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音乐小史 | 穿越时空的音符!百年古曲如何被现代音乐家“复活”?

央视文艺 2024-04-06



弦索,又叫弦索乐,是一种以弦乐器合奏为主的中国传统乐曲体裁,因为历史上多流传于中国北方地区,于是就有了“北弦索、南丝竹”之说。


在中国古代,音乐大多采用师徒之间“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为了避免古曲谱失传,1814年蒙古族音乐家荣斋收集整理了十三套中国古代弦索曲,把它们编辑成工尺谱手抄本,定名《弦索备考》,俗称《弦索十三套》。


《弦索备考》是除了古琴谱以外,迄今为止中国音乐史上记录最为详尽和完整的一部弦索乐谱。书中收录的曲谱十分古老,如《合欢令》《海青》《舞名马》等。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著名音乐家曹安和、简其华将《弦索备考》译成五线谱和简谱,并由音乐出版社出版,大大方便了曲谱的保存与传播。但由于这些古曲的结构太过复杂,乐曲所要表达的意境、风格又很难在谱面上标示,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弦索备考》里记录的曲谱依旧没有被完整演奏过。


1984年,中央音乐学院三弦演奏家谈龙建和几位好友成立了《弦索备考》研究小组,希望把《弦索备考》收录的古曲谱重新演奏出来。秉持着忠实于曲谱原貌的原则,经过两年的努力,《弦索十三套》音乐会终于顺利举行,但演出的结果却遭受了很多质疑。

“有些音乐学家给我们提出了非常尖锐和严肃的问题:‘你们的严肃和认真精神是可嘉的,但是用什么来证明你们演奏的音乐,确实是明清时代的风格?’”                                                                  ——三弦演奏家 谈龙建


如何复原这套《弦索备考》的音乐风格成了谈龙建面临的一大难题。经过多方寻找,一段保存于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里的《弦索备考》录音资料引起了谈龙建的注意。而更令人惊喜的是,当她把录音和《弦索备考》里记载的工尺谱进行比较,发现两者几乎完全一样。


这段录音资料的演奏者名叫爱新觉罗·毓峘,毓峘先生生长于北京恭王府,是清末洋务运动代表人物恭亲王奕䜣的曾孙。旧时的恭王府里建有大戏楼,当时还供养着大量会吹拉弹唱的民间艺人,毓峘先生就是在这些艺人那里学会了《弦索备考》的全部套曲。


为了能寻访到《弦索备考》的真韵,谈龙建经过多方努力终于找到了弦索音乐唯一的传人——毓峘先生。在毓峘先生的帮助下,经过历时两年之久的艰辛整理,《弦索备考》的复原工作初见成效。


1988年7月13日,“爱新觉罗·毓峘三弦传谱音乐会”在北京音乐厅隆重举行,音乐会演绎的《弦索备考》记录的起伏跌宕、刚柔并济的乐曲得到音乐界的极高评价,人民音乐出版社、中国录音出版总社相继出版了相关的录音磁带,随后的岁月里《弦索备考》还曾经多次走出国门,与世界观众见面……


这些尘封在历史中的中国古乐化石,终于在音乐家们的努力下,被成功“复活”了。



统筹:李歆

编辑:赵鹏飞

撰稿:刘正日

美编:司玥

来源:央广经典音乐广播

· 音乐小史 | 马勒对阿尔玛心中的爱意,都藏在这段音乐情书里了


· 音乐小史 | 音乐奇才的征程!奥芬巴赫如何创造了轻歌剧的黄金时代?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