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2023年4月11日,由中国交建承建,中国路桥总承包,二航局、二公局参与施工的塞尔维亚E763高速公路项目普瑞利纳至波热加段举行拉兹隧道双洞贯通仪式,至此,塞尔维亚目前最长高速公路隧道实现双幅贯通。这是继4月初E763高速公路新贝尔格莱德至苏尔钦段(简称贝苏段)通车之后,项目迎来的又一喜讯。塞尔维亚E763高速公路项目全长约265公里,是塞尔维亚连接黑山出海口最快捷的重要通道,是中东欧国家合作框架下首个落地的基础设施项目,也是中国企业在欧洲承建的第一条高速公路。中国交建承建约131公里,共分4个部分,分别是已通车的苏尔钦至奥布雷诺瓦茨段(简称苏奥段)、贝苏段,在建的普雷利纳至波热加段(简称普波段),正在设计规划阶段的波热加至杜加波利亚纳段。其中,贝苏段是包含自行车道和人行道的现代化公路,是E763高速公路的起始段,全长7.9公里,通车后把塞尔维亚西南部的大中城市纳入首都贝尔格莱德1小时经济圈,惠及人口超过400万。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在贝苏段通车仪式致辞时表示,中国有句话说得好:“要想富,先修路。”他对中国领导人和中国人民表示感谢。他说,感谢中国朋友们一直同塞尔维亚站在一起,塞尔维亚将继续维护并促进塞中两国友谊。特殊地质难不倒匠心贝苏段紧接市区,项目所处位置地下水位较高,基底为砂土混合的土质,且部分地段砂层较高,遇地下水后易塌陷,泡水后很快形成弹簧状淤泥。7.9公里长的公路就有6条管涵、4组台背路基、400米软基路基。起初,首条管涵软基处理动态变形模量检测值仅为10兆帕,远低于17兆帕的标准值,这让二航局贝苏段二工区工段长周健文倍感压力。“夯实所用的压路机压过,犹如踩跳在蹦床上,很明显能看到地面在抖动,压过的地面也在缓慢回弹。如何在‘蹦床’上完成结构施工,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周健文说,“处理方法的成功与否,对后续所有路基结构物的施工进度、质量至关重要。”项目展开多次“头脑风暴”。通过查阅资料,周健文和团队认识到,对于高地下水位结构物基底处理不能沿用以往的方法,必须更改施工工艺,从根本上解决弹簧状基底问题。经历了数次的推敲预演后,项目团队制定了一整套方案:首先是变化工艺,采用“边挖边填、快挖快填”,将开挖、换填、压实、检测及基础混凝土浇筑一气呵成,有效避免地下水将新开挖出来较结实的基底泡软;其次是调换设备,采用200至500公斤规格的小夯机替代原有大型压路机,边挖、边换、边夯,避免大型压路机将地下水震出,在换填基底被水浸泡前完成夯实,尽快检测并完成基础混凝土浇筑的同时,加强排水力度,确保混凝土浇筑完成前,基底两端水位始终处于较低水平;最后是更换换填材料,采用透水性好、易夯实、夯实后强度高、粒径为150到400毫米的砂卵石作为换填材料,有效减小“蹦床”效应。由于新方案需要极高的配合度,周健文组织成立了一支专业的软基处理施工小队,固定人员和设备,在有需要进行软基施工时,人到机到,实现专业配合。功夫不负有心人。多管齐下,试验室终于传来好消息:检测结果出来了,28兆帕,远远超过了标准值,充分满足质量要求!听到消息后,试验室主任梁军辉高兴得像个孩子,全场响起一片欢呼声。海外用材困不住匠心修建E763高速公路是塞尔维亚人民长达70年的梦想。然而,在修建E763高速公路苏奥段时,当地施工材料并不能完全满足高质量建设需求。“由于当地制造业不发达,时有特殊建材不能满足施工的情况,从中国运输又路途遥远。”二航局苏奥段项目副总工郭庆回忆说,“所幸,我们依靠‘中交智慧’和‘中交方案’,为建成这条‘梦想之路’保驾护航。”苏奥段萨瓦河大桥全长1581米,为主跨175米的预应力砼连续梁桥,是跨越多瑙河右岸最大支流萨瓦河的控制性工程。大桥采用混凝土量约8.6万立方米,共有8跨少支点支架现浇箱梁。2018年春末夏初,项目部综合考虑后,决定全部使用竹胶板做模板面板施工大桥现浇梁。然而,当地竹胶板质量不高,出现变形、掉皮等现象,无法满足高质量施工要求。从中国国内采购外模竹胶板,路途遥远,并且重新拆装耗时耗力,势必影响工期。会议室里,中塞两方工程师积极讨论解决方案。“我们是否可以给竹胶板贴一层薄铁皮,变成‘钢模板’?”人群中传来这样的声音。会议室里顿时安静下来,大家认真地思考着这个提议的可行性。“我觉得这能够解决问题,可以试一试。”郭庆点头说。随即,工程师们对方案进行细化,并在当地购置铁皮等建筑材料,着手准备试验。几天后,竹胶板摇身一变,成了“高仿钢模板”。工人们把改良后的竹胶板拼上试验箱梁,现浇梁施工顺利完成。拆模这天,大家翘首企盼。随着混凝土梁露出真面目,果然不出所料,光洁平整,色泽漂亮。这般改造下来,不但节省了人工和材料成本,还延长了竹胶板使用寿命。新模板使用后,单跨外模拆除加下一跨安装用时比之前缩短了60%。2019年12月,苏奥段提前竣工通车,萨瓦河大桥投入使用,成为继泽蒙大桥后,中交集团在塞尔维亚建成的第二座大桥。隧道贯通离不开匠心随着破碎锤的最后一锤,一束光从拉兹隧道尽头透了过来。4月11日,塞尔维亚最长高速隧道双洞贯通,二公局E763高速普波段项目副总工任裕廷激动不已。拉兹隧道左右两洞分别长约2843米、2662米,以4、5级围岩为主,地质条件不稳定,围岩易破碎,粘结力差。据统计,隧道累计塌方、涌水、冒顶共计130余次,严重影响施工安全、速度。任裕廷介绍说:“建拉兹隧道就像在瓷器上打洞,但又不能让瓷器破损。好在我们准备充分、技术过硬,四年来从未发生安全事故。”2020年,隧道掘进到150米时,掌子面附近初期支护出现了大面积的环向裂缝,部分系统锚杆锚垫板也开始变形脱落。隧道面临拱顶沉降和周边位移收敛不稳定的危险,严重时甚至会造成坍塌。事态紧急,项目团队了解情况后,果断下达停工指令,并指挥对掌子面附近采取土方回填反压措施,避免问题扩大。项目技术团队实地踏勘后发现,150米处的围岩等级发生了较大变化,导致原设计采用的围岩拱架不能满足受力要求。项目随后对初期支护进行增加仰拱处理,缩小拱架的间距至0.8米,增强支护结构稳定性。此后施工,控制仰拱初支与掌子面距离不得大于15米。最终,初期支护重新趋于稳定状态,掌子面施工恢复正常。在拉兹隧道,项目施工过程中前后遭遇了14条断层破碎带。塌方是穿越断层破碎带最常见问题。在强度普遍较低、抗水性较差的断层破碎带施工,掌子面很容易发生变形。为了将影响降到最低,项目团队一方面在洞内增设超前小导管,并进行预注浆加固处理,将破碎带的岩石和泥土“粘”起来,提高隧道的强度。另一方面,在扩大拱脚、设置槽钢纵联的基础上,缩短拱架间距并增设系统锚杆的数量和长度,加大了拱架的“抗压能力”,保证支护稳定。突发涌水是项目团队面临的另一个难题。任裕廷回忆说:“2022年11月,右洞遭遇涌水,进出口掌子面突水量很大,最大涌水达到每小时15立方米。隧道里的水就像是河水一般,奔涌而出。”项目早有准备,紧急调来两台自吸式污水泵和中转水罐,全天候进行接力式抽水,经过90天不间断抽水,最终涌水得到了控制。在没有发现异常后,通过“机械开挖、短进尺、强支护、管超前”的方式进行初期支护,使得掌子面安全、稳步推进。“在这样的地质条件下打通隧道,太不可思议了!”“中国工匠了不起!”“每掘进一寸都凝聚着中国智慧”……右洞贯通后,塞尔维亚方专家们连连称赞道。来源交通建设报中国路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