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匠心“交筑”!中交品质工程向世界展示靓丽的中国名片

中国交建 2023-11-11



近期,一条“为方便游客拍照打卡,千厮门嘉陵江大桥夜间将暂停机动车驶入,只允许行人上桥”的热搜再次刷屏重庆人的朋友圈。比邻全国热门网红景点重庆洪崖洞,千厮门大桥成为长江上最具人气的大桥之一。作为重庆两江桥隧连接线项目的核心工程,千厮门嘉陵江大桥不仅是人气火爆的“网红”桥,更是创造了多项世界级纪录的桥梁明星。

近年来,无论是服务冬奥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延庆至崇礼高速公路河北段,还是建功粤港澳大湾区的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广东陆丰甲湖湾电厂新建工程配套码头工程;无论是横跨长江的江苏五峰山长江大桥、宜昌伍家岗长江大桥,还是服务海外的肯尼亚内罗毕至马拉巴铁路、斯里兰卡南部高速延长线项目……这一个又一个由中交建设者匠心雕琢、实力绘就的“中交作品”,向世界展示一张张靓丽的“中国名片”。


创新驱动赋能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在茫茫伶仃洋,中交建设者用“半刚性”沉管结构,把沉管深埋的构想变成现实,保证了这个迄今世界最长、埋入海底最深、单个沉管体量最大、设计使用寿命最长、综合技术难度最高的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滴水不漏”;比邻而居的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中交建设者用超长索股无人跟随架设技术,让两根最大缆力近20万余吨的主缆,跨越1666米宽阔水面,精准锚固在东、西两个巨型锚碇中。狮子洋通道、南沙大桥、妈湾智慧港……这些兼具创新与突破为一体的品质工程,分布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地带,助力大湾区蓬勃发展。

沿广东海岸线往北而去,国内规划容量最大的高效清洁燃煤电厂——广东陆丰甲湖湾电厂,正源源不断地将电力输送至千家万户。2023年,四航局参与建设的广东陆丰甲湖湾电厂新建工程配套码头工程登上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获奖名单。

防波堤作为电厂抵抗风浪的第一道屏障,是四航局承建的甲湖湾电厂配套工程必须攻克的课题。面对重量从6吨到30吨、大小不一的扭王字块预制任务,四航局建设者通过技术攻关,创造性提出“门中门”的门吊布置方案,提高了扭王字块的整体预制质效,减少了构件出运通道的占地面积,进一步保证了施工质量。

项目团队在每一条扭王字块生产线上布置一座大的龙门吊,并在大门吊的单侧轨道内留出足够的距离,布置一台小门吊。大龙门吊实行纵向移动,负责扭王字块的转堆及出运作业;小龙门吊实行横向移动,负责模板拆装作业,两台门吊实施同步作业,互不影响,形成“门中门”施工工艺。

“通过‘门中门’,我们将扭王字块的预制和堆放两个环节,成功实现流水化作业,克服了施工现场预制场地不足等难题。”时任项目经理袁昶说。

伴随着扭王字块预制数量的增加,预制所需的原材料混凝土逐渐出现供应不足的情况,加之采用吊灌或者泵车进行混凝土浇筑,不仅施工效率低、混凝土损耗大,占地面积也大。

在尝到技术创新甜头后,团队再次围绕混凝土浇筑设备动起了脑筋。项目团队成员大胆设想,自主研发出适配水工领域的新型可调式移动皮带机。袁昶介绍说,新型可调式移动皮带机主要由输送系统、行走及转向系统及高度调节系统组成。工作人员只需操控移动系统,将皮带机移动至扭王字块模板处,根据扭王字块实际尺寸,调整好滑料槽高度,便可以使混凝土源源不断地通过滑料槽进入模板当中,有效避免狭窄场地交叉作业问题,提高混凝土浇筑质效。

创新是项目发展的不竭动力,项目还自主研发了单元组合式无轨台车、模板作业平台、塔吊安全监控等技术,在推进节能减排、绿色环保、降本增效等方面发挥着显著作用。


质量为先铸就长江之上新地标


二航局承建的宜昌市伍家岗长江大桥位于“水中熊猫”长江中华鲟的自然保护区。为了保护中华鲟栖息地,大桥由初定的三塔两跨钢箱梁悬索桥结构变为一跨过江的悬索桥,主跨达到了1160米。在建桥行业,有主跨“一寸长一寸强”的说法。桥梁主跨越长,荷载越大,抵抗变形的力就越大,相应对桥梁塔柱、锚碇、主缆等受力结构体量要求、质量要求就越高。随着主跨长度增大,悬索桥专属结构——锚碇成为施工关键控制点。

根据设计要求,为了给大桥主缆提供7.6万吨拉力,大桥南锚碇自重需达到35万吨。然而,大桥南岸地质为松软砂卵石层特殊地质,在这里进行锚碇施工,就像“把秤砣落在豆腐上”,时任项目生产经理丁刚梁说。

为了给锚碇一个稳固的地基,丁刚梁组织项目技术骨干与科研单位联合成立重力锚地基攻关小组。在仔细勘测地质条件和进行大量论证后,小组决定给整个锚碇的砂卵石层基坑进行加固处理。

经过计算,团队将直径85米的锚碇分成前趾、后趾及后浇带三大区域,并依据前期详勘地质报告,量体裁衣对不同地质条件采用不同间距和不同孔深进行注浆。同时,为保证浆体加固的连续性,丁刚梁将项目部分成2个作业班组,进行24小时不间断浇筑。经过3个月的努力,丁刚梁带着团队在地下15米打孔近2600个,长度合计超过了2万米,灌浆1800多立方米。加固效果顺利通过基底直剪试验、平板载荷试验、配合人工挖探坑及重力触探辅助四种方式的验证,终于将“豆腐”变成了“石头”。

确保了锚碇“踩得实”之后,还得让锚碇“站得稳”。大桥筹备期,设计团队创新性提出将咬合桩作为桥梁锚碇基坑开挖支护方式,这在国内桥梁施工上尚属首次。

经过考察学习和调研,丁刚梁团队对全套管液压咬合桩施工工艺有了深入了解,同时,丁刚梁提出,全套管液压咬合桩理论上能够适应多种应用场景,是否可以将旋挖钻用于锚碇支护施工,以提高施工质效?

丁刚梁的提议得到项目团队的支持。为了证实提议的可行性,项目团队将10根桩基组成试验段,在丁刚梁的带领下,组织技术团队开始了新一轮论证试验。经过不断复盘优化,最后结果显示,试验段在旋挖钻机咬合桩施工开挖后,线型流程无丝毫渗漏,止水护壁效果良好。

新工艺迅速在项目锚碇工区全面推行,作业面很快打开,仅用6个月的时间便圆满完成了咬合桩支护施工,在保证了质量的同时,缩短了30%的工期,节约成本400余万元,实现跨千米级特大桥基坑支护结构形式的突破。如今,伍家岗长江大桥稳稳矗立于长江之上,成为了当地一座崭新的地标,大桥也获得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


绿色建设塑造埃塞河岸新生态


作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先行者,绿色建设融入到中交集团实施的国内外项目。“现在这里风景优美、空气清新,周边居民都爱来散步、游玩。大家都很爱这个公园。”一公局集团埃塞俄比亚河岸绿色发展项目属地园林绿化工程师达吉说。

一公局集团承建的埃塞俄比亚河岸绿色发展项目是中国第一个对外援建公园类项目,项目位于埃塞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市总理府脚下。曾经,这里河岸杂草疯长、垃圾遍地,被当地人视为天然垃圾场。为了改变河岸风貌,项目在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埃塞当地自然情况,规划出15.08万平方米园林,打造天然户外氧吧。

由于埃塞工业不发达,有4000多种项目所需的施工材料在埃塞境内很难找到。为便于统一调度,保证施工材料质量,项目决定从国内采购。顺利的时候,通常1个月左右,材料就能抵达施工现场。然而,受疫情冲击,航空、航海运输暂停,材料供应难以保证。材料进厂以及精准调配,成为确保工程顺利推进的关键。

为了最大限度保障材料供应,河岸项目团队前后方联动,一面积极和国内对接,协调材料,督促发运;另一面加强与埃塞总理府、市政府的沟通,寻求海关支持。同时,通过“材料零号清单”“材料采购计划表”“材料发运动态跟踪表”详细分析各种资源在时间与空间的配置,保证材料供应从源头到进场,全流程处于动态有效管控中。“哪里有问题就去抓哪里,卡在哪里了就马上想办法解决。”项目经理王洋说。

在项目团队的努力下,第一批材料历时3个月,从天津、上海出发,跨越重洋,成功抵达埃塞,解了项目燃眉之急。此后,源源不断的材料从国内发运,为项目各作业面的全面铺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打赢了第一仗,项目团队心里却并没有感到轻松。河岸项目园林内有80余种植物,包括花卉绿植上百万棵、南洋杉等40余种当地珍稀树种5600棵。“这些数量庞大的苗木群,是保证河岸焕发生机的关键。”王洋说。埃塞缺少专业绿化苗木公司,寻找符合设计要求的树源,又是一大难题。

项目部组建了一支由150人组成的绿化团队,并邀请埃塞当地大学园林绿化专业教授,对团队成员进行专业培训。随后,绿化团队成员分组奔赴埃塞各大州区,终于找到了河岸急需的绝大部分树木。“但是,国花演讲台两侧需要的76棵高6米以上的南洋杉,却始终没能找齐。”王洋回忆说。

正当寻树工作深陷困境,有位当地老者找到主管绿化的项目副经理辛宾。“我看到你们建的广场在移树,我家院子有1棵南洋杉,我想送给你们。”老人说。辛宾立即带领工作人员来到老者家里,发现这竟是一棵高达12米的珍贵南洋杉。在中国驻埃塞大使馆的大力支持下,项目最终完成了所有南洋杉的顺利采购和移栽,也对埃塞老人的慷慨捐赠深表感谢。

为了持续地巩固当地绿化成果,项目建立了温室大棚,聘请中国园林绿化专家,将中国温室培育技术引入埃塞。中国技术、中国理念,为埃塞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希望。援埃塞俄比亚河岸绿色发展项目(一期)获得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境外工程)。

来源


交通建设报

一公局集团 | 二航局 | 四航局


欢迎转载 注明出处


推荐阅读

一渠江水入淮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