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视点丨开放、进化与福利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创新策略实验室 Author 周文渊

“十四五”期间,要在保持国民经济资产负债表规模整体稳定的前提之下,继续推动债务出清和结构优化,释放市场要素资源,激发企业、居民、政府部门的活力。对此,IMI研究员周文渊讲述了摩洛哥、日本、阿根廷三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故事,以探寻其中的经验与教训,并在此基础上前瞻地分析了中国经济在“十四五”期间的发展动能。

以下为文章全文:
前瞻地分析中国经济在“十四五”期间的发展动能,需要追本溯源。在“十三五”规划即将顺利完成之际,中国经济总量和增速都已经位于全球前列,同时中国经济保持了很强的韧劲和进化能力,但现在无论学术界还是市场分析普遍预期中国实际经济增速在“十四五”期间将下降至4%-5%的平台,因为潜在经济增速出现了趋势性下降。中国经济潜在增速水平趋势性放缓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问题的制约:一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全社会债务率高企。根据BIS口径数据,2019年6月末,中国非金融部门债务率已经高达261.5%,居民、政府、非金融企业部门债务率分别处于54.6%、52.4%和154.5%的高位。横向比较来看,中国全社会总债务率(非金融部门)位于发达经济体行列,甚至高于G20国家同期总债务率244%的水平;中国居民债务率明显高于新兴市场国家42%的水平,与G20国家居民部门平均60%的债务率水平相近;中国政府广义债务率接近日本、美国等发达经济体,中国非金融企业部门债务率甚至在较长时间超过发达经济体的水平。然而,中国国民富裕程度和资本存量较日本、美国等发达经济体有明显差距,中国人均GDP在2019年刚刚突破10000美元,与发达经济体相差4-5倍。债务可持续性限制了中国进一步通过货币化进行经济总量扩张的空间和效率。二是中国人口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中国社会正在经历未富先老。虽然中国人口总量在2030年前后才可能开始出现萎缩,但2020-2030年期间,中国人口结构将持续恶化。2019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或超过18%,“十四五”期间中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2030年之后中国将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将导致中国劳动力供给的萎缩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同时加重公共财政负担。三是企业治理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瓶颈导致劳动生产率很难继续提升。近年来逆全球化的持续演绎阻碍了技术扩散和技术创新,全球全要素生产率也处于较低的水平。尤其是2018年以来,遭到美国的技术封锁之后,中国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进程一定程度上受到拖累。四是内部环保和资源约束越来越明显。“十三五”期间中国宏观调控坚持问题导向,通过“三去一降一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打赢“三大攻坚战”来化解存量经济中的供需失衡问题、重大风险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其中,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根本上就是要化解债务风险,尤其是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使宏观杠杆率得到有效控制。经过2016-2018年的产能出清、要素重整以及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管理,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从2015年年底的158.3%下降到2018年的阶段低位151.6%,宏观杠杆率也因此实现了基本稳定,国民经济资产负债表一定程度上修复,这是一个国家经济金融健康运行的基础和战略保障,也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十四五”期间,要在保持国民经济资产负债表规模整体稳定的前提之下,继续推动债务出清和结构优化,释放市场要素资源,激发企业、居民、政府部门的活力。此外,“十四五”期间要释放经济增长新动能尚需在前述刚性约束上进一步寻求解决方案。而如何破解这些制约因素,这里不急于宏大叙事,而是讲三个故事以探寻其中的答案。

 1

进化


2019年6月份笔者到北非国家摩洛哥去旅行,这个国家是世俗化的穆斯林国家,也是法国、西班牙原殖民地。摩洛哥王国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虽然有宪法、政党和议会,但国王是国家元首、宗教领袖和武装部队最高统帅,享有极高的权威。国内基本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政治开明、土地私有,政局一直较为稳定。摩洛哥所处地理位置优越,摩洛哥北濒地中海,与南欧各国如西班牙、葡萄牙等隔海相望;西濒大西洋,与美洲大陆遥相呼应,是欧洲、非洲、西南亚及美洲各国和地区海、陆、空之间活跃的交通要道。摩洛哥常年气候宜人、风景如画,畅游在“北非花园”之中,很难想象这里人均GDP尚在3000美元上下波动,而经济增速长期低迷,多数年份甚至没有增长,近5年平均增速也仅有3%的水平。

享有极好的地理位置,国内也实施资本主义制度,为何摩洛哥的发展这么缓慢?为何一个国家在黑暗中持续徘徊,而不能实现持续稳定的较高速增长?摩洛哥与其前宗主国到底有何不同?仅仅是因为摩洛哥没有石油资源而沦为阿拉伯国家中的穷国吗?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国家的进化能力。宗教和政治将初步世俗化的摩洛哥发展成一个封闭系统,北部为了收入保持了一定的开放性,所以发展快,而南部则受到宗教的影响更大,女性和大多数儿童很少接受教育,思想因被束缚而日益封闭。

在这个国家旅行,时代的穿越感异常强烈。北部的海洋文明和南部的内陆文明泾渭分明。法航航班从巴黎转机到卡萨布兰卡,出机场到酒店的路上给人感觉仿佛置身于一个欧洲的度假城市,各种欧式建筑和商业中心,凸显出摩洛哥的现代化和开放性;几日后行至南部的卡勒拉什,置身于传统的穆斯林老城,仿佛又回到中世纪的伊斯兰王国。满眼的城堡式穆斯林民居,周身延伸的高墙和警觉的眼神一下子把感觉拉回到宗教恐惧之中。

虽然近年来摩洛哥经济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但整体经济金融体系仍然较为脆弱,出口产品缺乏竞争力,外汇储备匮乏,很大程度依赖于在欧劳工的汇款,国债和公共外债占GDP的比重较高,呈现出开放但无进化的特征。

 2

日本的崛起与失去


关于日本其实有两个故事,其中一个中国人讲的很多,这就是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带来的资产负债表衰退。第二个鲜有人讲,或者没有人敢于讲,是关于1853-1953年日本的百年历史。这段故事大概解释了日本从1853年被美国黑船强行打开国门开始,到主动脱亚入欧、取得成功,再到成功之后的自信和国民、天皇互相裹挟着进入到必败的对东亚、东南亚、美国的野蛮征服之战。日本国民选择了战争,而最终也承担了战争的苦果。直至二战结束,日本被美国占领,并在美国的支援之下重建,同时享受了二战后美国主导的全球自由贸易红利。1955年,日本加入关贸总协定(GATT),进而确立了“贸易立国”的发展战略,并快速发展为世界第二大发达经济体。

随即而来的就是诸位耳熟能详的故事,关于日本的失去。这段故事首先要从美日贸易关系讲起,对现在的中美局面也很有历史借鉴意义。20世纪50-60年代日本轻工业高速发展,相关产品对美出口不断增加,1965年美国对日本贸易首次出现逆差。20世纪70-80年代,日本工业快速发展升级,在材料、电信、汽车、半导体领域以工艺效率和品牌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并一度成为美国最大进口国,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占美国总贸易逆差份额持续快速攀升,甚至在20世纪80年代末超过50%。在此期间,美国经济经历了两次滞胀并深受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的双重困扰,导致美国经贸战略从自由贸易转向了公平贸易,美日贸易摩擦升级到白热化阶段,美国对日本的制裁从贸易保护、扩大开放逐渐升级到金融制裁,日元升值并最终签订“广场协议”。

20世纪70至80年代,美国主导日元两次大幅升值:第一次是1972年,经美国允许,日本短暂将汇率从360日元兑1美元提高至308日元兑1美元;第二次是“广场协议”,自1985年协议签订后至1988年年初,三年时间内日元对美元累计升值近100%。受汇率升值影响,1986年日本出口出现显著下滑,对GDP形成严重拖累,日本实际GDP同比增速从1985年的6.2%下降至1986年的3.2%。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日本政府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刺激内需,日本央行于1986年1月至1987年2月期间5次降息累计200BP。同时,广场协议后日元大幅升值吸引了大量海外资本涌入。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较低的利率水平叠加热钱流入导致日本房价、地价和金融资产价格飙升、企业杠杆率快速攀升,1987年日本经济增速回升至4%,1988年大幅反弹至7.1%,1987-1990年年均增速为5.5%。历经五年,日本经济似乎又恢复到了广场协议之前的繁荣,繁荣的背后是经济金融结构的脆弱,比如高企的债务率、房价和股价的巨大泡沫隐患。1988年3月3日至1989年5月17日,美国进入金融紧缩周期,美联储一年多的时间加息16次共计331.25BP,随后日本央行在1989年10月11日至1990年8月30日不到1年的时间也加息4次共计175BP,激烈的加息刺破经济金融的泡沫,日本作为赶超国的宿命最终以资产负债表的长期衰退而告终。

30多年过去了,日本在广场协议前后采取的应对政策一直被诟病,也被认为是日本经济迷失的主要原因。这里值得思考的是,日本央行当时为什么必须这么做?根本上是由于日本的经济与金融深度融入当时的发达经济开放体系之中。

日本在二战后的崛起与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下的汇率稳定和资本账户的相对封闭以及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对外贸易有很大的关系。20世纪70年代,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以及美国主导的全球自由贸易红利的消退,日本经济金融体制必然面临转变。20世纪80年代之后,日本在美日再平衡的压力之下,采取了扩大内需、开放市场、推行金融自由化的转变路径。随着资本项目账户的开放和广场协议之后汇率的剧烈波动,日本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日益受到影响,所谓的“不可能三角”。1985-1987年的广场行动中,日本央行货币政策甚至完全被汇率因素所左右。在美联储1986年4月18日宣布降息之后,日本自纽约外汇市场买进美元进行了汇率干预以稳定美元币值,同时确保美联储降息平稳进行。但1986年7月和8月美联储单独行动、再度降息,日本政府拒绝了进行外储干预,为了防止对日元的投机进一步增加,日本央行最终还是选择了跟随降息以对冲日元升值的预期。

1987年之后,在广场行动参与国之间政策协调难度日益加大(美国希望日本和联邦德国进一步刺激内需以维持世界经济增长),同时美国贸易逆差并没有因为美元贬值出现有效改变的背景下,美国为了防止美元出现自由落体式下跌,开始重塑美元信用,1987年2月要求各国协调干预外汇市场以阻止美元进一步贬值的G7“卢浮宫协议”就是征兆。随后美联储在1987年开始间歇性加息,并在1988年至1989年进入强紧缩期。迫于美日平衡以及美元贬值的压力,加之担心股市大幅波动的情况下日本成为引发世界恐慌之源,日本并未在1987-1988年跟随美联储加息,而是在1989年10月份才开始加息。这进一步加剧了日本经济金融泡沫隐患,同时房价过高导致社会矛盾和政治压力增加。1989年12月,三重野康就任日本银行总裁,他认为“工薪族努力工作一辈子也买不起房的社会是不正常的,必须紧缩金融,抑制地价上涨”,并在1990年继续实施了1989年10月份开启的金融紧缩政策。本质上,金融体系已经日益深化和自由化的日本已经难以在开放体系中独善其身,在国内经济金融存在泡沫隐患的情况下,尤其担心资本流出造成泡沫破裂。在美联储加息两年后,美元兑日元从1989年年初的120附近的水平上升到1989年9月份接近150的水平,随着美元的反弹,日本央行不得不跟随美联储进入强金融紧缩期,国内对于房价过高的民众矛盾也促成了这一决策。

 3

阿根廷的没落

整整一百年前,阿根廷还是居于世界前列的富裕国家,即使在20世纪60-70年代,阿根廷也是经济良好运行的典范。但80-90年代之后,阿根廷经济就开始陷入停滞,这就是典型的中等收入陷阱。阿根廷的失败触发因素是80年代激进的贸易和金融自由化改革过程中带来的高外债、高消费、高投资,改革初期繁荣的背后是政府对经济控制能力的下降和结构性问题的存在使经济对外部冲击的抵抗力下降,最终的结果是,后期经济金融泡沫破灭,资本流出造成其国家资产负债表崩溃。

本质上,资源禀赋和殖民地传统造就了阿根廷独特的产权、社会结构,其突出表现为农牧业出口寡头和底层民众之间在产权分配上的巨大两级分化,这又转化为要求政府实施再分配的强大社会压力,并催生出要求高福利、高工资且容易动乱的民粹主义。社会阶层结构的“断裂”制约了阿根廷的制度选择和变迁路径,阿根廷经济发展政策长期在民粹主义和自由主义这两种针锋相对的模式间剧烈摇摆。在周期性震荡的无效率状态下,产权得不到政治制度保障,资产负债表无法得到有效修复,“钟摆”状的制度变迁使阿根廷经济一蹶不振。

在1983年自由民主制回归前的很长一段时间,人数较少的农牧业出口集团以及与其有共生利益关系的工业寡头主要借助官僚实现对政府的控制,推行其主张的自由主义政策并获取大部分利益,这加剧了社会分配不公平的矛盾。为安抚劳工和城市民众,维护社会稳定,政府往往选择增加社会福利开支。这种政治上的权宜之策在持续的社会压力之下被固化下来。收入再分配政策一定时期内能够使得底层民众从经济发展中获得一定好处,然而即使在经济繁荣的时候,民众收入增加的速度也仍然低于经济发展速度,跨国资本家和农牧寡头凭借其垄断优势和规模效应依然会获得大部分财富。社会结构两极分化问题的持续恶化加剧了政府施政面临的再分配压力和政策两难处境。政府应对民粹主义的“福利赶超”政策最终因引发高通胀、高外债和物资短缺而归于失败,政府对底层民众信用破产,利益受损的中产阶级转向支持发动军事动乱。政体会因此而再次回归到官僚主义,完成一次“钟摆”循环。20世纪80年代,自由民主制回归之后,钟摆循环的桎梏依然难以消失,只是危机的拯救者由军队变成了锐意改革者。1989年,梅内姆领导的正义党抓住民众危机中对传统政客的不满以及劳工集团的衰弱和混乱,高举变革大旗而赢得大选上台执政,并在“华盛顿共识”和IMF指导下推行自由化、私有化和开放化的新自由主义改革。伴随着大规模的经济自由化和国企私有化,资本特别是跨国资本成为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而国有企业被私有化改革的过程中造成大批工人失业、实际工资和福利水平大幅下降,直接导致中产阶级贫困化和劳工失去生活来源。这种新自由主义和民粹主义政治运作方式结合的新改革政策依然以失败而告终。

 4

总结


启发于三个国家的故事,中国经济增长潜能释放的问题有望迎刃而解。

一是,要将经济系统建立在开发体系之中,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全球市场、全球资源和全球技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二是,要在金融开放和金融自由的过程中保持渐进和谨慎,确保资产负债表的基本稳定,杠杆要稳步增长,债务需有序出清,警惕在开放体系中出现资产负债表式衰退。三是,我国经济金融渐进式改革在避免剧烈冲击和动荡的同时,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有的体制机制运作方式,社会转型和制度改革相对经济金融有一定的滞后。经过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也出现了两极分化的趋势,收入分配问题日益突出,要防范未富先老和贫富差距拉大情况下出现民粹压力。保持基本社保支出,但不应过早搞超出财政承受能力的“福利赶超”,鼓励消费,但也要保持节制,在开放体系中仍然要提高国内储蓄率,对外债或外部的依赖要适度。

在此之上,对于中国来讲,因为产权结构比较复杂,相应的产权保障制度需进一步完善。目前在民营企业比较困难的时期,要继续坚持竞争中性的原则,稳定企业预期和信心,改善营商环境、完善产权保护制度,这才是释放经济活力的根本。



编辑  钱开昊

来源  创新策略实验室

责编  金天、蒋旭

监制  魏唯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穆长春:征信不是超级警察

赵锡军:金融业高水平开放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王国刚:补短板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

管清友:2020年中国经济十大预测

刘伟:科学把握2020年宏观经济走势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青年)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IMF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金融科技公开课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在《智库大数据报告(2018)》中获评A等级,在参评的1065个中国智库中排名前5%。


国际货币网:http://www.imi.ruc.edu.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010-62516755 

imi@ruc.edu.cn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