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独家 | 杨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驱动因素和改革重点

杨涛 IMI财经观察 2022-05-04

2019年5月11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主办的货币金融圆桌会议在文化大厦隆重举行,会议以“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题,IMI学术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杨涛指出,政策、经济面和金融本身是金融供给侧改革背后的影响因素和驱动因素。他针对金融供给侧改革重点:金融服务实体、稳增长、防风险与补短板、开放,谈了自己的看法,并强调了金融科技的重要作用。


杨涛

以下为根据速记整理的会议纪要:


1

金融供给侧改革背后的影响因素和驱动因素

这个因素可能有三种:政策本身、经济面、金融本身。


据搜集公开信息,习总书记第一次谈金融是在2015年,共谈两次,一次谈金融支持小微企业,一次谈普惠金融。从中央最开始的一些相关思考,到后来“国家牛市”、e租宝、安邦等事件,引出对金融稳定与安全的担忧,再后来去杠杆与严监管,也出现了某些“一刀切”等,其背后中央金融政策思路演变的影响很大。


第二是经济问题,因为金融的发展离不开对经济的服务和判断,这里可能是指经济增长方式、经济政策目标,例如十九大提出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抑或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就业问题。究竟实体经济指的是什么,金融发展服务的目标是什么,这个是重中之重。


最早讨论实体经济的是美联储,2008年之后美联储几个报告里面讨论的实体,是除了金融跟房地产之外的经济部门,属于使一国经济得以持续稳定运行的核心部门,并且与大多数企业的健康运作及居民生活福利密切相关。对此,要结合国情,进一步明确实体经济的边界和内容。


第三是金融自身,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层面,金融自身发展当中遇到了问题,衡量标准变得越来越模糊,比如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究竟还能不能用,它的边界是怎么样的?是否间接金融主导的模式一定要变,变了是不是就是最优的?这些都需要进行讨论。例如前两年去杠杆,究竟在当前阶段,讨论的是金融深化过度,还是仍然需要探讨金融抑制?


那么在早期戈德史密斯时代的一些金融发展的衡量指标,是否现在都没用了?根据金融自身发展规律,这都是需要重新来定位的。


2

对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解

(1)新的情况下如何对金融服务实体进行重新理解和定位

这个概念长期以来是很模糊的。对于金融应该服务的实体经济,应该进一步聚焦。从服务对象看,首先是服务中小微企业和民营经济,这是最大的政治任务,这个过程当中如何确定好行政与市场的边界又是重中之重。另外金融服务的实体究竟哪些是落后产能,哪些不是落后产能也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例如,当我们过去“一刀切”去掉纺织业产能时,现在海外纺织业利用新技术的越来越多,农业、制造业里面也大量利用“黑科技”。此外,支持消费时,究竟根本动能和原则是什么,如果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比上不去,只靠发展消费金融行不行?


从服务主体看,无论是银行业还是资本市场,都需考虑一些难点。比如科创板衡量成功的标准是什么,如果出现大幅价格波动怎么办,如果出现大量的没有交易的“伪科技企业”怎么办,这些都需要考虑。另外金融与实体之间的环节,也面临的中长期资金的期限错配问题,这也很重要。在金融服务中,有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也是大问题。


(2)稳增长的基础上谈风险

结合前期一些领导对于三大攻坚战的表态,到去年底,强调稳增长可能会更重要一点。这里面涉及到一个问题,1月份到4月份,市场预期很紊乱,稳增长的目标究竟是什么,政策的底线是什么,这些都不是很清楚。整个社会预期、市场预期不但变化,政策信号本身成为导致预期不稳定的因素,这也是未来金融供给的改革从宏观层面很重要的一点。


(3)谈防风险的时候更重要的是补短板

当讨论补短板的时候,习总书记提到很多涉及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问题、人的问题、综合统计信息系统的问题、信用体系等等,如果说过于主动的监管行为难以把握尺度的话,还不如把各类金融基础设施先做好,如增加信息透明度,做好综合统计,做好信用基础,包括资本市场要增加违法犯罪成本等,从这些“短板”入手,反而为中长期的防风险与监管优化创造条件。


(4)对外开放

供给侧改革离不开金融对外开放,我们更应该在大江大海里迎接金融国际化挑战。这是我们始终绕不开的,金融开放式“开弓没有回头箭”。例如,当前我国面临FATF的反洗钱第四轮国际评估,既有积极因素,也有很多太乐观的地方,如果未来无法通过FATF的反洗钱游戏规则,就相当于一次严重的金融制裁。


3

关于金融科技的问题

近两年在金融科技方面我们做了很多研究,对于金融供给侧改革,金融科技能做很多的贡献,具体而言有以下四点:


(1)服务增长。金融科技带动的这些技术进步,反过来在经济社会发展当中有更多的应用价值,这是它更重要的使命。


(2)提升金融体系自身的运作效率。抓住金融功能的痛点,真正拓展金融服务的效率与边界。


(3)服务于普惠金融的短板。关键在于能否在过去那些金融服务的“百慕大三角地带”、难点上真正有所突破。


(4)安全。如何利用新技术服务于金融稳定和安全,应对系统性风险到非系统性风险的挑战,这是重要的切入点。


观点整理  孟源祎

编辑  徐开杰

审校  田雯

责编  胡晓涛、金天

监制  朱霜霜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独家 | 吴晓求:从改革、创新和技术突破理解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视点 | 中国存款准备金率缘何高企?

货币金融圆桌会议·2019 春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讨会顺利举行

重磅 | IMI学术委员纪志宏将出任建设银行副行长

海外之声 | 国际清算银行金融稳定研究所主席谈监管在市场一体化中的作用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中国财富管理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

国际货币网:www.imi.ruc.edu.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010-62516755 

imi@ruc.edu.cn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