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印度如何看待"一带一路"? 他们在担心什么?

国观智库 2022-05-31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海国图智研究院 Author 海国图智001



本文字数:5668字

阅读时间:15分钟


十秒看全文


三个大势能证明现在是中国调整“一带一路”倡议的成熟时机。由于历史背景不同,印度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几经改变,南亚各国也在和中国及印度的交往中找到平衡。



反思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

Rethinking India's Approach to China'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作者:佐拉沃·道尔雷·辛格(Zorawar Daulet Singh),印度政策选择中心研究员。


于2019年4月召开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见证了中国转变对其宏伟的互联互通倡议的话语。该论坛的联合公报提到了“共商”、“绿色”、“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普惠的高质量、可持续基础设施”, 呈现了合适的地缘经济的愿景。虽然中国领导人自己承认“一带一路”倡议有一些问题,但几乎人人都认为中国把该论坛视为一个平台,在这里,中国展现其日益丰富且灵活的多边准则。这里有三个大势能让中国确信现在是做出调整的成熟时机。
 首先,中国近些年遭到越来越多国家批评其雄心壮志的互联互通计划,尤其是印度和发达的西方经济体批评的更多。其中一些批评并非空穴来风,因为“一带一路”倡议在工程设计中面临成本超支、对贪污的指控和缺少透明度的问题。但是,西方对此的宣传已经陷入狂热,让人们更看不清“一带一路”倡议的追求。. 第二,与中国的银行吞并脆弱国家的夸张描述相反,中国发现,欢迎“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多年来欠下了西方大笔债务,并且没什么途径可以获得付担得起的贷款。这些不稳定的国家把“一带一路”倡议视为恢复宏观经济稳定性的救星,它们通常可以通过中国的贷款来偿还西方债务的利息。但是,对丝绸之路昂贵却无用的投资负担并不是中国为其王牌倡议设想的角色。此外,正如经济学家黄亚生警告道:“‘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规模伴随着中国国有部门的低收益率,这意味着该倡议下的工程可能需要中国银行的大量帮助。”人们并不惊奇地看到中国既和亚洲开发银行、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老牌的机构合作,也和一些中国政策制定者认为“是资助工程的支柱”的私人贷方合作,中国把鸡蛋放在不同篮子里,以此寻求减少损失。 



第三,对于中国持续的增长,稳定全球经济格局和为非西方经济体中的中国资本和公司创造有利环境现在十分重要。和美国长期的贸易紧张局势让中国相信成功的“一带一路”倡议比两年前更加有必要。中国对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在2018年骤降80%,说明西方对中国资本的屏障在缓缓升起。自从特朗普政府在2018年征收了第一轮关税后,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减少了12%。相反,中国和“一带一路”倡议国家的年度贸易额现已超过1.3万亿美元,上涨了16%,比中国总外部贸易的增长速度都要快。美国反对中国大陆出口的保护主义也增强了其他亚洲国家的重要性,贸易正在向这些国家转移(转向美国),这些国家能够承载部分中国的制造工业。“一带一路”倡议是创造新的全球价值链,深化南南相互依存的方式之一。 总之,“一带一路”倡议对于中国长期的经济转型和稳定来说,仍是重要的尝试,但也需要其他参与者共同承担这宏伟倡议带来的风险。 



印度和“一带一路”倡议2.0 甚至在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政府开启第二任期之前,这个战略群体就迅速启动对话,再一次研究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回顾过去,印度在2017年5月表达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立场时,尽管印中关系也存在激烈竞争,但当时背景和现在十分不同。印度反对的理由从担忧主权(中巴经济走廊经过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到对整个投资的完全反对。如果不是重新开始,那么印度自从2018年4月的态度缓和得以让两国有机会契合双方互联互通愿景,并且在偏见更少的环境中交往,双方交汇的利益能得到更客观的理解。一位高级官员评论道:“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未来)的态度得根据印中关系更大的格局来定,既包括面临重大战略挑战时双方强大的经济合作,也包括复杂的全球地缘政治变动。 印度国内的辩论也是在“一带一路”倡议新证据出现的背景下产生的。研究人员已经开始质疑把该协议称为“债务陷阱”是过于简单的想法。不仅几乎没有发现实证能证明中国银行“故意”提供过多的贷款或资助亏损的项目来为中国获得战略性优势,而且在拉丁美洲和非洲的研究表明中国的资助没有使借贷国“超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规定的可持续债务值”。在二十年的假设下,对“一带一路”倡议国家8万亿的投资项目将只占相关国家年度GDP的1.5%,如果不包括中国的话,只占2.5%。汉班托特(Hambantota)这座斯里兰卡港口失去商业可行性后,被中国控制,这个不知名的例子现在甚至被视为意外而不是趋势。科伦坡大约90%的外债并非中方所持。 印度主要的担忧在于“一带一路”倡议是为实现中国地缘政治优势而设计的。有人认为,这种恐惧可能不合时宜,因为“纵观历史,所有伟大的基础设施和互联互通的投资都改变了主导的地缘经济环境,从而改变地缘政治的平衡。虽然地缘政治的影响转瞬即逝,但地缘经济的优势能持续很久。”或者简单来说,新的贸易关系最终是赢得地缘政治的王牌。但是,这仍值得反省“一带一路”倡议会在哪种程度上减弱印度的影响力或使南亚变得不稳定。 如果我们能冷静下来,注意南亚地区的说辞,会发现最引人注目的是大部分较小南亚国家支持的话语都相似。几乎所有印度的邻国都偏向把不结盟或战略自治作为外交关系的指导原则,进行与印度、中国、美国、日本及其他国家多方向的经济合作,以及对印度保持敏感,包括公开否认任何对外部势力提供军事设备或基地的举动,从而确保印度的重要利益。正如最近有研究观察到,次大陆国家主要还是把印度当成南亚的主导力量,这表明中国的经济活动虽受欢迎,但不会必然地得到重要的军事或战略性收获。很明显,南亚国家有自己的手段,能够平衡外交政策,既能尊重印度的核心利益,也能同时和中国交往。 



次大陆的秩序建设

 人们普遍认为,资源不足与政策的不连贯性是扼杀印度发展建设高质量、时限性地区基础设施项目能力的原因,然而,如何克服这些结构性问题从来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因为它们与高度扭曲的政治经济相关联,缺乏足够的工业技术储备和东亚经济体的金融资本盈余,这导致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南亚总贸易额中只有5%属于区域内贸易,次大陆内的投资流动则占总投资额的不到1%。该区域的各子区域之间缺乏足够的社会经济相互依存度,以至于呈现出支离破碎的状况,这是让人难以接受的,因为亚洲的其他区域已经进行了变革。 阻止中国改变这种经济格局完全是一项弄巧成拙的决策,因为继续扮演一名搅局者无助于印度推进实现自身对次大陆的崇高愿景,正如印度自己在批评“一带一路”倡议1.0时强调,真正的目标应当是建立一套能够促进各种项目发展的规范,公共外交与二轨外交则应当成为政策回应的一部分,使印度的邻国能够相互交流,以更精明地选择与评估各种项目,印度还需要积极寻求与中国建立合资企业,在次大陆的不同项目之间创建更广泛的联系与共同标准,换句话说就是要将次大陆的秩序建设视为优先事项,不要一味地沉浸于对自身影响力范围的幻想。


俄罗斯在2019年4月“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提出的倡议是战略性利用“一带一路”的案例之一,该倡议提出将“北海航线”(the Northern Sea Passage)与中国的“冰上丝绸之路”(Polar Silk Road)相连接,得到了中国国家领导人的肯定与支持,随后,一家中俄合资企业成立并承担了北极地区液化天然气(LNG)全年的运输工作。一段时间以来,俄罗斯一直在寻求开发连接欧洲与东北亚和东南亚的北极航线,中国则“希望能够改善连接欧洲的供应链与航线,并且降低相关成本”(Devonshire-Ellis 2019),同时试图建立获得俄罗斯能源资源的可靠途径,最关键的一点是,中国寻求的是与欧亚大陆西部建立更短的地缘经济联系,这超出了美国海军力量的干涉范围。俄罗斯通过吸引中国的资金来发展建设基础设施,并使其海边地区商业化,这也让中国和东亚大部分地区受益,这类合作对于印度来说有借鉴意义。 

法新社:丹麦货船成功试水俄罗斯北极地区航线 



中国的“马六甲困境”被普遍认为是促进其将中巴经济走廊(CPEC)与中缅经济走廊包括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动因,旨在缩短中国大陆与东南亚与非洲之间的沟通线路。作为过渡区域的关键力量,印度可以在允许中国追求其海上利益的同时,吸引后者投资南亚沿海地区具有战略意义的港口与交通基础设施行业,这将使次大陆恢复其历史上在欧亚大陆的支点作用,毕竟就像一千年前一样,如今印度的财富与实力也将取决于南亚是否能够很好地接入西亚与非洲之间、东亚与中国大陆之间海陆地缘经济联系的能力。
 正如一位前外交部长所言,印度在中巴经济走廊的立场不应当是“在能够使第三方合作伙伴国家互利互惠的项目上拒绝与中国合作”,印度希望通过伊朗建设国际南北运输走廊的计划“能够与中国正在建立的欧亚运输走廊实现最大效用的连接”,同样,印度东北地区与东南亚相连接的计划——穿过缅甸进入泰国的三方公路——也同样“可以与南北铁路与公路相结合,该铁路与公路线以曼德勒为节点汇入中国南方和印度支那地区各国”(Saran 2019)。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估计,“一带一路运输项目为走廊经济体带来的贸易额度增长在2.8%至9.7%之间”,简而言之,当区域间不断深化彼此经济依存程度的大趋势下,相互隔绝是毫无意义的。 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也可以促进南亚内部的互联互通,不少物流网络和能源项目都与印度的经济和进入其市场的渠道息息相关。比方说,中国开发的以印度为最终主要市场的水电项目就可以成为三方合作的一种形式,另一个例子是增强印度与其邻国之间相互依赖程度的项目,例如中国建造的吉大港码头,该码头为印度与孟加拉国的沿海航运合作提供了支持(Samaranayake 2019:13)。对于印度来说,其政策缺少有关与“一带一路”在周边地区开展创造性合作的构想,这种构想能够改变地区的经济地理格局,想必也是印度领导人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 

印度智库观察家研究基金会(孟买)前主席 库尔卡尼:不同国家,不论大小贫富,互通互联,彼此加强经济合作,随后更进一步进行文化、教育、旅游的深入合作。



尽管与交通的互联互通密切相关,“一带一路”的建设同样开辟了新的领域,尤其是在次大陆地区。在第二届“一带一路”论坛上,缅甸、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尼泊尔、巴基斯坦各国达成的所有协议(13项双边与16项多边),几乎全部涉及农业、农村发展、可再生能源、绿色发展、减灾与科学等议题(Deepak 2019; Belt and Road Forum 2019b)。“一带一路”对南方国家人力资本与技术知识发展所做的贡献常常被人们所忽略,这曾今是西方的专属领地。自“一带一路”倡议于2013年启动以来,中国科学院(CAS)已在中国对5个研发设施进行了2.7亿美元的投资,并在“一带一路”位于南亚、东南亚、南美与非洲等地的伙伴国家投资建设了9个研发设施,同时,中科院还每年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5,000名科技人才以及200名博士生,在2017年,近4万名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学生通过丝绸之路奖学金来华学习,占中国奖学金总数的三分之二。(“一带一路”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2019;中科院2019) 印度应该考虑利用“一带一路”平台与中国在感兴趣的领域开展科技合作的可能性(Saran 2019)。德里方面可以利用“一带一路”建立一个区域合作科研平台以改变周边地区的人力资本质量,这是一项符合人们共同利益的事业,一个例子就是如今在巴基斯坦的大学,来自中国与巴基斯坦的科研工作者们正进行合作研究,并提供“人工智能、食品技术、矿产资源和铁路方面”的高级学位。(Masood 2019)印度与中国为次大陆学生开设的联合教学课程能够使印度的邻国受惠,它们可以吸收并维持在制造业、农业与生态保护等多个领域的高质量投资,对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环境风险评估,并加强对水资源和灾害的管理,这将是把中国纳入次大陆共同发展议程的另一种明智方案。 印度持有一种不切实际的信念,即认为经济一段时间的增长能够恢复印度在次大陆的权威,这是一种错觉,因为在印度的增长中,创新机构、科学与工业并没有占很大的份额,也并没有伴随历史上新兴大国用于整合自身所在地区的社会化战略。中国的存在是一个事实,这不可能由于印度对邻国享有的否决权而被消除或遏制,后者与北京方面的地缘经济联系已然深化。如果印度想要成为不断变化的世界环境中的塑造性力量,就要以更具创造性的方式发挥领导作用,充分认识到本国国内存在的问题,对邻国人民美好生活的渴望给予跟多的关注,并将中国的力量转化为对自己有利的条件。 最重要的是,印度对于相关政策的辩论必须从对中国的地缘经济参与持意识形态和过度注重安全的姿态,转向一种秩序建设的方式,让区域现代化成为印度地缘战略的核心。通过一个能够覆盖整个次大陆的规范网络来让中国的参与多边化,以将“一带一路”转变为对印度有利的主张,而不只是纯粹的竞争,后者的效果不仅微乎其微,而且还会让印度的受援国失望,同时,多边化还能够消除中国对于区域政治经济问题的顾虑,更好地寻求建立符合其自身利益的双边协议。时间会证明,一个由双边或多边项目推动的复杂方法将是改变“一带一路”在该地区运作形式的最精明途径,其中包括印度与中国企业之间的合作,建立区域内的制造业和工业园区等,这都源于一个愿景——建设一个开放且相互依存的次大陆。


来源:Economic & Political Weekly  微信公众号 海国图志研究院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国观智库立场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法国学者:香港骚乱,但凡有良心的评论者都应谴责暴力!


研究|刘国柱:美国如何隐蔽地干预他国内政?


驻挪威大使易先良在挪威主流媒体发表署名文章谈中挪关系


熊玠: 中国模式不是"历史的终结"


中国是否有必要改变外国军舰领海无害通过国内立法: 国观智库全球海洋治理系列对话会


薛力:"大国之争"将演化为"文明之争"?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正走向多元


张蕴岭: 中日还是对话好! 重启战略对话,至少有这三大问题可以讨论协商


沈大伟: 中俄关系紧密,"战略三角"对美不利


熊玠:中国应以"地缘经济战略"和WTO规则应对美国贸易战

国观智库自媒体平台现接受文章投稿,稿费从优。有意向者请发送稿件至:research@grandviewcn.com,并在标题中注明“投稿”。要求:原创未发表时政评论类文章,领域涉及海洋治理、一带一路、中美关系、中欧关系等,字数1000-2500字。如被采纳,我们将在收到稿件后一周内邮件回复。

国观智库成立于2013年,是中国最知名的独立智库之一。国观智库始终坚持“行知·致远”的发展理念,用知行合一、行稳致远的态度和实践致力于中国的安全、繁荣和稳定,研究领域聚焦于海洋战略与蓝色经济、边疆治理与全球反恐、”一带一路"与境外投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