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 | 国际货币体系及其对东亚地区的影响——大金融思想沙龙第104期干货
编者按
2018年10月30日,东盟+3宏观经济研究办公室(AMRO)经济学家刘心一博士以及AMRO资深专家符传咏先生做客“大金融思想沙龙”总第104期,演讲主题为“国际货币体系及其对东亚地区的影响”。
符传咏先生首先介绍了东亚地区区域金融安全网的由来以及东盟与中日韩三国在构建安全网中的资金贡献比例,中国贡献30%。之后提出构建区域安全网时的讨论热点,包括IMF的参与程度、风险与修复期评估以及CMIM的提取比例问题,认为现阶段IMF的参与程度不应低于50%,CMIM的提取比例要逐步放开而不应一撮而就。
刘心一博士则是对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关系及未来前景进行了梳理。中国在东盟与三国总体贸易上的占比趋势上升,马来西亚对中国的出口占其GDP的10%-20%,举足轻重。东盟国家的对外出口中对中国的出口比重稳步提升,美国的比重仅剩10%。东盟主要对中国出口半导体、资本品、能源与农业产品。总体来说,中国和东盟在商业来往上,货物贸易最多,服务业紧随其后,对外投资略有起色,但在跨境金融、跨界金融以及人民币的使用方面还有待长足发展。
观点整理丨洪烨
以下为根据速记稿整理出的会议纪要:
1
符传咏:东亚地区区域金融安全网(清迈倡议多边化)与AMRO简介
符传咏先生
清迈多边倡议于亚洲金融风暴爆发后的1999年,东盟与中日韩三国开展的一年一度会议上提出。到现在接近20年时间,个人认为倡议的主要方向还是安全网方面与东南亚国家的合作方面。东盟与中日韩三国的发展速度不一,日韩是发达国家,包括现在的中国也日渐昌盛,而东盟就有些差异,例如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文莱等,其发展相对落后。基于此东盟与中日韩三国的发展范围不断扩大,但建立安全网的矛盾却不断加深。
2008年时东盟与中日韩三国提出多个双边本地互换协议,到2010年又进行多边化。众多国家承诺拨款凑成1200亿美元备用。到2012年,这一数字变为2400亿美元。当然这并不是说2400亿美元放在银行里可以随时提取,各个国家承诺必要时,例如应对金融危机时,这笔钱才可以拨出来。
中日韩三国是这一安全网的主要贡献者,备用资金中的30%来自中国(包括香港),32%来自日本,18%来自韩国。东南亚国家中,印尼、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新加坡各贡献3.79%,越南贡献7.8%。资源更为有限、经济更落后的国家,例如柬埔寨、老挝、文莱、缅甸等的贡献微乎其微,甚至仅有0.1%,因此此类国家的受益高于支出。当然各国对于安全网的贡献比例可以不断调整。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出现危机的可能性较小,在清迈多边倡议中也不太可能向别国借款。可以说中国在为这一区域做出稳定贡献,因为第一中国的社会秩序较为稳定,第二中国的资源较为雄厚,第三如果中国的资源都不足以应付危机的话,也不可能指望清迈多边倡议给中国提供帮助。
在强化安全网的工作方面,其中一个考虑是目前评估各国家的风险以及恢复期时,有30%的部分没有国际货币基金的参与。AMRO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国际组织,我们还需要多方面的强化。
依个人意见,有些国家在亚洲金融风暴时就非常讨厌国际货币基金较为强硬的做事风格,例如印尼、马来西亚,甚至菲律宾。我借调来AMRO之前的三年半时间里,参加过东盟与中日韩三国的高层会议,包括财产会等等,这些国家都非常抗拒IMF。它们认为既然资金是我们内部拨出以形成区域安全网的,那为什么要IMF的参与?它们主张区域自治的比例就不要考虑渐进放开,从30%到40%再到50%,可以直接放到100%,所有的资金区域内自己解决。但还有些国家就会觉得这不切实际,完全地自治还需要一段时间。
我的个人看法是短期内区域自治的比例达到40%或者50%较为合理。因为如果超过50%,国际人士就会理解为AMRO的治理水平已经超过了IMF。
还有一个大家在讨论的事情就是,该笔资金的借出期有多长?开始时是90天或者1年,此后逐渐加长。那另外一个问题又会出现,就是借出资金的条件应当如何设定?国际货币基金也曾面临类似的挑战,几年前欧债危机时,国际货币基金拨款帮助希腊,但资金出借之后,希腊却表示2-3年内无法完成改革、达到承诺预期,这时就会非常棘手。
在一个国家还没有真正进入困难时期时,可以先拨款稳定情势,做预防工作。但倘若资金链已经出现问题,货币兑换率一直在下降,那可能又是另外一个局面。
AMRO是2011年产生的组织,2016年成为国家机构,主要为了支持清迈多边倡议,与国际货币基金的职能相像。未发达国家每年会派职员到AMRO学习。
当有国家需要安全网时,我们的工作会有些许变化。依照程序,某个国家需要资金时AMRO会先做出一个评价,即这个国家究竟有多脆弱,评估时间最多两个月,短的时候只要两到三个星期。再有就是AMRO会让13个成员国派出代表,基本上各国副财长,还有央行副行长去讨论做出总结,决定是否同意拨款来帮助这一国家。
区域安全网对于东盟与三国的重要性就不再多说了,因为区域安全网的概念大家都比较熟悉。从最近几年的经验看,国际货币基金的资源也并不足够,除了亚洲区域,拉丁美洲的部分国家也逐步产生了对于安全网的安排。当然各个国家内部也会累积自己的国家储备,例如中国和亚洲其他一些国家的储备就比较充足,可即便如此,如果存在大量资金流动,可能也难以应付。所以某种意义上说,安全网的价值并不仅在于其真正运用,而是它的存在能够稳住大家对国家、对区域的信心。
接下来还有几方面需要考虑:
第一:AMRO能否顺利运作?事实上我们的工作手册可能有几百页;
第二:资源的问题,也是一个政治化问题。很多国家资源雄厚,但是否愿意为区域稳定拨出国家储备?
第三:AMRO应对挑战的能力有多强?现在我们人手紧张,之前负责看新加坡的员工现在也必须兼顾中国以及香港了。
另外一个是国家出发点问题,需要援助的国家可能同时告诉AMRO与IMF,同时想要CMIM与国际资源,这里面如何权衡?倘若AMRO先得到援助消息,那么该国是否允许我们通知IMF?有时我们觉得有必要尽快通知IMF做好准备,但部分国家不同意的话,我们还不能这样做。
再有一点是关于国家风险与恢复期的评判。个人认为,如果不是该国公民,可能就很难理解该国状况。一个经济师单看数据,单看分析报告,可能很难对一个国家状况产生准确的判断。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还是中国人来分析中国,印尼人来分析印尼,泰国人来分析泰国。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进行团队的整合。
还有一种强化CMIM的做法,就是各国承诺总共拨出2400亿美元的资金作为安全网,需要时可以很快提取。上个月我们刚举办了一场峰会,一位韩国大使就说一开始就100%提取的话各国肯定都不愿意,我们可以从小做起,比如提取比例从3%到10%再到15%,缓慢提升。
依我的观察,在各国会把参与的国家分成两半看待,一半是很可能会出问题而去借钱的国家,另外一半是只会出钱给别国。中国向新加坡、泰国借钱是不太可能发生的,而越南、柬埔寨这些国家就非常希望形成这样的区域网,一旦出现危机,它们更愿意在小范围内解决。
2
刘心一: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关系及未来前景
刘心一先生
我们所处的区域内有中日韩和东盟国家,大家对日韩,包括香港地区的了解可能更多一些。东盟国家在文化背景、宗教信仰以及经济发展方面的差异巨大,但他们在过去十几年内有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与中国的联系日益紧密。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合作,发展得最快的是贸易,其次是对外投资。贸易中发展得最快的是货物贸易,然后是服务贸易,服务贸易中发展最快的要数旅游业。
而我们与东盟国家在金融方面的合作是相对滞后的,但我们觉得比较自豪的是在类似于AMRO这种机构的设置上还是比较前沿的。
中国在世界GDP的占比以及在东盟与三国总体贸易上的占比都是趋势上升。当然未来几年增速会逐渐放缓,中国加入WTO后在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方面出现了不可复制的腾飞。
从经济结构上看,消费在中国GDP中的比重逐步上升,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会缓慢下降。这与其他国家的历史发展经验吻合,也与中国目前扩大内需的改革方向吻合。
东盟中相对先进的5个国家,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和印尼,在CMIM中的份额也较大,均为3.79%。而其余几个国家,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和文莱,要么就是经济体较小、经济结构单一,要么就是还没有进行工业化。
我们看东盟各国对中国的出口占其GDP的比重,马来西亚根据其海关的数据,对中国出口占GDP的10%-20%,是第一大国。马来西亚对华出口最多的产品还是电子产品,主要包括集成电路和半导体。新加坡排在第三位,菲律宾过去在这一方面的比重相当大,但近期菲律宾走的路与其他国家不太一样,更注重服务业的出口。
这里不得不提的是越南。越南是一个后发腾飞的国家,之前它对中国的出口占GDP的比重是很小的,1990年都找不到数据,不管在中方还是越南没有数据。但是可以看到2016、2017年,中越的贸易联系变得相当紧密。
光看出口的绝对值可能有偏颇,我们再看一下中国的需求在这些国家GDP的最终需求中的占比是多少?有一个投入产出表,当然它有个缺陷就是数据只到2011年,但我相信这一趋势应该是持续的,我们看到这个趋势也是在往上走。
我们来比较一下东盟和其他国家。东盟国家的对外出口地包括中国、韩国、欧洲四国、日本和美国。可以看到它们对中国的出口比重稳步提升,韩国基本持平,欧洲、日本和美国在往下走。美国在2000年时是东盟最大的出口国,现在的比重仅有10%左右。
我们单看出口的绝对值还不够,还要看一看增加值。来自中国、欧盟15国、美国和日本对东盟的需求增加值几乎持平,都占到东盟GDP的4%左右。不一样的是中国的趋势向上,而其他国家是趋势往下的,尤其是美国,下降的幅度尤其明显。
那么东盟到底对中国出口了哪些产品?
1、电子产品的上游产品,也就是半导体
我们可以看到东盟对中国的出口,最大的一块就是电子产品。中国的人均GDP将近9000美元,东盟国家大约是4000-4500美元的水平,基本上是中国的一半,所以东盟国家比中国贫穷很多,但单从进出口情况来看,东盟更像一个发达国家,中国更像一个发展中国家,因为东盟向中国出口更多的是高精尖产品。中国向东盟出口的产品,除了资本品,还有一些钢筋水泥等等,很大的一块是消费品,比如衣物、家具、玩具。这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但根据我们的讨论,这种现象在今后十几年会发生变化,中国的很多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是会迁移到东盟去,中国也在更多地将高精尖的上游产品留在本国。
但东南亚高精尖电子产品的出口有一个问题,就是高精尖电子产品的生产基本上在欧美、日本、韩国等国家在东南亚设的工厂完成的,因此东盟并不掌握生产这些高精尖产品的核心技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做得相对好些,但还远远不够。
在铜矿、铁矿这些工业半成品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对华出口较多的都是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新加坡不算,因为很多新加坡的出口是转口贸易。马来西亚是一个经济非常均衡的国家,基本上什么都出口,什么都做。老挝对中国出口的铜矿占它GDP的比重非常大,大概有6%-8%。然后缅甸也出口,比重还在缓慢增加。当然越南在这方面的表现也是比较好。
2、资本品
接着是资本品,比如挖掘机之类,用于生产其他东西的。我们可以看到,它占东盟国家GDP的比重相当小,最大的才3%,主要因为各国坐标的维度不太一样。
3、能源
再来看能源,可以说大部分国家都没有,越南主要向中国出口煤矿,而马来西亚刚刚说过基本上什么都有。缅甸在这一方面从2011年开始有个腾飞,这是因为此前缅甸和中国之间连接的基础设施很差,所以它们有大量的能源没有办法卖到中国。随着近几年管道的铺设、交通的便利,它就腾飞了。从这些可以看到东南亚最不发达的国家与中国经济的联系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4、消费品
最后是消费品,东盟国家对中国出口的消费品还是比较少,占GDP比重最大的是3.5%,这方面表现较好的有越南和柬埔寨两个国家。越南和柬埔寨在工业化道路上走的比较积极。当然中国跟越南比如说在服装贸易方面,近几年出现了一个新趋势,就是越南大量从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以及韩国进口服装上游产品,比如棉花或者石油提炼出的运动衣材料,生产最终品再卖到欧美国家。因此虽然说它们已经走上了工业化道路,但也还是以轻工业产品为主。当下这些国家轻工业产品的出口主要还是瞄准欧美国家,相信今后对中国的出口会再上一个台阶。
说完了出口再说一说进口。东盟国家从中国的进口也有一个腾飞阶段,占东盟总进口的份额已经达到20%。其中有些产品基本上是从无到有的,比如手机,东盟的手机进口中有60%是从中国来的,包括iPhone都是在中国组装的。
中国对东盟经济上还有另外一个很大的贡献,就是中国有很多游客到东盟参观旅游。东盟处处是美景,马来西亚、印尼、泰国,尤其是泰国,接待了很多中国游客,对它们经常项目下的盈余做出了很大贡献。事实上对很多东南亚国家来说,中国已经成为第一大的游客来源,发展十分迅猛。
我们有一个菲律宾来的官员,他希望中国在“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上多做努力,因为如果在菲律宾多修一些机场、公路,能让菲律宾接待游客的能力再上一个台阶的话,无异于给菲律宾经济打入一针强心剂。
我们再讲讲双方的投资。在2007年之前中国对东盟的投资很少,基本上接近于0,最多也就几个油气的项目。而反观东盟对中国的投资,基本上从九十年代初就有一定规模,主要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还有一部分来自菲律宾。但该情况在金融危机后有所改变,根据商务部的数据,中国对东盟的投资迅速超过东盟对中国的投资。中国对东盟的投资主要是哪些板块?几个比较大的板块是制造业、批发零售和租赁业。当然如果看其他不是商务的数据,在2011年以前中国对东盟的投资可能是在能源方面,此后更多是在基础设施、港口以及物流方面。新加坡对中国和东盟双方来讲都是投资的重要基地与中转站。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济联系与其他国家相比,货物贸易上中国是第一大国,服务贸易上因为旅游业出口占到东盟出口的一半,所以中国也是第一大国。直接投资方面,中国的占比还是比较小,只占到整个东南亚外国直接投资存量的7%左右。与此形成对比,欧洲对新加坡的投资就占到整个东南亚的17%,还有美国对新加坡的投资,也占到10%。有趣的是欧洲对新加坡的直接投资很多来自荷兰,这并不是因为荷兰有个殖民地在印尼,而是因为荷兰是欧洲的离岸中心,欧洲的公司以荷兰作为基地投资到新加坡,再以新加坡作为基地投到其他国家。
所以总结一下,中国和东盟在商业来往上,贸易走在最前面,服务业紧随其后,对外投资略有起色,但还远远不能跟其他已在东南亚耕耘多年的国家相比。跨境金融、跨界金融以及人民币的使用,这些都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有待长足发展。中国与东盟国家在金融领域合作方面存在潜在的课题和机会。
编辑 何子晴
审校 田雯
监制 朱霜霜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大家 | 黄达:第二次参加土地改革(三) | 忆旧纪年Ⅱ(十八)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金融科技、货币银行、金融监管、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陶湘国际金融讲堂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中国财富管理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学术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国际货币网:www.imi.org.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