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近2亿独生子女的困境,已经来临

十点读书 2024年11月21日 18:31


前段时间,看到一则视频。一向大大咧咧的应采儿,谈到慢慢老去的父母,罕见流露出几丝伤感。

尤其是当她眼里一向健康的父母开始被送入医院,需要签字的时候。

身为独生女的应采儿,第一次觉得有些无助,“当下可能就只能和老公聊,可是要真的和你同一个时刻,有那个经历的,只有兄弟姐妹。”

这段发言顿时引发了不少独生子女的共鸣。

     
截止到2023年,据中国社科院的最新数据统计,我国的独生子女总量约为1.8亿。其中分布最广的年龄段,集中在80后、90后与00后。

如今,随着这一批独生子女渐渐迈入成年,许多人的父母正在慢慢老去,身体也开始出现各种状况。

生活的重压之外,他们不得不开始面对父母的衰老、病重,甚至是离别。



首当其冲的,便是经济压力。

今年35岁的独生女刘双,去年刚生下二胎儿子,就在全家都还沉浸在新生命诞生的喜悦中时,意外突然降临。

孩子没到百天,远在农村老家的父亲患上血栓,病急入院。
     
她焦灼万分,但还在坐月子的她脱不开身,需要在家照顾两个孩子,只能让丈夫停掉工作去照顾父亲。

这样一来,家里唯一的收入来源也断了。

看着手上的缴费单,刘双这才意识到一个她之前忽略的问题。

由于父母都是农村户口,一直以来都是交最基础的医疗保险金,也没有养老金,更没有多少存款。

扣去医保,父亲住院花了三万多,都需要他们自费。

然而这头父亲刚刚痊愈,没过几月,那头母亲也因血管瘤被送入医院。

这次开颅手术、加上护工等各种费用,高达十多万,让刘双夫妻犯了难。


父母的两场大病,几乎掏空了本就没有多少积蓄的农村家庭。

“4+2+2”的双独家庭结构,让刘双和老公觉得他们“经不起一场病”。

好在这时,刘母的7个姐妹及时伸出了援手,不但出钱掏医药费,而且还帮助照顾病人,为这个小家庭续了一口气。

上有四个老人,下有两个孩子,处于中间的他们有再多压力,也只能咬着牙扛下去。

等到老人出院,刘双丈夫又马不停蹄地赶回去上班。   

与此同时,照顾病人所要耗费的巨大精力,也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同样面对父母患病的独生子孔旭,就恨不得一个人掰成两个用。

57岁的父亲此前已经做过两次心血管大手术,此次又因患有夹层动脉瘤,被紧急送医。

一入院,医生就断言几乎就到了死亡边缘,家属必须24小时陪同。

来不及消化这个消息的孔旭,手上还攥着父亲的检查单,就接到了妻子的电话。

电话那头的妻子,表示自己需要加班,接不了孩子。

孔旭只得匆匆离开医院,恰好踩上下班的高峰期去接孩子回家。


等到安顿好孩子后,他又以最快的速度赶回了医院陪护。

这不是他第一次如此奔忙。

年初母亲就住院了,母亲刚好一点,丈母娘又病了,这边还没缓过劲,那边突然一个电话,姥爷没了……如今父亲又危在旦夕。

面对四个老人接二连三的病重与离世,从不轻易掉泪的孔旭在吃饭时,还是忍不住红了眼眶。


父亲在经历一场凶险的大手术后,被送进了ICU。

孔旭和母亲,一开始两人还轮流守夜。

后来顾及母亲的身体,他就自己一个人,就着一个折叠椅子窝在大厅打盹,守了整整七天。


直到父亲脱离危险转入普通病房,他才露出这些天来的第一个笑容。

就像一个网友所说:“独生子女,不敢穷,不敢病,不敢死。”

不同于多子女家庭,养老压力尚且有人分摊,有一丝喘息空间。独生子女作为父母养老的主力军,哪怕再煎熬,依旧只能硬扛。 

因为他们身后空无一人,自己一旦倒下,父母会无人可依。



习惯张开羽翼庇护孩子的父母,往往也无法接受自己衰老,需要依靠孩子的现实。

甚至在他们的眼里,“拖累孩子”更是一种耻辱。

作为独生子的网友小A,父亲一年内生了三次大病。

在丧失了劳动能力的情况下,父亲为了减轻孩子的负担,生活得更节俭了,经常就是吃剩菜,烧蜂窝煤。


哪怕怎么劝说,父亲也是不听劝。

他的情绪十分复杂,除了心疼,更有深深的内疚。工作在大城市的他,并不能时刻照顾到远在农村老家的父亲。

他也萌生过,想要把父亲送到养老院的想法。可是父亲表现得十分抗拒,在老一辈的眼里,没有孩子的老人才需要去养老院。

于是,他很快下定主意,要把父亲接到城里生活。

按照他所规划的那样,父亲的养老生活会十分惬意,闲时和小区的老人跳跳广场舞,下下棋。

然而他渐渐发现,来自农村的父亲,压根融不入城市的养老社交圈。

他时常对着窗口发呆,想念着农村他熟悉的那一亩三分地。


当角色对调,他这才意识到:为父母养老,他最先考虑的,应该是父母需要什么,而不是他觉得父母需要什么。

而往往,哪怕大多数的父母本意不想“拖累孩子”。

可随着身体机能的不断退化,他们也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并开始在精神上迫切寻求子女的关注。

在豆瓣的“独生子女养老交流组织”这个小组里,一个网友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身为独生女的她,长期一人肩负起同时照顾失能父母的重任。

身体上的累是一方面,精神上的消耗,几乎抽空了她对人生的希冀。

因为病痛,父亲脾气变得阴晴不定,动不动就发脾气骂人,三年内换了无数保姆。

在没有保姆的日子里,就全靠她一人照顾,最长一段时间照顾了2个月。

父亲对女儿的精神需求也达到了顶峰,夜里一有事就喊醒女儿,一会要上厕所,一会要挠痒痒,一会要翻身,折腾得她苦不堪言。


一旦女儿没有及时出现,他就开始骂骂咧咧。

而在这样长期压抑的生活下,她也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痛苦、愤怒这些情绪就像一把无形的镣铐,将她困在这个家里,她无处诉说,更逃脱不得。

最崩溃的时刻,她突然歇斯底里的对父亲大喊大叫,希望对方不要折磨自己。

她甚至觉得“恨不得他死了”,自己就解脱了。可清醒之后,她又为冒出的这个念头感到无比后悔。

当曾经向上托举的父母,随着年老体衰变得敏感脆弱,像一个孩子一样需要儿女的关注。

独生子女们,也在努力学习如何更好平衡自我与父母的生活。

如果说面对父母养老的问题,自己无法安排妥当,就足够让他们心生内疚。   

那么长期照顾失能父母,萌生的那些“邪恶”念头,就像他们扎在自己心口的一把刀,一辈子拔不出来。



事实上,据国家卫生健康委介绍,如今我国老年人大多数都在居家和社区养老,形成“9073”的格局。

就是90%左右的老年人都在居家养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

也就是说居家养老,依旧是最主要的养老途径。

因此可能面临的养老压力,也让很多独生子女选择未雨绸缪。

在“独生子女养老交流组织”小组里,就有很多独生子女现身说法,分享自己为父母养老所作的各自准备。

有网友分享,独生子女的父母退休后,所能享受的福利有父母奖励金、独生子女带薪休假等。
     
有网友分享,父亲重病花了家里将近150万,大病面前,医保、新农合等所能报销的范围实在有限,因此他还购置了哪些商业保险。

也有不少网友现身说法,以自媒体的形式分享了自己是如何长期照护老人的。

网友@82年的郭郭,便是其中一员。

如今全职在家的她,照顾由于脑出血双双失能的父母。

照顾父母这方面,她事无巨细,学着去研究药食同源的菜谱,自己动手做饭。

     
吃完饭后,她又会陪着父母下楼散步,进行日常的康复治疗。


与此同时,她也不忘给予父母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

她会和父母每天聊天,聊他们年轻时的那些趣事,鼓励他们和外界的老人进行多交流接触,拥有一定的社交生活。

不可避免的,与很多长期照顾失能父母的独生子女一样,郭郭也会感到厌倦、烦躁,会有那么一瞬间有想要逃离的冲动。

可再苦再难,她也会让自己从这些苦与累,榨出一丝甜来,用自己的方式去排解负面情绪。

比如在收拾东西、做饭的时候,她会给自己戴上耳机,进行短暂的抽离。

和家里的宠物玩耍,看书转移注意力;


和伴侣抽出半小时,两人进行一次散步,聊聊最近的一些生活趣事。

又或者可以提前安排照顾父母的人手,给自己安排一次短暂的放假充电,让自己的身心都得到休息。

正如郭郭所说,面对骤然老去的父母,无异于如同迎来黑夜。

而子女,就成了那个守夜人,学着像曾经父母给予我们无微不至的照顾那般,去守护和反哺父母。

当然,这里并不是想要试图去绑架任何人,为了家庭无限牺牲自我,也并不值得鼓励。

人生没有什么两全法,每个人的家庭关系,以及面临的难题从来各不相同。

只是可以肯定的一点的是。

需要被看见、被关心的不止是逐渐老去的父母,更有在背后默默坚守的独生子女群体。

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每一个你,能少一些焦虑与迷茫,不必过度苛责自己。

因为能够撑起一个家庭的你们,已足够勇敢且坚强。





作者 | 暮岁,本文首发于十点读书会(ID:sdclass)。

主播 | 闻悦,爱唱歌的主持者,公众号:听闻悦。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十点君说



十点读书「2025听书日历」全新上市啦~
我们从上千本好书中,精选365本经典之书,录成音频,专门读给你听。
每天20-30分钟,听完一部名著精华,在书中走遍万水千山,探索生命的旅程,也让大脑更加睿智通透~

365本经典好书+365本温暖金句+365幅治愈插画,每天一页,遇见更好的自己。
十点读书联合人民日报出版社共同出品,品质有保障!
原价138元,十点全年超低价仅需79元现在下单,再享受拍1发7特权太超值了!
每个日历能绑定3个手机号,可以全家一起听,既是暖心陪伴,也是涨知识的宝典~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购买「 2025十点读书·听书日历」▼

▼点击下方卡片 发现更多美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十点读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选择留言身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