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青山多妩媚” 江西千年古镇历史文化保护与复兴新征程
在城乡建设中系统保护、利用、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对延续历史文脉、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坚持以用促保,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有效利用中成为城市和乡村的特色标识和公众的时代记忆,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实现永续传承。
1
保护地名文化
就是保护城市的文化根脉
江西省铅山县的读音常被误读成“qiān shan”,实际地名读作“yán shān”。据考证,在唐代“铅”字就读yán音,而非“qiān”。在地名读音当中,有这么一个基本原则:从当地。因此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将“yán shān”读音收录,并专门标注为做地名一词使用。
随着普通话推行日广,以及“铅”字在日常生活中频繁广泛的使用,铅之 “qiān”音越来越深入地影响着国民,也影响着各地方言铅字的发音。甚至造成了大家只认识“铅(qiān)”而不认得“铅(yán)”了。而yán音幸赖江西铅山这一地名得以保存,与古音一脉相承、不绝如缕,终究没有在铅字的读音变迁史上销声匿迹,它还有声有色地活在我们唇吻间,暗示着延续千年的光辉历史。2018年2月,经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鉴定,铅山县被正式确认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
2
河口明清古街
名副其实的江西第一古街
江西省铅山县河口镇地处武夷山北麓,信江中上游,因信江河与铅山河在此汇合而得名。信江在这一段水深、河宽、水流平缓,适合航运。明清时期,河口镇为赣东第一商埠,江西“四大名镇”之一,有“景德瓷器樟树药,河口茶纸吴城木”之赞誉。镇上那条曾经商铺林立、车马喧嚣的明清古街如今幽深安静,却是地地道道的江西第一古街。
河口古镇的明清古街全长5华里,分为一堡街、二堡街、三堡街和半边街,保存有纸号、茶行、药店等300多栋老字号古建及老宅民居。这些老字号古建布局巧妙,构建精美,具有前临街、后临河、高廊檐、多进深的特色。老字号的商铺多为中西合璧,具有代表性的有百年药店金利合、吉生祥、江西最早的银行——江西省银行、江西省唯一保存至今的清代邮政局、各地众多会馆等等。
3
万里茶道水路起点
被誉为万里茶道第一镇
河口古镇有九弄十三街,分为一堡、二堡、三堡,街面店铺林立,不少临河而建,便于装船发运。明万历年间,美国商人威廉、马克斯在《茶叶全书》中写道,“河口镇为中国内地最重要的市镇之一”。《中国茶乡行》的作者R、FORTUNE写道“河口是一个繁荣的大市镇,茶行林立,全国各地茶商云集于此。英国商人也来此采购河红茶。”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河口镇贸易中心和河红茶中心的地位更加突出,福建、江苏、浙江一带的茶商也将毛茶运输到河口镇加工成河红茶。河红茶是最早出口西方的中国茶,为中国红茶鼻祖——上品河红茶“正山小种”(英国王室传统茶饮),被西方人誉为“茶中皇后”。徐霞客在《江右游日记》中记述:河口有水自东南分水关发源,经铅山县,至此入大溪,市肆甚众,在大溪之左,盖两溪合而始胜重舟也。2015年,中华文化促进会由此认定:江西省铅山县河口镇为万里茶道第一镇。
4
历史街区改造
助力千年古镇新征程
2023年河口镇明清古街启动了恢弘的历史街区改造,项目总占地面积约26.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22.16万平方米。建设内容包括文物和历史建筑修缮,其他建筑、景观改造提升和滨江景观提升工程等,主要对一、二堡街、复兴北路、惠济渠两侧建筑进行修缮维修,对三堡街进行修复重建。
依照“保护为先、有机更新、活化利用、业态引流、民生改善”的改造理念,遵循修旧如旧,保持总体格局,风格、风貌不变,在保留街巷风貌的基础上,努力打造原汁原味的明清风格建筑群体,充分展示千年古镇的风韵,进一步探索集市井生活、老街商贸、民俗工艺为一体的文化体验业态,重塑历史光景。
历史文化是一个地方的“金名片”、软实力和精神根脉。“我见青山多妩媚”,作为辛弃疾的第二故乡,铅山正积极融入上饶“建设江西对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先行区”的战略定位,结合地方特色历史文化,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重塑古县千年荣光。
文字参考来源:
上饶文旅、江西地名文化研究、江西铅山微讯
图片参考来源:
作者自摄、网络
供稿:温寒
编辑:林玥玥
审核:李明超
投稿邮箱:urbanchina@vip.126.com
免责声明:文章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知识推广、网络分享,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有论文、图片版权异议及其他任何问题,请权利人通过后台留言及时告知,我们会妥善处理。
推荐阅读:
喜欢本篇内容请给我们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