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礼辉:数字化创新助力长三角经济复苏
导读
6月11日下午,由上海华瑞银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与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华瑞金融科技沙龙”系列沙龙(第1期)在线上会议进行。本期沙龙主题围绕“金融科技如何助力长三角地区经济复苏”, 本文为中国银行原行长、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工作组组长李礼辉在本期沙龙上的发言。李礼辉行长对产业供应链与金融供应链有机结合给出两点建议:第一,加快建设公共数据的开放共享平台;其中强调将数据纳入生产要素,借鉴浙江模式的经验。第二,加快建设政策执行信息互联互通的平台;其中平台应该以企业和居民为中心,使政策信息更加透明、提升政策效率,提高政策协同性。
长三角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4个省市,是我国的中高端制造业中心、外向型经济中心、高新技术中心、物流中心和金融中心。长三角的GDP约占全国的1/4,经济表现具有标志性意义。2021年以来,长三角的经济发展速度趋缓,经济结构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变化。
一是GDP增长速度逐季减缓,第二、第三产业同步放缓。GDP的增速2021年逐季放慢,其中上海的累计增速由第一季度的17.60%下降到全年的8.10%,江苏从19.20%降到8.60%,安徽从18.70%降低到8.30%,浙江从19.5%下降到13.78%;2022年1季度GDP同比增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分别只有3.10%、4.60%、5.10%、5.20%,分别比2020年、2021年1季度的平均数低2.35个百分点、7.10个百分点、1.10个百分点、0.90个百分点。第二、第三产业对GDP增速下滑造成的影响都很大,例如,江苏2022年1季度第二、第三产业的增速分别是5.30%、4.0%,比2020年、2021年1季度第二、第三产业增速平均数8.0%、6.85%分别降低2.70、2.85个百分点。
二是工业领域劳动生产率提高,供给侧结构正在转型。按GDP计算的工业领域劳动生产率,上海由2020年的人均66.76万元提高到2021年的76.06万元,增长13.93%;江苏由36.19万元提高到36.94万元,增长2.07%;浙江从35.98万元提高到39.32万元,增长9.28%;安徽从45.81万元提高到53.30万元,提高16.35%。工业领域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与就业人数负相关,同期计算工业领域劳动生产率的平均人数,上海从123.97万人减少到121.43万人,降低2.05%;江苏从973.96万人增加到1035.34万人,增长6.30%;浙江从581.94万人增加到585.24万人,增长0.57%;安徽从204.45万人减少到198.57万人,降低2.88%。浙江、安徽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但就业人数增加很少或者下降,表明工业领域正在加速向高附加值结构转型。
三是进出口持续增长,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上海2021年进出口总值6286.0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76%,其中出口2433.13亿美元,增长22.86%;江苏2021年进出口总值8068.73亿美元,增长25.52%,其中出口5035.44亿美元,增长27.12%;浙江2021年进出口总值6410.92亿美元,增长31.23%,其中出口4661.22亿美元,增长28.37%;安徽2021年进出口总值1070.95亿美元,增长36.07%,其中出口633.82亿美元,增长39.06%。2022年1季度4省市进出口增速仍在高位。上海进出口同比增长17.25%,其中出口增长26.24%;江苏进出口同比增长16.32%,其中出口增长17.28%;浙江进出口同比增长27.44%,其中出口增长30.96%;安徽进出口同比增长20.67%,其中出口增长25.86%。
四是浙江经济表现抢眼,数字化创新应该是重要的驱动因素。在4省市中,浙江的经济规模不是最大的,但2021年以来的GDP、进出口和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幅度均居首位。2021年,浙江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营业收入达到29780.8亿元,同比增长25.4%;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增加值8348.27亿元,同比增长13.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7.1%。实践证明,数字化创新可以成为稳经济的主动力。
在数字经济时代,金融业必须通过数字化创新,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面对疫情冲击、地缘政治冲突、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组等重大挑战,金融业应该进一步提升数字化创新的适用性和安全性,助力稳增长,促复苏。
最近,国务院印发关于扎实稳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包括财政、货币金融、稳投资促消费、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本民生等6个方面33项具体政策措施。加快推进数字化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有助于稳经济政策措施精准实施,有助于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
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需要生态圈,需要实现产业的供应链和金融的供应链的有机链接,这就要求加快建设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平台和政策执行信息互联互通平台。
第一,加快建设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平台。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明确将数据纳入生产要素,强调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提升社会数据资源价值,加强数据资源整合和安全保护。
这几年我一直在关注涉及长尾群体的数据鸿沟问题。目前的状况是,数据的部门所有制所导致的制度性数据孤岛依旧存在,涉及小微企业、新市民和农民等长尾群体的数据,分散在工商行政管理、税务、海关、司法、金融监管等不同的局域系统中,开放共享的水平不高,影响其信用价值的发掘。如何在适度保护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实现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尚未形成具体明确的制度规范,一些拥有企业法人和自然法人数据的行政部门,未能全力支持省市一级正在建设的共享征信系统,影响公共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
浙江的经验值得借鉴。浙江省将数字经济定义为“以数据资源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促进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新经济形态。” 不久前,浙江省正式实施《浙江省公共数据条例》,这是全国第一部地方性公共数据法规。到2022年3月,浙江省公共数据平台已归集公共数据800多亿条,共享调用700多亿次。
国家应该建立标准统一的公共统计制度、集中统一的公共数据库、互联共享的公共数据应用系统,形成支持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
应该建立覆盖长尾群体的征信系统。以覆盖长尾群体、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为目标,建立跨部门、跨局域数据共享的征信系统,整合不同部门的数据资源,执行统一标准,采集企业和个人的金融业务、工商登记、税费缴纳、国际贸易、市场诚信等信息数据,为众多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新市民和农民积累信用记录,赋予信用标记,实现信用增值。
应该建立穿透式的金融监管系统。集成应用数字技术,建立数字化金融监管系统,共享多方监管数据,执行一致化的合规标准,覆盖所有的金融机构,穿透不同领域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业务,从而实现金融监管全流程、全方位的智能化,超越流程复杂、耗费资源的现场监管,降低监管成本和被监管成本。
第二,加快建设政策执行信息互联互通平台。
国家制定的各项经济政策包括当前稳经济的政策,都是分领域分部门的,有的还是分地域的。但这些政策措施的主要实施对象,一是数千万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二是数亿居民个人包括从农村到城市的新市民。如何确保国家政策落地见效,增强政策合力,防止合成谬误?最佳路径选择应该是以企业和居民为中心。
例如,财政方面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给予留抵退税、政府性融资担保、政府采购提高份额和价格扣除比例、缓缴三项社会保险单位缴费、拓宽失业保险留工补助受益范围、给予水电气费用补贴等政策,可以扶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度过阶段性难关。金融方面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及货车司机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提高普惠小微贷款的央行资金支持比例、建立三农企业小微企业双创企业金融债券绿色通道等政策,其实施的对象群体与财政是一致的。以企业为中心建立政策执行信息互联互通平台,金融机构可以及时、准确地判别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给予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更快、更优惠的金融支持。
又如,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方面,国家明确,充分发挥平台经济的稳就业作用,以平台企业发展带动中小微企业纾困;建立完善疫情防控运行保障企业、防疫物资生产企业、连续生产运行企业、产业链供应链重点企业、重点外贸外资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重点企业复工达产“白名单”制度,推动部省联动和区域互认,协同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企业复工达产;提升物流枢纽城市的货物集散、仓储、中转运输、应急保障能力,加快推进多式联运融合发展,加快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等。力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升级,需要供应链金融,需要财政、税务、投资、融资、市场监管等综合施策,协同加力。
因此,应有必要由省市政府牵头组建政策执行信息互联互通平台。平台的结构,主要是以企业和居民为中心,目前先建设面向企业的政策执行互联互通平台,平台应与公共数据平台、信用平台实现信息共享,特别注重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信息收集和数据挖掘;同时实现政策执行相关部门的无缝链接和相关信息的互联互通。平台的职能,主要是围绕企业和居民,形成市场机制与政府职能相互促进、金融工具与财政工具相互配合、大中小金融机构协同发力的生态圈,保护企业,保护资本,保护供应链,稳增长,稳就业,稳市场,促进经济的复苏和升级。
本文监制:安然
版面编辑|贺煦
责任编辑|李锦璇、蒋旭
总监制|朱霜霜
近期热文
沙龙预告 | 大数据的使用边界:对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经济学分析(6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