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杨再平:新中国经济金融70年——踏平坎坷成大道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国金融杂志 Author 杨再平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初心不改,70年砥砺前行。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的经济金融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新中国成立后不长的时间里,我们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活力充分释放,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又开启了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IMI学术委员、亚洲金融合作协会原秘书长、中国金融学会副秘书长、广西大学中国-东盟金融研究院首席专家杨再平对70年来新中国经济金融领域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分析。
以下为文章全文:

2014年4月26日,笔者作为时任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会见瑞士银行家协会高级管理人员,见面即送其协会中文会刊,封面标题《瑞士金融中心已向人民币张开双臂》,其中还有一篇文章题为《人民币势必成为主要国际货币》。2018年9月10日,笔者时任亚洲金融合作协会秘书长,在日本东京主持“亚金协•东京金融高峰论坛”,曾任摩根士丹利董事总经理的日本众议员小田原洁先生在主旨演讲中如是说:“人工智能、无人机、自动驾驶、人脸识别技术、金融科技和共享经济正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热门话题。这些技术大多由美国、欧洲和日本开发,但在实际应用方面,中国远远走在前列,并且已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这两个小情景,可谓我国金融发展大情景的点滴反映,无不让笔者作为从业人员对我国金融发展的成就充满自信与自豪。


然而,中国金融业能有今天这样的发展成就,却是新中国成立70年几代金融人“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成果。抚今忆昔,感慨良多。

 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金融战永载史册

回顾新中国成立后70年金融发展,不能不从新中国成立前夕的金融乱局说起。历史的镜头拉回1948年7月29日:蒋介石在莫干山秘密召开会议,决定发行金圆券。至1949年6月金圆券发行量增至130万亿元,比10个月前初发行时增加24万倍。由于贬值太快,早上的物价到了晚上就已大幅改变,商人及市民为避免损失都不想持有甚至干脆拒收金圆券。蒋介石在1948年10月曾声称“共产党最怕两件事”,其中之一即“改革币制,稳定经济”。1949年5月人民解放军进入上海后,投机商们凭借他们掌握的足以扰乱金融物价的经济实力,用黄金、银元、美钞把人民币排斥在上海市场之外。军管会颁布外汇管理办法后,投机分子便把投机的重点集中在了银元上面。在他们的操纵下,银元价格在短短10多天的时间内上涨近两倍。银元暴涨带动了整个物价的上涨。批发物价指数猛涨两倍多,大米价格上涨2.24倍,棉纱价格上涨1.49倍。同年6月10日,上海市军管会派出军警力量,于上午10时查封了银元市场的大本营——证券大楼。同时,多管齐下,强推人民币进入上海市场,使人民币在上海开始站稳脚跟。这样,政治和经济两种手段相互配合,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银元风波即被平息下去。
随后,华东、华北、华中、东北、西北五个大区的财经会议召开,商讨解决上海乃至全国面临的严峻经济形势。同年8月、9月,全国物价虽呈平稳态势,但投机势力却在积蓄力量,酝酿一场新的风暴。与此同时,党中央也调兵遣将,准备粉碎投机商们的经济攻势。不久,全国物价迅速稳定下来。
对这段历史,国外一些经济学家赞叹不已,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就曾言“谁能解释新中国成立初期治理通货膨胀的成就,就足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2

“大一统金融”误入死胡同教训深刻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私营金融业被纳入了公私合营轨道,集中统一的金融体制形成。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国家金融管理和货币发行的机构,既是管理金融的国家机关又是全面经营银行业务的国家银行。在统一的计划体制中,自上而下的人民银行体制,成为国家吸收、动员、集中和分配信贷资金的基本手段。与高度集中的银行体制相适应,我国从1953年开始建立集中统一的综合信贷计划管理体制,即全国的信贷资金,不论是资金来源还是资金运用,都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统一掌握。实行“统存统贷”的管理办法,将银行信贷计划纳入国家经济计划,成为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高度集中的国家银行体制,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提供金融服务并进行金融监管。中国人民银行担负着组织和调节货币流通的职能,统一经营各项信贷业务,在国家计划实施中具有综合反映和货币监督功能。银行对国有企业提供超定额流动资金贷款、季节性贷款和少量的大修理贷款,对城乡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提供部分生产流动资金贷款,对贫困农民提供生产贷款、口粮贷款和其他生活贷款。这种长期资金归财政、短期资金归银行,无偿资金归财政、有偿资金归银行,定额资金归财政、超定额资金归银行的体制,一直延续到1978年,期间虽有几次变动,基本格局变化不大。毋庸讳言,直到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体系及其运行是朝着去市场化、去货币化、去金融化的方向蜕变的。到最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市场几近消失,货币仅作为计划配置资源的计算单位,金融机构就剩人民银行一家,且其实也不完整、不独立,与财政部合署办公,充当财政的出纳。其结果是整个国民经济由于缺乏起码的利益驱动与信息交流而走进常态化“短缺经济”的死胡同。这方面的教训非常深刻:经济是有规律的,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所以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否则,经济规律就会强制地为自己开辟道路,并惩罚违背它的人们。而至少在可预见的相当长时间的人类经济社会中,商品生产及其相应的市场经济的存在是规律性的。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是“作为起调节作用的自然规律强制地为自己开辟道路,就像房屋倒在人的头上时重力定律强制为自己开辟道路一样”。所以,当代经济学泰斗孙冶方以牢狱之遭换取的“千规律万规律,价值规律为第一规律”的结论,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这也是改革开放义无反顾地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充分理由。而市场经济中货币的作用日益突出。如果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都得跟着计划指令走,货币只是记账工具,那么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当然就得跟着货币走,货币的引领作用不言而喻。正是货币如此重要,决定了金融的不可或缺,因为金融即货币资金的融通。货币、金融的存在及重要性,也是规律性的。

 3

40年改革开放让中国金融渐入佳境

正因为我们吸取了上述深刻教训,40年改革开放让我国金融体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谓渐入佳境。一是从“1”到“1+4+N”。我国金融业改革开放40年发展的一个维度可简单概括为从“1”到“1+4+N”。“1”即人民银行,这是我国银行业改革发展历史和逻辑的起点。1978年1月,人民银行与财政部分设,由此拉开了中国金融业改革开放的序幕。截至2018年12月底,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数达到4588家,保险类金融机构总数414家,证券类金融机构总数470家。形成了以中央银行为核心,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主体,政策性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外资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机构体系。二是从“技术上破产”到“稳健金融大国”。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美国《商业周刊》以及英国《经济学家》等国外媒体,连篇累牍发表评论报道,称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技术上”已破产。针对银行业风险的积聚和高危状态,199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召开,启动新一轮金融改革。正因为我国银行业在2008年之前实施并完成了系列重大改革,因而与美欧银行业遭受危机重创并至今仍深陷危机难以自拔形成鲜明对照,我国金融业“风景这边独好”,多项经营指标位居世界银行业前列。2017年12月7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公布了中国“金融部门评估规划”(FSAP)更新评估核心成果报告。其中最核心的《中国金融体系稳定评估报告》总结了2011年以来中国取得的五大成就,肯定了中国在探索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方面的成果。整体而言,中国已成为稳健金融大国。三是从简单粗放到多样精细。金融服务日益惠及更广大社会民众、大中小多层次经济实体。服务网点及渠道日益增多且不断改善。物理网点不仅每年以数千计增加,覆盖广大城乡地区,而且环境和功能日益标准化、高级化。各主要银行客户服务中心日益壮大,其以电话、网络等方式,为广大客户提供更加人性化、专业化、高效化、多元化的服务。银行卡日益成为服务人们日常生活及生产经营活动的“随身带”,凭借安全、高效、便利、快捷等特点,已经逐渐取代现金、支票等成为最重要的电子支付工具,同时正日益发展成为信贷、理财、现金管理的工具,甚至在金融功能的基础上,还加载了社保、公交、铁路、教育等经济和社会功能,发展成为综合服务平台,定位清晰、特色鲜明的个性化银行卡产品也不断涌现。基于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脸识别技术、人工智能等形成的金融科技方兴未艾,如前文引述日本众议员小田原洁先生所说,在这方面,“中国远远走在前列,并且已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截至2017年底,外资银行在华营业性机构总数达到1013家,其资产总额3.24万亿元,比2001年增加了10多倍;共有外资保险业营业性机构71家,外资保险公司总资产1.03万亿元;在华合资证券公司共13家,占证券公司总数约10%,总资产占比约5%。2018年以来,我国更出台了一系列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举措。与此同时,中资金融机构“走出去”的范围与海外资产规模也越来越大。更值得关注的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2009年人民币国际化正式起航。2016年10月,IMF执行委员会决定将人民币纳入SDR篮子货币。加入SDR后,人民币国际储备货币地位显著提高。截至2018年末,人民币全球外汇储备规模增至2027.9亿美元,同比增加793.17亿美元,在外汇储备中的占比由2017年末的1.23%上升至1.89%。从发展趋势看,我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GDP占全球15%以上,贸易占全球11%以上,净国际投资头寸也占全球11%以上,但人民币作为国际结算货币的份额仅占1.6%,在全球外汇交易总量中仅占2%左右,在全球外汇储备占比刚超过1%,这种不对称不平衡,是人民币进一步“走出”去成为国际化程度较高货币的根本动能。这也是为什么瑞士金融中心确信“人民币势必成为主要国际货币”而“向人民币张开双臂”的客观理由。《论语》上讲“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新中国金融“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70年,可谓渐入“从心所欲”之佳境,但仍不可“逾矩”。金融之矩,即金融规律。只有敬畏金融规律,尊重金融规律,按金融规律办金融,中国金融的未来才会更美好。

编辑  刘文婕

来源  中国金融杂志

责编  胡晓涛、金天、蒋旭

监制  朱霜霜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焦瑾璞:亟需加强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及监管

张杰:当金融学遭遇中国金融改革——大金融思想沙龙第100期干货

人大校长刘伟:70年经济体制变革的历史逻辑

RUC之声 | 郑志刚:怠惰的国企激励

邀您参会|中泰证券首席李迅雷做客IMI主讲“全球经济动荡下的中国经济走向与政策选择”(9月23日)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青年)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IMF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金融科技公开课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在《智库大数据报告(2018)》中获评A等级,在参评的1065个中国智库中排名前5%。

国际货币网:http://www.imi.ruc.edu.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010-62516755 

imi@ruc.edu.cn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