宗的高利贷业务,也就做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

唐太宗发放高利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赚点儿小钱,更重要的是当时文武百官没有工资,各级官府衙门行政开支不足,朝廷发放高利贷所得的利息,就用于给百官发放工资,以及各级官府衙门的日常行政开支。

3

捉钱令史下海经商

“捉钱令史”们从朝廷借到高利贷,就用来下海经商。这种经营方式,并非唐太宗所首创,而是兴起于隋朝,被称为“公廨钱”。

“廨”是古代官署的总称,“公廨钱”就是官员们从朝廷借来的本钱。官员们用公廨钱进行经营,所获利润用来解决生计问题,并补充官府衙门行政费用开支的不足,就形成公廨钱经营方式。然而,公廨钱经营方式一经产生,就是一个充满争议的新生事物。

隋文帝开皇十四年( 公元594年),工部尚书苏孝慈批评有些官员使用公廨钱放贷,唯利是求、烦扰百姓、败损风俗,因此奏请朝廷限制公廨钱的用途。出于农本主义思想,苏孝慈主张将公廨钱的用途限制在经营农业方面。开皇十七年,隋文帝诏令允许京师及各地衙署使用公廨钱在市场上交易买卖,以及在各处经营生意,唯不准使用公廨钱出借放贷收取利息。

到了唐朝,官员们的俸禄远少于隋朝,京司和各地州县就都设置了公廨田,供应公私的花费。以后,各级官府衙门用度仍然不足,京城各司的衙署就设置了公廨本钱,交给番官们去做买卖,收取利息,计算各自衙门里的官员数量多少来充做每月的俸钱。

贞观十二年,唐太宗取消了公廨本钱。贞观十五年,唐太宗又恢复了公廨本钱,并将其规范化,加设了“捉钱令史”。

有了本钱和朝廷的指令,“捉钱令史”们就开始打着朝廷的旗号下海经商,与百姓交易。官员与百姓交易,各自代表的利益不同,各自的法律地位也不相同。用一句现代的法律语言来说,两者之间的关系,不是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关系。百姓与官员交易,不能平等,百姓自然很不情愿,无奈官方势大权重,只得勉强顺从。然而,“捉钱令史”们背着朝廷的高利贷,不赚钱是不行的,必须交易,必须赚钱,有条件要做,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做。于是,强买强卖之风兴起,商品交换经济随之愈加衰败。

凶残的“捉钱令史”借助朝廷政令的东风,可以从民间弄到许多钱。善良的“捉钱令史”不愿从民间弄钱,就自掏腰包,缴足高利贷的利息,也可以补授实缺官职。于是,“捉钱令史”就成为作官的捷径,引起知识分子官员们的强烈不满。

4

褚遂良谏废公廨钱

作为高级知识分子官员的褚遂良坐不住了,上书皇帝,反对设置“捉钱令史”。褚遂良指出,京师有70 多个官府衙门,现在设置600 多位“捉钱令史”,一年以后都可以实授官职。如此下去,用不了多久,官员的位置都要被“捉钱令史”占满。朝廷学府培养的知识分子,地方挑选的知识分子,优中选优地择出品德高尚者来做官,还免不了有些人营私舞弊。现在使用“捉钱令史”,培养出这些逐利之徒,个个都给官职,如何得了。所以,千万不要给他们官职。

唐太宗正在标榜崇尚任贤纳谏、广开言路、兼听则明的开明政治,得到褚遂良的奏章之后,立刻批准同意。

“太宗乃罢捉钱令史, 诏给百官俸。”

“捉钱令史”们停止下海经商,返回原岗位工作。唐太宗百官们的工资,也不再依靠官员们下海经商所得,唐太宗命令朝廷给百官发放俸禄。

在中国历代皇帝中,唐太宗是最开明的,他鼓励大臣们给他提意见。隋炀帝时期的一位著名的佞臣名叫裴矩,他对隋炀帝从来不提反对意见,一味阿谀奉承,做尽了坏事。唐太宗便任命他为民部尚书。裴矩听说唐太宗喜欢听反对意见,就一个劲儿地给唐太宗提反对意见,搞得唐太宗还甚是高兴。宋代著名的史学家司马光评价说:

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司马光说得明白,裴矩还是那个裴矩,其性格并没有变化。隋炀帝不喜欢听意见,他就不提意见;唐太宗喜欢听意见,他就提意见。皇帝喜欢什么他就干什么。皇帝就是个标杆,大臣就是个影子,标杆是什么样子,影子就是什么样子,标杆动影子也动。

唐太宗喜欢有人提意见,大臣们就都给他提意见。仅仅喜欢听还是不够的,重点在于能够接受。为了鼓励大臣们提意见,唐太宗闻过则喜,广泛纳谏,大部分意见都能够接受。褚遂良反对设置“捉钱令史”,唐太宗就取消了“捉钱令史”。过了一些时日,到了贞观二十二年,又有人提意见,说公廨钱经营是个好办法。唐太宗知错能改,纳谏如流,又恢复了公廨钱,并且恢复了“捉钱令史”的设置。

编辑   罗梦宇

来源 《金融博览》

审校  田雯

监制  朱霜霜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刘义恭与四铢钱——刘宋王朝大臣们关于钱币制度的争论

刘备与虚币大钱——五铢钱衰退时期出现的虚币大钱

曹操恢复五铢钱 ——曹氏三代对恢复五铢钱流通所做的努力

董卓铸造小钱 ——中国古代商品交换经济从繁荣走向衰退

张杰:货币的两幅面孔和双重价值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金融科技、财富管理、金融监管、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中国财富管理报告》《金融科技二十讲》等一大批具有重要学术和政策影响力的产品。


2016年,研究所入围《中国智库大数据报告》影响力榜单列高校智库第4位,并在“中国经济类研究机构市场价值排行榜(2016)”中名列第32位。

国际货币网:www.imi.org.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010-62516755 

imi@ruc.edu.cn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