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解塑强新质生产力,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微观基础
“新质生产力”概念的创立、阐发和相应的重要论断,继承、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赋予生产力理论新的科学内涵,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从理论本源上深刻理解领会、在实践中加快形成和不断增强新质生产力,必须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超强的时代紧迫感,努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夯实筑牢微观基础。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价值
生产力是经济学的基础概念,生产力有效发挥作用的逻辑是经济运行的底层逻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生产力用劳动、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三要素合体刻画,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运用劳动工具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利用和改造自然、发展社会的能力,既包括物质生产力,也包括社会(精神)生产力,明确了生产力要素的表现形态、构成组分和相互关系,是对经典的资本、劳动和土地经济学三原色的超越。马克思主义观的生产力的发展是连续不断的,是或慢或快、或渐变或跃升不断演进提高的,任何要素的发展应用,包括科学技术,都会引起生产力的变化甚至变革;在生产力三要素都发生质变的背景下,生产力本身自然会跃升到新质阶段,其中生产力要素新的组合方式和新生产要素的发现和结合应用,对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
随着对劳动力、生产资料、生产过程、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深化和自身认知能力的提升,人们逐步扩展了对生产力内涵、外延和特征的认识,明确和丰富了劳动既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物质劳动成果有客观的度量,精神创造的成果大小和效率高低主要由劳动者学习和掌握科学技术与知识的状况(数量、广度、深度)所决定,所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不断更新的生产工具是先进生产力最重要的标志,生产力对生产关系起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又有反作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构成特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任何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无论是资本推动、科技进步和多要素协同效应,还是当今的数据要素的倍增效应,都是在劳动者的主导下产生的。由于劳动要素对所有其他要素的主导、支配和协同作用,而反之若除去制度作用,资本等条件性要素是不可能对具有主观性的劳动(者)起完全支配和雇佣作用的。正是劳动的这种主体与核心作用,激发着劳动者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生产力的实质性转变提升和质态的跃迁;强调科技创新引领、多要素协同效应,是新质生产力的突出特色,更深层细化地分析,明确和提升劳动者主体地位正是其核心价值所在。这类内在新质决定了数智时代新质生产力是具有更高水平的创新性、流动性、渗透性、虚拟性和协同性。
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核心标志是全要素的协同效应和生产率提升,在科技进步、生产活动和产业成长及相互关系的演变中的表现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当代新型先进的生产力。科技的进步创新、传播引领、应用受益的主体是劳动者,多要素的协同效应是在劳动的作用下达成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动能等都是在劳动创造的推断下酿聚形成的;只有进一步认识到和实践中把握好劳动的主导作用和支配协同地位,才能真正实现新质生产力在质态和创造新价值上的转变与跃升。
在中国的当前形势下提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时代体现,是明确发展方向和路径选择的需要,是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的强大持久的动力和重要基础,更加明确人民和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强调科技创新引领,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积极探索。这也是政治经济学在微观根基层面对决定性因素的新的认知和深刻揭示,是在经典的劳动价值论基础上对劳动创造剩余价值的新的更加科学的表述。
从生产力三要素统一体,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到新质生产力,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共产党秉承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习近平总书记的经济思想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结合起来,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领会,新质生产力是全新视角下基于劳动者主体地位的高水平的现代化生产力,相比传统生产力具有根本属性提升、新类型结构、高技术水平、高劳动质量、高生产效率、自我内生和可持续增强的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强基赋能
新质生产力,从经济的源头和最底层,为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赋予了新的含义,对其相互关系予以优化组合,更有利于确立劳动者的主体地位、激发广大劳动者的智慧和创造性;更有利于对劳动工具的使用改进和科技创新的驱动引领;更有利于对劳动对象的施授和作用、对劳动成果的支配和享用;更有利于宏观与微观的联动、消除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之间的“温差”。如此从学理上为加快形成和塑强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微观基础,铺展和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底色,也有助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理清底层逻辑和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
科技创新,如同撬动新事物的杠杆,总能迸发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强大力量。以科技创新为主导,为生产力增添科技内涵。科技进步和创新引领,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是加快形成和塑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变量”,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大增量和最强动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代表科技发展方向的未来产业,同时又在为科技创新提供物质和社会基础,形成良性的互动增强生态。
在加快形成和塑强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中,从“原始创新”“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到新型工业化、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意涵丰富、相互关联的一个完整链条:创新是核心手段,目标是形成批量的颠覆性技术和重大原创成果,培育数量众多的行业领军企业,形成若干个全球领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集群和现代化产业体系。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为核心的生产力体系重塑,筑基于新的要素条件、形成于新的产业质态、导向在高质量发展,与形成新质生产力相互推动,是能够更好支撑现代化建设、拥有更大成长潜力空间、更利于多目标协同;并具有创意创新密集、跨域跨界融合、增值量质双高等特征,在关键技术创新、路径模式探索、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连通、市场推广应用治理、产业生态构建上呈现新的发展特征和态势,为我国锚定产业新质态、构建产业新体系,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开辟新的赛道、创造难得的大好机遇。
在当今数智时代,数据是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产出的混合体,数据要素价值创造是科技进步与人文精神深度融合的人类(劳动)智慧的创造性产出,数据要素倍增效应的实质是极大地释放和激发劳动者主导和统领其他所有要素产生的协同效应,倍增机理其实就是劳动要素主导下的多要素协同机理。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等表现形态上的新,更重要和最为根本的是劳动者地位、要素关系等内涵意义上创新提升的质。从物质生产力到精神生产力,从释放、延伸和增强人体器官功能的体质生产力,转向激发人的主体性、智慧和创造力的心智生产力,人本主导、创新引领、多要素协同的智(慧)创(造)型新经济模态,科学与人文双轮驱动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是新时代新社会经济发展的鲜明特征和强大有效的推动方式。
扩大内需和保民生,切实让劳动者得到相应的回报和受益,增加人民福祉,有利于加快形成和塑强新质生产力;新质劳动者和人才培育,相应的教育改革和社会结构调整;数智融合应用、数字政府建设、数智治理深化等有利于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增强宏观政策的一致性和协调性,通宏洞微地处理好宏观调控与微观关切的关系;营造良好国际环境,绿色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都是通过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面。
劳动是生产力的核心和决定性因素,生产力迭代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内生引擎,确立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和抓住生产力转型升级的契机,就能在全球竞争中占领先机、赢得优势、持久稳定地掌握发展主动权,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强基赋能,增强综合实力。
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与
中国式现代化的同心内核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劳动者是人民群众的主体,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围绕着劳动延展。社会经济的发展,说到底是人的全面发展,激发劳动者的主体性、智慧和创造性,同时让广大劳动者更多地分享发展红利,形成内生自强的良性循环生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深刻理解其科学内涵和时代意义,夯实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根基,理顺劳动与资本的关系,是基础立场的复位归正,理论分析方法的改进提升,更符合机理生成式分析的科技进步取向,也与时代发展大潮和趋势相顺应。
劳动是财富创造和社会进步的源动力,劳动工具演进是生产方式变革提升的主动力、承载和实施主体。新质生产力,既有表现形态与时俱进的新,更是质的内涵的实质性跃升。高质量发展体现鲜明的人民性,确证了人的主体地位,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要依靠人民,评判标准是人民的获得感。从理论根源层面深刻理解和领会把握以人为本的新质生产力,进一步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按照共享成为根本目的发展要求,使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助力将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一步一步变为现实。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是在微观根基层面的凝聚跃升,高质量发展在中观过程层面赋能添力,中国式现代化是宏伟目标和壮阔图景,三个层面有其必然的内在关联,以人民为中心贯通,构成一切为了人民的同心圆,通宏洞微地形成以人民为核心的互反馈良性循环生态,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保障。
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是人民,基点和轴线是劳动,这也是当今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路的独有特征,也是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核心要义和实践主线;也只有以人民为核心,才能切实推动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的创立和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理论的深化研究,才能在实践中加快形成和塑强新质生产力,才能通过高质量发展,真正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来源: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作者:王国成(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数字化决策与国家治理》综合实验室、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供稿:刘悦
编辑:林玥玥
审核:李飞孟
投稿邮箱:urbanchina@vip.126.com
免责声明:文章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知识推广、网络分享,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有论文、图片版权异议及其他任何问题,请权利人通过后台留言及时告知,我们会妥善处理。
推荐阅读:
喜欢本篇内容请给我们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