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点集锦 | 2019国际货币论坛主题五:金融科技分论坛暨《中国金融科技运行报告(2019)》新书发布会

国际货币研究所 IMI财经观察 2022-05-04


7月7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与金融科技50人论坛(CFT50)联合主办,Money20/20大会和永丰银行(中国)协办,IMI 金融科技研究室承办的“主题五:金融科技分论坛暨《中国金融科技运行报告(2019)》新书发布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IMI 学术委员、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所长助理、CFT50 首席经济学家杨涛主持会议。中国银行原行长、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工作组组长李礼辉、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李伟以及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公共事务总监李倩、Money20/20大会亚太内容负责人Will Haskins围绕“金融科技与开放金融变革”这一会议主题先后发表主旨演讲。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华软资本董事长王广宇,蚂蚁金服研究院院长李振华,微众银行科技创新产品部负责人姚辉亚,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刘勇,神州信息金融科技创新中心总经理潘志江,永丰金控副总经理、永丰金控总经理办公室主任兼数位科技处处长李相臣,同盾科技副总裁李伟东,中航信托首席研究员袁田等10余位嘉宾围绕“开放银行·实践与发展”和“开放金融·金融科技企业篇”两个圆桌主题展开交流。腾讯研究院副秘书长、IMI 研究员、CFT50 青年论坛首席召集人杜晓宇,中诚信征信有限公司总裁、IMI 研究员、CFT50 成员闫文涛分别主持了两个圆桌。会上还发布了《中国金融科技运行报告(2019)》,并举行了“金融科技奖学金”设立仪式。  


小编第一时间为大家奉上主题五论坛的发言嘉宾观点集锦,干货满满~!


主旨演讲

  李礼辉    中国银行原行长、中国互联网金融

                    协区块链工作组组长


  中国应占据数字货币领域创新技术

  的主导权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都属于数字技术,广泛应用数字技术,推动金融业变革,可以称为金融业的数字化。在金融业数字化的进程中,大家感受比较淡薄或者关注不够的当属数字资产市场。数字资产分为两类:一是实体资产的数字化,二是数据产权的资产化。

企业的边界在于成本,金融的内核在于中介。数字资产市场的降成本、去中介的效应,数字货币的广泛应用有可能对传统的金融架构造成颠覆性的冲击:一是如果市场成本低于金融机构的内部成本那么金融机构的对应业务有可能被淘汰。二是如果金融机构的经济中介职能被淡化经济空间就可能被压缩。三是如果数字货币应用范围超过传统货币,商业银行的资源以及相应的信贷能力有可能被削弱。

数字货币如果成为规模化的金融交易工具,势必重构货币市场的运行机制,数字资产如果实现规模化的发展势必重构金融市场,数字技术如果达成规模化的去中介的这一些交易,那就势必重构金融中介的体系。所以数字金融制度建设和标准化建设已经成为紧迫的课题。对于我国而言,一是必须掌握数字技术的主导权,二是必须加快数字金融制度的建设。


  李   伟    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


  进一步加强国际金融科技应用和监管合作

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李伟围绕金融科技的高质量发展的主题发表演讲。

首先,指出随着科技与金融不断的深入融合,信息技术在推动金融转型升级、增强金融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其次,阐述了金融科技未来发展的4个趋势,包括:人工智能可能成为重要的生产力、数据成为关键的生产要素、5G成为换档升级的重要驱动力、物联网成为新的增长级等。

然后,指出当前金融科技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从外部来看,各国的认识理解、发展水平、监管体系、监管规则不尽相同,还需进一步加强国际金融科技应用和监管合作。从内部来看,我国金融科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很突出,数据资源相互割裂、技术能力参差不齐、人才结构相对失衡,风险形势依旧严峻。

最后,提出实现我国金融科技高质量的发展的几点思考:第一要制定金融科技监管基本规则,完善金融科技治理的体系;第二要加强金融科技创新产品的安全管理,释放金融科技发展的活力;第三要强化信息保护,维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第四是推进监管科技建设护航科技发展。


  李  倩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公共事务总监


  金融科技投融资持续增长,市场主体越来

  越活跃

全球金融科技目前呈现出来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首先从产业发展情况看,金融科技投融资持续增长,市场主体越来越活跃;其次从监管规制方面看,金融科技监管不断完善,已经探索出监管科技、监管沙箱等新工具、新方法;三是从行业自律方面看,行业协会已经成为金融科技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国家和地区已经成立了金融科技协会开展自律工作;此外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金融科技协会交流合作在不断的增强,来自9个国家和地区的金融科技协会联合成立的亚太地区金融科技网络,以促进该地区金融科技的跨境创新。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在金融科技发展方面做出的尝试和探索——持续加强行业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建成全国互联网金融登记披露、统计监测、举报信息、反洗钱网络监测平台系统,基于基础设施的数据为监管部门提供监测报告和情况专报。充分体现了对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和日常监管的科技支撑作用;深入开展金融科技前沿研究,组织成立了金融科技、移动金融、互联网保险、网络与信息安全等11个专委会及区块链研究工作组;大力推动金融科技领域标准化建设,以金融风险防控和消费者保护为切入点,组织制定了互联网金融信息披露、资金存管、合同要素等标准,并通过检测认证手段推动实施。为监管要求的落地提供了标准的支撑;积极做好金融消费者保护和教育工作;有序开展金融科技国际合作交流。


  Will Haskins Money20/20大会亚太内容

                              负责人


  用户体验促进金融领域科技的创新

Money20/20作为一个交流平台不仅有中国金融科技在中国的应用,还有科技金融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案例的展示。当传统的金融领域发生了挑战之后,我们期待通过科技的力量来应对挑战。金融科技也是探讨了很长一段时间了,那它究竟是从哪来?要走向何方?我们知道全球范围内的是什么样的情况,它和中国又有什么样的融合?

譬如整个的线上支付和互联网金融以及金融科技相关的价值所在,被传统的金融机构所认可。我们也可以看到像支付宝和微信不仅在中国有相关的金融业务,而且它金融业务已经延伸到了海外。

所以首先我们不要局限在一时一地,在中国支付宝和微信支付都是非常成功,但是其实在全世界的范围之内有很多其他的成功案例都值得我们来借鉴和学习。

第二点就是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在此前很多的海外投资者和金融公司都担心政治性的因素等,因此更愿意建立独资的公司来保持独立性,但是现在情况已经改变了,他们更愿意和中国的企业来一起建立合作伙伴来建立一个合资的关系。

第三点就是传统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公司如何优化用户体验,提升用户粘度。用户体验其实促进了金融领域尤其是金融领域科技的创新。有很多东西是要因地制宜,从别的国家看到的成功经验不能够完全的复制,但也有一些相同的理念可以互相借鉴。

新书发布仪式暨

“金融科技奖学金”设立仪式

  杨   涛   IMI学术委员、中国社科院金融所

                  所助理、CFT50首席经济学家


  金融科技要服务于实体经济,带来效率

  的改进

杨涛阐述了研究团队在今年金融科技运行报告中的主要观点和思考。

杨涛表示,今年研究团队形成了共识, 认为研究金融科技不能仅仅谈金融本身,而应思考当前数字化新技术时代将怎样推动经济社会发生变化.虽然现在对数字经济有不同的评估方法,但绝不能低估数字经济的影响,也不能高估泡沫部分。金融科技的发展要避免出现互联网金融时期的一哄而上,必须重视理论共识和法律制度等基础设施的健全。并且,金融科技最终还是要服务于实体经济,带来效率的改进。

之后,杨涛对新书的框架进行了简单介绍.第一篇,报告解读了可应用于金融领域的典型技术,从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技术、分布式技术跟安全技术这五个视角来进行讨论.第二篇,从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三个不同的主流金融行业的领域来看究竟技术对它们产生了什么影响.第三篇,从业务篇的角度进行分析和归纳.包含支付结算类、存贷款与资本筹集类、投资管理类跟市场设施类,基本上涵盖了现有的主要金融科技创新业务类型。第四篇,讨论金融科技发展当中有什么样的风险,如何利用技术来改善风险管理,如何优化信用体系、如何优化监管科技跟合规科技。第五篇,对全球的金融科技的理论、制度与实践发展进行了跨国比较。


  廖石坚   康旗股份总裁


  金融科技市场的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的竞争

在金融科技奖学金的设立仪式上,廖石坚表示金融科技市场的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的竞争。作为一家致力于金融科技领域的公众上市公司,康旗股份在金融科技领域拥有一定的技术能力和行业影响力,凝聚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同时还是国内众多大型金融机构和多家跨国企业在金融科技领域的战略合作伙伴。此前公司与中国信通院共建了国内首个政企合作的大数据联合实验室,专注于金融科技领域的研究。这次公司非常荣幸与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研究所合作设立金融科技奖学金,通过对教育公益事业进行投入助力我国在金融科技领域的研究与教学探索。


圆桌对话I:开放银行·实践与发展

  王广宇  IMI学术委员、华夏新供给经济学

                  研院长、华软资本董事长


  数据层面的开放是开放银行的精髓

为什么开放银行在这时候变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这么一个话题。从背景来说可能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不管是银行的从业者还是银行的客户还是银行的合作伙伴,大家都期待银行发生一些改变,或者换一个角度来讲大家都在讨论或者思考未来的银行会变成什么样子。开放银行的方向,就是对未来银行的定位。另一个原因是因为这就是现实的需要。

谈一下开放银行就会讨论一个问题,到底开放什么?大家基本形成的一个共识就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今天的银行代表的金融科技公司或者科技公司,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东西就是强大的技术能力,所以在开放技术能力这件事情上大家没有特别大的分歧。

第二个层面,银行可以开放它的服务。在另外一些业务上,比如说征信、比如说网络信贷、比如说2019年中国金融界出现的理财子公司这个特别大的变革,或者将来的普惠理财这样一些业务能力和服务能力上银行能不能开放。

第三个层面,在讨论开放银行的时候我关注到很多人在讨论关注数据的开放,这当然是一个问题的核心。前面我们谈的技术能力也好服务也好是以技术为基础的,数据是一个独特的资源。

最后,其实我自己觉得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中,数据的安全和法治的问题是一个特别大的问题。所以数据层面的开放毫无疑问是开放银行的精髓但是也是最难的一件事情。


  潘志江  神州信息金融科技创新中心总经理


  开放银行未来的四种分化

神州信息是一家提供金融科技及大数据应用软件和服务的企业。在开放银行建设领域,我们已帮助几十家银行机构建设了“开放银行”,从实践中来看,目前开放银行的建设有一些特点。

第一,从规模来看,开放银行尚处于早期阶段。中国有规模的银行数百家,真正进行开放银行建设的银行只有几十家。“联合贷”的跟随者很多,但这不算真正的开放银行,它是将传统的银团贷款用于了个人领域。

第二,从合作模式来看,目前的主流模式是引流。客户本来就有贷款需求,或者说客户本来就有寻找高利率存款的需求,银行对接流量,是产品销售渠道的升级换代。但也有部分的银行在尝试场景对接,这就是场景金融。这种模式要输出账户,难度比引流高。场景金融粘性强,但见效相对引流缓慢,这也是目前很多客户更多采用引流模式的原因。

第三,从合作对象来看,绝大部分流量都集中在流量巨头,集中度非常高。对接二三线流量入口的并不是特别多。

第四,从合作内容来看,主要是助贷模式。银行做开放银行主要是做贷款,做理财、存款的并不多。贷款主要采用助贷模式,这需要依托第三方公司的风控能力。

展望开放银行的未来,我们首先要看到互联网的人口红利时代正在慢慢过去,各互联网巨头都发现新增用户量在减速,而开放银行的人口红利,则正当时。随着越来越多的银行采用开放银行模式,银行系互联网金融的人口红利时代也会慢慢过去。

在开放银行的人口红利时代,考验的是外功,就是怎么找到最好的入口;在开放银行的后人口红利时代,考验的是内功,就是回到了企业经营的本质,怎么找到并发扬自身的竞争优势。未来开放银行也会有分化,从不同类型的银行视角来解读可能会分为四种情况。

第一种是负债成本比较低的中小银行,他们不熟悉互联网,但是由于三四五线城市的居民并不熟悉投资理财,这些银行会有大量便宜的存款。负债结构好的银行,在互联网时代很容易获得利差,成为资金的供应者。

第二种是风控能力强的银行,他们做别人不敢做、更下沉的客户群,可以为同等客户群提供更优惠的贷款利率,敢于和非头部公司合作,因此发展的空间会很大。

第三种是渠道资源丰富的银行,他们可以垄断或者准垄断某一些流量入口,这种方式类似于把银行对公大客户管理模式用于B2B2C的零售业务。

第四种是愿意深耕各种场景,尤其对接本地场景的银行。它做很多账户输出、愿意在线上、线下互动模式中下功夫。这种模式的获利时间相对较长,难度也较大,可一旦做成也是最深的护城河。

目前,一些银行做开放银行会比较关心如何满足当前的需求,而缺乏长远规划。从我们的实践来看,开放银行的建设更需要立足长远,尤其是从IT架构设计上充分考虑用户的账户管理、风控能力进化、运营营销等全面支持,避免因IT架构落伍而严重影响业务发展的情况产生。


  姚辉亚      微众银行科技创新产品部负责人


  开放平台、开放创新与开放协同

可以把开放银行放到更宏大的背景中去看,之所以在银行业有这个概念,并且很多人愿意对其进行研究可主要有以下四点。

第一点跟产业互联网,或者产业数字化有很大的关系。当产业数字化和银行数字化都走到了历史时点的时候,大家自然而然联手合作。第二点看银行本身,银行为什么拥抱开放银行与银行业遇到的挑战有关。不仅因为利率市场化以后利差压缩,就以银行现在脱媒的来看,其一银行业下沉做长尾就会带来长尾人群征信数据难以获取的问题,而场景金融或者开放银行等新生事物可以产生了替代性数据。第三点要从平台方来看,互联网这一平台的垂直整合都已经基本完成,互联网模式的发展要靠资本方介入要烧钱,所以他们有天然的动力跟银行业合作。第四点从客户体验的角度来看,在场景端消费时,金融服务能更好的满足他需求。

微众银行是一家数字银行,是中国第一家互联网银行,它诞生的使命就是服务普惠金融,因为普惠金融的特性就是使我们不得不去关注长尾人群的行为特征。怎么做普惠金融?我们提出来三个OPEN,第一个开放平台就是所谓的场景金融概念。第二块是开放创新、是我们把一些原创的知识产权给合作的银行,或者合作伙伴,让他们可以基于我们的能力再去做一些创新。第三个是开放协同,我们希望在构建的生态里面,大家通过各自的创新,最后能形成新的商业模式和新的盈利增长点。

  刘   勇    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

                  CFT50成员


  运用好数据的开放是最大的财富

从2018年以来各大银行都提出了开放银行的行动计划或者方案,我们认为开放银行更多是一种理念,更多是说我们要有一种开放的心态,如何把数据有效的更好的使用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各大金融机构也在市场竞争和更好的获得和市场客户的联系来做这方面的行动计划。为什么在现在提出开放银行,是由于我们的五大技术在这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金融常在银行不在,我们金融服务还在,所以在报告中提到,就是叫做我们的客户在哪我们的金融服务就在哪,我认为这也是开放银行的一个目标或者叫做可以通过技术更好的和客户发生粘性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我们这几年和海外比如跟美国的一些金融机构有很多的接触,实际上我们的银行慢慢的也会走向整个的服务全周期而不是从息差的过程来获利。目前从开放银行来来讲,技术不光是要赋能建行系统,还要赋能其他各大银行,还要赋能政务,实际政务过程中更多是数据的价值。所以我们在这数据的开放中谁把数据运用的好,数据是一个最大的财富。


圆桌对话II:开放金融·

金融科技企业篇

  李振华   蚂蚁金服研究院院长


  数据问题是开放银行中的巨大挑战

开放银行的概念最早起源于欧洲,这涉及到欧洲在修订的两个重要法令,一个是叫PSD2,一个是关于数据的GDPR这一个法令。一个非常关键的是关于PSD2修订,在这修订里面它要求银行要把它的账户体系和数据对外开放出来,原因大概是欧洲感到自己在这一轮的金融科技的竞争当中有一点点落后了。

关于开放银行当中开放什么的问题,一个叫银行账户体系,一个叫数据,主要的开放是叫零售银行客户账户和数据。关于开放的盈利模式是什么,好几家银行大家基本上还是走一步先说一步,摸着石头过河的思路。

在开放思路上可能也呈现了两种不同的模式,第一种模式是说我希望把我自己的服务做API的接口潜入到场景当中去,第二种模式是说反过来你把所有的服务能够集成到我的银行服务体系当中。未来哪一种思路会成为主流,我认为多种思路都在走,可能都是,但最终结果可能依赖自身实力。

在开放银行当中确实有一个挑战,这巨大的挑战就是数据。未来开放银行数据制定什么标准到什么程度有一系列的细则,否则如果未来延伸出来一些数据安全的问题,可能对整个金融体系是有影响的。


  李相臣    永丰金控副总经理、永丰金控

                    经理办公室主任兼数位科技处处长


  要重视金融科技的风险管控

电话和银行一直存在着将近50年,为什么在这10年才会产生电话诈骗。这十年来科技太发达,科技的进步导致资料的外泄,使得台湾诈骗很严重,现在才被慢慢压制下来。

今天我们看到开放银行,看到虚拟货币,大数据应用,可是它的风险在哪里?不会产生风险吗?大数据尤其是Facebook为卖给第三方,号称不能被篡改不能被破解,可是各位不要忘了量子计算出现了。我们的治安人员大概都是研究所跟大学毕业,所以我们建构的包含所谓手机、电脑治安防线和教科书很类似。但是一些黑客,他们没有读完大学,其攻击的方式是我们所谓的防守治安完全不会的,他们可能会比较有攻击力。

我们在面对金融科技,尤其是开放银行,可能为了效率和场景,不太能够在前端建构防线,所以在金融科技的风险管理上面,我们有意识到,风险管控不是没有风险,所谓风险管控第一是你会发生风险,要在最短的时间发现风险。

目前台湾开放银行是自律形式,不像英国是强制性的,如果客户需要的话,一定要强制给第三方。如果被要求强制性开放,可能会造成三种后果。第一个是我的银行大则很大,小银行就比较麻烦。因为我大的才有这资源可以跟第三方业者谈。第二个我的银行业务迅速到存款存汇你就比较麻烦。第三个是我们银行可不可以自己来谈开放,我们银行跟银行之间我们互相开放API。


  李伟东    同盾科技副总裁


  银行业要升级服务理念,主动加快推进金

  融业务和各生态场景的跨界的融合

李伟东主要阐释了对开放银行的理解。李伟东认为,金融科技确实改变了传统金融机构在信息采集、客户触达以及风险控制的模式和手段。银行业为了确保竞争力,一方面要继续夯实自身的数字化基础能力;另一方面要升级服务理念,主动加快推进金融业务和各生态场景的跨界的融合,以此给消费者提供更加快捷、高效的服务体验。从底层来看,在开放银行当中基础金融服务的提供者一般是商业银行,客户在各种生态场景享受具体的金融服务时,对底层的商业银行的服务会逐步变的无感。从上层来看,由于接近用户和商业生态,差异化的程度会越高,这也带来了第三方的金融科技公司的价值。

李伟东介绍,以同盾为例的第三方金融科技公司,在为银行实现一键场景化和一键金融化的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连接器的作用。

注:部分观点未经嘉宾审核

嘉宾发言更多详细内容,请持续关注“IMI财经观察”,会后不间断推出!


统稿 | 张忻悦 孙畅

观点整理 | 胡晓涛 张兴 孟源祎 代玥 贾翔夫 

冯源 张欣悦 彭俊峰 李炳桦

责编 | 胡晓涛 孙畅 蒋旭

监制 | 朱霜霜 闵文文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金融科技、财富管理、金融监管、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中国财富管理报告》《金融科技二十讲》等一大批具有重要学术和政策影响力的产品。


2016年,研究所入围《中国智库大数据报告》影响力榜单列高校智库第4位,并在“中国经济类研究机构市场价值排行榜(2016)”中名列第32位。

国际货币网:www.imi.org.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010-62516755 

imi@ruc.edu.cn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