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音乐小史 | 从诗篇到乐章,一幅流动的音乐山水画

央视文艺 2024-03-08



《夕阳箫鼓》是一首传统的琵琶独奏曲。大约在1925年,首次被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同时取意唐人张若虚的千古名篇,更名为《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节选)

一千多年来,唐代诗人张若虚的这首《春江花月夜》令无数读者为之倾倒。“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中最动人的良辰美景,全诗三十六句以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创造性地描绘了春天夜晚江畔的景色,被称为是“孤篇盖全唐”的杰作,闻一多先生称之为:“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和诗中所描绘的意境相仿,乐曲《春江花月夜》也是意境幽远,犹如一幅动态的山水画。它从黄昏的江岸听到远处的钟声开始,逐步推开,描绘了月下江上的种种景色,时而是长江大河,水天一色,时而又是归来小舟,渔歌悠然,直至夜深人静,留下一片箫声,消失在夜的寂静中。


原曲共有十段,每段都有小标题。作品开篇“江楼钟鼓”描绘出夕阳映江面,熏风拂涟漪的景色,乐队齐奏出优美如歌的主题,乐句间同音相连,委婉平静;大鼓轻声滚奏,意境深远。


全曲的高潮是第九段“欸乃归舟”,旋律由慢而快,由弱而强,激动人心。表现出归舟破水,浪花飞溅,橹声“欸乃”,由远而近的意境,达到了情绪的顶峰。随后音乐在快速行进中戛然而止,又恢复到平静、轻柔的意境之中,然后便转入尾声。


尾声的音乐是那样飘渺、悠长,好像轻舟在远处的江面渐渐消逝。春天江面的夜空幽静而安详,全曲在悠扬徐缓的旋律中结束,使人沉浸在这迷人的诗画意境中……


乐曲《春江花月夜》就像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音乐发展采用了我国传统的“鱼咬尾”创作手法,连贯统一,调性变化自然而有特点,被誉为中国古典音乐里“名曲中的名曲,经典中的经典”









统筹:李歆
编辑:赵鹏飞
撰稿:李涵
美编:司玥
来源:央广经典音乐广播
· 音乐小史 | 八卦、打铁、狩猎、雷电......万物皆可“波尔卡”
· 音乐小史 | 如梦如幻!德彪西用琴键“画出”的月夜绮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音乐小史 | 从诗篇到乐章,一幅流动的音乐山水画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