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 | 张斌:疫情下半场的政策应对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Author CF40研究部
疫情发展至今,带来的损失和风险有些已经充分暴露,有些尚未充分暴露。IMI特约研究员、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高级研究员张斌认为接下来需要重点关注的风险包括:短期内的信贷塌方风险,地方政府收支缺口放大的次生伤害风险,以及疫情可能在国内长期持续、国外大面积传播的风险。理顺政策工具间配合,需要根据疫情冲击的特征设计应对政策。反思深层次矛盾,推进社会公共管理和服务改革。
以下为文章全文:
1
引言
昨天,中央罕见召开电视电话会,部署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提到要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从政策工具的角度看,我们建议,财政政策因其具有精准定向、暂时性、政策滞后时间短等特征,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并在此呼吁尽快发行特别国债弥补政府收支缺口,这是防止广义信贷塌方和地方政府收支缺口次生伤害的关键保障。我们粗略估算,大致需要1-1.5万亿特别国债规模填补各项优惠政策和增加支出所需的资金。货币政策方面,我们的观点一以贯之,即总量政策工具不适合应对疫情冲击,其主要任务是确保市场流动性充裕,同时建议与时俱进地调整房地产信贷相关政策。新冠病毒疫情是一场危机,暴露出不少问题,我们不能浪费这次反思的机会,应该深刻认识到危机背后的深层次矛盾,推进社会公共管理和服务改革。政府的目标和职能需要及时从发展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过渡,而这依托于合理的问责机制和宽松的舆论环境。
2
疫情给经济运行带来短期冲击,需要重点关注潜在风险
图2 疫情结束经济活动会恢复到正常轨道
数据来源:长江商学院1112家企业调研
疫情冲击下,一季度名义GDP同比增速会有显著下滑。从收入法角度来看,名义GDP损失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分布会有显著差异。从过去的经验来看,按受损程度排序,非金融企业利润损失最严重,其次是政府公共财政收入,再次是居民部门的劳动报酬。每个部门内部的受损情况也会有显著差异。
图3 疫情对各部门带来的损失排序
数据来源:Wind非金融企业当中,小微企业和劳动密集型服务企业受损尤其突出。从汇丰商学院截至2月13日对605家企业的调查发现,企业规模越小,复工情况越差,10.5%的年营收低于500万的小微企业能达到25%以上的员工复工率,39%的年营收大于5亿元的企业能达到25%以上的员工复工率。劳动密集型企业受损尤其突出,尤其是餐饮、旅游、住宿、生活服务这些劳动密集型服务业收入下降尤其突出且难以在疫情结束后回补。图4 疫情对小微企业的影响突出
数据来源:北大汇丰商学院调查数据来源:Wind地方政府收支缺口明显放大。一方面,地方政府收入锐减。春节后3周商品房销售较去年同期下降93.8%,这会带来商品房销售相关税收大幅下降;企业经营活动下降带来的税收也大幅下降。此外,春节后3周土地销售收入较去年同期下降79.6%,地方政府基金收入大减。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为了应对疫情需要增加开支。地方政府减收增支带来的压力需要经济较全面恢复后才能缓解,持续时间较长。
图6 春节后商品房销售大降
数据来源:Wind数据来源:Wind劳动密集型部门中具有较高流动性的低收入群体受损突出。根据长江商学院对1112家企业的调查问卷,餐饮、旅游、住宿、生活服务等受到严重影响的行业中,27.4%的企业还能保持全薪,28.6%的企业降薪 20%以内,27.5%的企业降薪20-50%,16.5%的企业降薪超过50%。整体上居民部门作为债权人,暂时性收入下降对其影响不大。但是对于特定的低收入群体,哪怕是暂时性收入下降也会让其面临流动性困难。
图8 疫情对高流动性、中低收入群体影响突出
数据来源:长江商学院1112家企业调研疫情带来的损失有些已经充分暴露,有些尚未充分暴露,需要重点关注接下来的风险。首先,短期内的信贷塌方风险。房地产销售大幅下降势必伴随着住房抵押贷款大幅下降,地方政府土地收入大幅下降势必影响到地方政府基建相关贷款。近年来住房抵押贷款和基建相关贷款在我国新增贷款中占比超过60%,如果二者双双大幅下降,再加上企业贷款难有起色,全社会新增信贷可能面临塌方风险,这会严重打击全社会新增购买力和总需求,给宏观经济带来新的压力。从疫情好转到房地产销售好转,再到房地产经营状况和预期好转,再到购置土地增加需要时间,并非疫情好转之后新增信贷压力立即消除。其次,地方政府收入和支出缺口放大的次生伤害风险。地方政府收支缺口放大,可能会延迟一些经常性开支的正常支付,会让一些对抗疫情的优惠政策难以真正落地,会因为资金问题延迟项目开工,会从不合理渠道筹措资金,会向企业摊派,这些都会给接下来的经济运行带来新的压力。再次,需要关注新冠病毒传播在国内大幅度缓和以后会不会长期持续,新冠病毒会不会在国外大面积传播及其对全球经济带来的影响。3
理顺政策工具间配合,对症下药应对疫情冲击
4
反思深层次矛盾,推进社会公共管理和服务改革
编辑 李艳蓉
来源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责编 金天、蒋旭
监制 朱霜霜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IMI宏观月报 | 一季度经济受疫情冲击,逆周期政策产生对冲效果(2020年2月)
宏观经济专题 | 中国就业系统的演进、摩擦与转型——劳动力市场微观实证与体制分析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青年)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IMF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金融科技公开课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在《智库大数据报告(2018)》中获评A等级,在参评的1065个中国智库中排名前5%。
国际货币网:http://www.imi.ruc.edu.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