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当古诗照进现实|植物界的“超级英雄”!
自古以来,松、竹、梅就被中国人誉为“岁寒三友”,因为它们不惧严寒的特性,历代文人不惜笔墨,纷纷赞颂它们铮铮傲骨。四季常青的松树,是岁寒三友中获得最多赞誉的一位。
松树的生长速度因树种而异,比如油松大概一年就可以长高50厘米左右,马尾松、云南松等每年能长25厘米,而高山松一年只能长5厘米。唐朝诗人杜荀鹤根据松树的生长速度写过一首特别励志且意味深长的小诗叫做《小松》。
小松【唐】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杜荀鹤的这首《小松》借松写人,寓意深长。诗的第一句“自小刺头深草里”,描写的是小松树苗刚出土的样子小得可怜,就连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淹没在“深草里”。在这些“深草”的包围中,小松并没有低头,那长满松针的小松树头,又硬又直,一个劲儿地往上冲刺,锐不可当的样子。这个“刺头”的“刺 ”,不但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还把小松坚强不屈的品性形象地描绘了出来。
小松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必然由小变大。所以接下来第二句“而今渐觉出蓬蒿”。蓬蒿就是蓬草、蒿草,属于野草中个头比较高的。小松树原先被小草们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长得比最高的蓬蒿还要高了。
最后两句“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写的是,当时人们不认识这就是以后可以长成高耸入云的松树,直到小松树长成参天大树,人们才说它高。
诗人在诗中连用了两个“凌云”,“时人不识凌云木”指的是小松,“直待凌云始道高”指的是大松。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小松尚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果能识别它就是“凌云木”,并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见识,有眼光,有意义,然而很多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见识。
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轻时就显现出卓越的才华,但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不中,报国无门。所以这首诗中埋没深草里的“小松”,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而另一位诗人白居易认为,松树纵是活千年又怎样,最终还不是要枯朽,倒不如一朵早上开花,傍晚就凋落的木槿花。
放言五首·其五
【唐】白居易泰山不要欺毫末,颜子无心羡老彭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何须恋世常忧死,亦莫嫌身漫厌生生去死来都是幻,幻人哀乐系何情
这是白居易所写的组诗《放言》中的第五首。这组放言诗还包含着白居易和元稹的友谊。患难之时,他们二人彼此互相帮扶,就连彼此母亲去世时的祭文都是对方所写。他们二人诗词唱和三十多年,往来诗篇有上千首。
元稹去世后,白居易还在祭文中写到:“死生契阔者三十载,歌诗唱和者九百章,播于人间,今不复叙。”所以有人说,有一种友情,叫做元稹和白居易,正所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唐元和五年,当时元稹被贬谪为江陵士曹参军。江陵就是现在的湖北荆州。元稹在江陵期间,写了五首《放言》诗来抒发自己的心情,放言就是无所顾忌,畅所欲言。
五年后,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江州就是现在的江西九江,著名的《琵琶行》就是白居易在江州时所写。白居易在去江州的途中,也写了五首《放言》诗来与好友元稹唱和。
“泰山不要欺毫末,颜子无心羡老彭”的意思是,事物的大小是相对而言的,泰山虽大,它也欺负不了微小的毫末,颜回虽然一生很短暂,但他一生也自得其乐,也不会羡慕长寿的老子和彭祖,他更在意生命的厚度与意义。
“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是说,松树活了一千年终究还是会衰朽,木槿仅开花一天也自我感觉很好。
“何须恋世常忧死,亦莫嫌身漫厌生”写的是,做人何必眷恋红尘中的浮名,而贪生怕死呢,到后来开始厌恶生活,失去了人生的方向。
自然界如此,人生也不例外,所以“泰山不要欺毫末,颜子无心羡老彭”。生命不但有它的长度,还有厚度和温度。白居易更是在70岁以后,还自掏腰包修缮了龙门一代的水利,惠及一方百姓……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
统筹:李歆视频:马瑾撰稿:李冰美编:司玥来源:央广经典音乐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