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点|半岛局势历史拐点! 各方能否把握珍贵时机?

王海利 国观智库 2019-07-17



本文字数:4210字

阅读时间:10分钟


王海利,国观智库高级研究员,长期从事朝鲜半岛问题、国际危机管理、“一带一路”相关问题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十秒看全文


世界变局为半岛走出冷战提供了新的契机,半岛不应再次错过难得的历史际遇。冷战结束初期的“一超多强”格局正在进行革命性的改变,“一超”实力相对下降,“多强”力量显著增强。这种变动带给半岛带来的影响就是美韩同盟的约束力减弱,韩国、朝鲜的自主性都显著增强。


目前,朝鲜的核导能力日益接近美国的“红线”,迫使美国不能再继续对朝 “战略忍耐”,朝核问题已走到历时拐点。同时,相关各方都期望解决问题,这在朝核问题出现近30年的历史中是不多见的。


虽然半岛问题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但未来解决问题仍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当前半岛各方的情势来讲,解决半岛问题最现实的可行路径,就是中方提出的“双暂停”和“双轨并行”思路。




半岛走出冷战前景可期,但不可操之过急


继2月底河内“特金会”会无果而终之后,进入4月以来朝鲜半岛再度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4月11日文在寅访美为推动朝美继续对话势头进行斡旋,朝鲜举行第十四届最高人民会议第一次会议,南北两兄弟在东西半球的活动都直接关系未来政策走向。实践证明,这一天发生的攸关半岛走向的大事的结果符合人们的积极预期。美方释放出了维持朝美谈判势头的积极信号。金正恩亦表态坚持 “集中一切力量贯彻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新战略路线。当人们还沉浸于乐观情绪,讨论第三次“特金会”何时何地召开的时候,人们印象中熟悉的“朝鲜”再度回到人们的视线。据朝中社报道,4月17日金正恩观摩并指导国防科学院进行“新型战术制导武器”试射。一石击起千层浪,朝鲜的一枚导弹尤如一盆冷水,让兴奋的人们立刻冷静了下来。各大媒体又纷纷讨论朝美对话势头能否延续,朝鲜半岛是不是又要再度恢复以往动荡的状态。笔者认为,虽然 2月底河内“特金会”无果而终、此次朝鲜在1年多后再次进行导弹试射,为半岛和平对话的势头吹来浓浓的寒意,但纵观当前全球变局和半岛内部及周边的态势,这股“冷风”不过是一场“倒春寒”,半岛的冬天已经走了,春天终会来临,但脚步不会太快!





一、全局大变局为半岛走出“冷战”提供新的历史契机


半岛问题起于冷战时期,世界走出冷战已经近30年,但朝鲜半岛仍然泡在“冷战”的冰水里,成为世界仅存的一块冷战“活化石”。众所周知,欧洲是美苏冷战的主战场,但出乎人们预料,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期间,在亚洲、拉丁美洲上演了激烈而危险“热战”甚至是危及全人类的“核危机”。其中最具代表性就是1950年爆发的冷战开始后第一场大规模战争——朝鲜战争。这场战争将北纬38度线变为“割裂线”深深地凿进了朝鲜半岛的土地和人们的心里。


1991年12月25日,苏联克里姆林宫的红旗落下,世界走出危险的“冷战”加速进入全球化进程,这为半岛结束冷战提供了难得契机。当时半岛也如其它冷战前沿地区一样,存在着摆脱冷战的机会。20世纪80、90年代受当时东西方关系缓和与中美苏关系变化影响,半岛南北双方关系亦有较大改善。即使1994年爆发了第一次朝核危机,但当时如果《朝美核框架协议》得到有效执行,朝核问题不会拖到今天,半岛或许也已经随着世界发展的大势走出冷战。但最终因多种因素影响,半岛并没有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动结束冷战噩梦,更严重的是还孕育出一个毒瘤——核问题。笔者认为,导致半岛没有走出冷战有诸多原因,但最关键因素是冷战结束后出现“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和半岛特殊的安全环境不能为其和平走出冷战提供足够空间。




力量对比是格局的基础,力量平衡是维持格局稳定的关键。从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到20世纪80年代,半岛南北两侧以38线为界冷战对峙,但大体维持了稳定的局势,在这背后是以相对平衡的力量为支撑的。苏联解体后,原来支撑半岛稳定对峙的力量基础失衡了,美、韩同盟继续存在而且力量还不断加强。从世界格局看,当时美国搞垮苏联后成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一超”之力远大于“多强”之和。在当时情况下,半岛走出冷战的唯一可行路径就是38线变成第二个“倒塌的柏林墙”。但是由于朝鲜的核武计划及瞬间就可摧毁首尔的现实武力威慑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因苏联解体带来的力量缺失,因此,38线最终没有变成第二个“倒塌的柏林墙”。但是半岛南北两侧力量客观上失衡了——南强北弱,所以半岛失去了稳定,危机不断,动荡不宁。


随着国际局势变化,在冷战结束近30年后,世界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变局,战略力量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冷战结束初期的“一超多强”的格局正在进行革命性的改变,“一超”实力相对下降,“多强”力量显著增强。这种变动带给半岛带来的影响就是38线南侧美韩同盟的约束力减弱,韩国、朝鲜的自主性都显著增强。4月11日华盛顿用一面褪色的“太极旗”欢迎文在寅,这是美方人员偶然的无心之失,但却真实地反映了当前美韩同盟“褪色”的现状。世界变局为半岛走出冷战提供了新的契机,半岛不应再次错过难得的历史际遇。





二、半岛形势发展逐步显露“隧道尽头的曙光”


世界格局的演变为半岛走出冷战提供了新的契机,但半岛能否真结束冷战迎来春天,最终还要取决于半岛相关各方,特别是关键两方——美朝的选择。今天,随着半岛和地区形势的变化,我们再次欣喜地依稀看到“隧道尽头的曙光”。为什么如此?一是半岛问题走到了拐点时刻。第六次核试验后,朝鲜在核能力方面有突破性重大进展,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实现了“以核自保、以核强国”的既定目标。虽然在研发核武道路上一直面临着高度的战争风险,但是最终还是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达成了实际“拥核”的目标。朝鲜的核导能力日益接近美国的“红线”,迫使美国不能再继续对朝 “战略忍耐”,无论谈还是打,都到了美国必须给个说法的历史性时刻。因此,今天的朝核问题已经走到了“疖子”出头的时候,问题就在于怎么解决,是“硬挑”还是“软挤”。




二是相关各方都期望解决问题。回顾冷战结束以来朝核问题波折不断、久拖不决的发展历程,根本因素在于朝美之间的“信任赤字”太高,但同时也与有些国家企图制造紧张从而“借机谋利”有重要关系。2017年第六次核试验后,朝鲜“完成国家核武力建设的历史大业,有能力应对和封锁任何核威胁”后提出“集中一切力量建设经济”的新路线。在此背景下“以核促谈”的目标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核能够保证朝鲜安全,但不能维持其长久发展。朝鲜需要以核为“筹码”撬动僵硬、危险的安全环境,缓解制裁压力,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条件。而美国方面自2017年特朗普执政后,基于朝鲜核导能力不断提升的现实,也感受到越来越现实的安全风险。特朗普执政不久,时任国务卿蒂勒森就宣布结束奥巴马政府的对朝“战略忍耐”,之后于2017年4月推出“极限施压”政策,企图通过严厉的经济制裁和外交施压,辅以强大的军事威胁压迫朝鲜弃核。同时也抛出了“四不承诺”的“胡罗卜”。但无耐朝鲜是个“打不得、压不垮的小强”,因此,进入2018年,当金正恩在新年贺词中提出改善朝韩、朝美关系后,美朝基于各自的利益需求开始逐步缓解紧张关系,并最终于2018年6月12日在新加坡举行“特金会”,实现了半个多世纪来朝美关系的历史性突破。


当前,虽然半岛刮起“倒春寒”,但是与以往谈判受挫后彼此互相推诿指责、制造麻烦不同,朝美双方的表态和行动都为未来继续磋商留有余地。河内会晤结束后,特朗普并没有对朝鲜方面过多指责,反而运用总统权力叫停了对朝施加的新制裁。在4月11日与文在寅会谈后也表示“目前对朝制裁追加适度,不会减少,但也不会追加”。从美国历史上看,相对于民主党来看,共和党的总统少意识形态色彩,更重实际利益解决问题。这也是1972年2月21日,毛泽东会见尼克松时谈到“在你选举时,我是投你一票的”“我喜欢右派。人家说,你是右派,共和党是右倾”的根本原因。特朗普是共和党的总统,而且是一个更讲求实际、意志坚定的“行动派”。他期望任内能够解决朝鲜问题,从这一点讲是有利于半岛问题解决的。与之相似,金正恩也是一个意志坚定、讲求实际的“行动派”。河内会晤结束语,虽然朝鲜对会谈结果表示“不满”但并没有采取实质性的“倒退行动”。3月22日,朝鲜方面突然撒出韩朝联络办事处人员,但不久后又相继重新返回。在4月11日举行的朝鲜第十四届最高人民会议第一次会议,金正恩的讲话没有过多强调进一步提升核武能力问题,而是重点强调发展经济。同时,韩、中、俄、日等半岛问题相关各方亦积极支持朝美维持对话势头,推动半岛问题和平解决。这在朝核问题出现近30年的历史中是不多见的。





三、半岛问题“冰冻三尺”非“一日阳光”就能化解


世界格局的“大气候”和半岛内部及周边的“小气候”为半岛走出冷战提供了春天的“暖意”,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历时70年的半岛问题不可能“一日阳光”就会冰雪消融。在解决的道路上出现一些波折、停顿是非常正常的,这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有时候冰雪消融的太快反而会出现“凌汛”阻塞河道导致洪灾。从现实角度看也是如此,虽然4月11日“文特会”后美方的表态总体比较积极,但我们也不应忽视,韩美之间在对朝制裁、实现无核化路径方面仍存在的分歧。特朗普重申将继续推动消除核武器的“大交易”,而不是把无核化进程进行分割的“小交易”,维持目前对朝制裁水平,并拒绝了韩国提出的现在重启开城工业园区和金刚山旅游的要求。这意味着美国仍要将朝韩关系置于美国掌控之下,不会将半岛问题主导权交给韩国。这也提示我们,虽然半岛问题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但未来解决问题仍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半岛快速走出冷战有两种方式,一是德国方式,即和平演变。另一种越南方式,即武力统一。无论哪种方式都是以零和博弈为基础,都是南方“吃掉”北方,一方尽得一方尽失。今天,世界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发展潮流,以及半岛内部和周边大国的力量格局演变已经不允许半岛以任何一种速决方式走出冷战。


半岛问题除了内部的朝鲜、韩国外,还牵涉中、美、俄、日、俄四个外部大国。半岛特殊的历史和地缘结构决定了,四个大国对半岛问题的影响甚至比朝韩更具根本性。这也是2018年4月朝韩首脑板门店会晤前,金正恩第一次走出国门专程访华,并积极调整与俄罗斯关系。文在寅在会晤后不久专程访美,亦积极与中、俄协调的根本原因。随着世界和地区格局的演变,四大国的力量对比相对于冷战结束初期更趋均衡,这种演变一方面为半岛问题的和平解决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反过来也对其快速解决产生了巨大的制约。从半岛内部朝韩力量对比看,随着朝鲜核导能力取得实质性突破,大幅增强了其国防力量,使38线两侧力量对比进一步趋于平衡,朝鲜在军事能力强于韩国,韩国在经济实力上强于朝鲜。力量失衡导致动荡,力量平衡增强稳定,这也导致半岛问题不会快速解决。





作家熊逸在《道可道:老子的要义与诘难》一书中讲:“明智之人,都懂得‘形势比人强’”。面对世界和平发展的历史洪流,38线两侧人民骨肉相见时感天动地的场面,明智之人应当洞悉,半岛走出冷战是人民所愿、大势所趋,但也应理性地认清这必定是一个漫长、艰难而且充满风险的过程。就当前半岛各方的情势来讲,解决半岛问题最现实的可行路径,就是中方提出的“双暂停”和“双轨并行”思路。这一思路解决问题虽然不会一蹴而就,但“慢工出细活”。这一思路照顾当前半岛相关各方利益关切,符合半岛内外力量对比格局现状,因而逐步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显示出勃勃生机。半岛问题已经产生近70年,朝核问题也经进入“而立”,因而解决起来不会是一朝一夕,只要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半岛的春天终会来临!


本文为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后台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图片来自网络




招聘| 全职研究岗大量放出!国观智库期待你的加入


印尼视角:“一带一路”如何影响东南亚? | 一带一路大家谈


“国观时局讲堂”第一讲隆重启幕!中国前驻德国大使史明德:中德关系与中欧关系


美国智库Stratfor代表来访&闭门研讨印太战略对中国周边的影响


活动预告|中巴经济走廊对巴基斯坦文化有何影响?国观智库“一带一路”沿线国合作与发展系列对话会(第四期)即将举行


分析|南海“搁置争议, 共同开发”, RSIS提出新思路


马克卿: 中欧关系超越双边, 具有全球战略意义!


国观智库自媒体平台现接受文章投稿,稿费从优。有意向者请发送稿件至:research@grandviewcn.com,并在标题中注明“投稿”。要求:原创未发表时政评论类文章,领域涉及海洋治理、一带一路、中美关系、中欧关系等,字数1000-2500字。如被采纳,我们将在收到稿件后一周内邮件回复。

国观智库成立于2013年,是中国最知名的独立智库之一。国观智库始终坚持“行知·致远”的发展理念,用知行合一、行稳致远的态度和实践致力于中国的安全、繁荣和稳定,研究领域聚焦于海洋战略与蓝色经济、边疆治理与全球反恐、”一带一路"与境外投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