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帮助过的人,和帮助过你的人,应该向谁求助?
本文经职场心理类微信公众号人神共奋(ID: tongyipaocha)授权转载,作者人神共奋的李刚。
在职场中,我想大部分人都有过帮助别人的经历,也有过被别人帮助的经历。那么,当我们遇到新的麻烦,并且需要向人求助的时候,你觉得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和我们曾经帮助过的人,哪一类更可能向你施以援手呢 👇
看似迷信的热手效应,看似科学的赌徒谬误
往往是那些你坚信不疑的东西,让你彻底失败……
二战期间,一对犹太兄弟想要逃出纳粹德国,他们打算在父亲的熟人中,找一个最有可能帮助他们的人。
老大想起了一个银行家,父亲生前曾多次帮助过他;老二想起了一个木材商,这个人曾多次帮自己家的忙。
兄弟俩的意见发生了分歧,到底是“以前你帮助过的人”更可能反过来帮助你呢?还是“帮助过你的人”更可能再次帮助你呢?
时间紧急,兄弟俩决定分头求救,各自逃亡。你认为谁最有可能成功逃离呢?
在管理决策中,我们几乎都要靠以前的经验来判断未来的趋势,经验主义到底靠不靠谱呢,“科学决策系列”的第五篇,就来讲讲基于经验的两种直觉决策模式。
玩赌场里的老虎机,很多人都喜欢先看别人玩几把。
然后,你就可以看出新手与老手的差别了。
如果某一台机器哗啦啦地掉过钱,等在一旁准备借个手气的,一定是新人。
这种心理,叫“热手效应”,这个词来源于篮球运动,如果某个队员连续命中,队友就会认为他“手感好”,下次倾向于把球传给他。
“热手效应”真的存在吗?1985年,康奈尔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托马斯•季洛维奇(Thomas Gilovich)等人对NBA真实数据进行了分析后发现,连续命中3球后,下一球的命中率,和正常情况下没有显著差异。
大部分人在选择基金时都要看看该基金经理过往的成绩,这也是一种“热手效应”。于是,有人统计了连续三年赢利的基金经理,发现他们接下去的三年,市场表现和平均水平差不多。
看来,“手气”这玩意儿很不靠谱,所以我们还是再次回到赌场,看看老赌徒喜欢的下注方法。
和新手的习惯完全想反,老赌徒们对那些连续让人输光了所有筹码的机器偏爱有佳。
因为他们认为,老虎机输赢概率是相同的,如果这台机器之前都在输,那么接下来赢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
这一种心态被称为“赌徒谬误”。
你一定会觉得“热手效应”,是迷信,后者是科学,其实不然,否则怎么会叫“谬误”。
问题是,“赌徒谬误”到底“谬误”在什么地方?
假定抛硬币的结果正面为1,反面为0,你认为下面的两组数哪一个是真实纪录,哪一个是伪造的?
A:1000000010110011
B:0110010101010110
看上去B组正反面比较平均,比较像真的。但事实上,A组才是真实纪录。
因为人们总觉得,随机的结果都是平均分布的,B组就是迎合这种心态而伪造的。
抛硬币,抛十次,很有可能出现七次正面,但抛十亿次,结果就非常接受50%了。
在一项统计中,样本越多,越接近直实比例,这叫“大数法则”,样本越少,结果越不可预测,这叫“小数法则”。
“赌徒谬误”的错误在于,它把“大数法则”中出现的概率,盲目运用到“小数事件”中。它认为抛硬币时,如果连续出现了多次正面,那么下一次出现反面的机会就会增加。
而事实是这样的,抛十次出现了70%的正面,这是“小数法则”,这个概率要回归“大数法则”的50%,并不是下一次就出现“反面”,而是再抛几万次,结果去“中和”前面的70%。
有人真得做过实验,统计了“硬币连抛三次正面”后,正反面出现的比例,结果是不会有任何变化。
也就是说,一个连续输钱的老虎机其实没有任何神奇的意义,这个偏差,被它“漫长的一生”的“大数法则”中和了。
“赌徒谬误”会导致生活中一些经典的错觉,以为“倒过的霉不会再倒”“中过的大奖就不会再中”。
比如说,连续两次迟到都遇上了领导,有些人会“自作聪明”地认为,连续三次“倒霉”的概率太小了,自己不会遇到。但事实上,已经发生的前两次,不会影响未来再次出现的概率。
在股市投资者中,基本上有两大派别,一种是趋势交易,喜欢“追涨杀跌”,相信强者恒强,追求的是“热手效应”。
另一个是反趋势交易,喜欢“抄底逃顶”,信奉的是“物极必反”,受“赌徒谬误”的影响。
两类人中都有赚钱高手,我不去评判孰优孰劣,但此前有一个统计分析很有意思:文化层次高的人和投资经验丰富的人更受“赌徒谬误”的影响,喜欢预测顶部和底部。
我在《一个误导了无数人的错误理念——我要更自信》一文引用了一条心理学研究成果:“在预测随机事件中,人最容易过度自信。”
“赌徒谬误”的背后是一种盲目的自信,认为自己比大部分人都聪明,擅长逆向思维,能够在随机事件中找到“隐藏的规律”。
既然“赌徒谬误”是一个看似科学,实质愚蠢的错觉,那相反的“热手效应”会不会是一个看似迷信,实则有一定道理的现象呢?
一定程度上说,“热手效应”后来还真是被翻案了,所以名字没有变成“热手谬误”。
前面我们说过,心理学家统计了篮球运动员的表现后,认为,“热手效应”只是人的一种错觉。
但这个结论一直被质疑,因为它和我们的经验太冲突了。一个明显的反驳是,如果某个球员进球率很高,他必然被对方防守给予“更多的照顾”,这就在结果上抵消了“热手效应”。
基金经理的案例也被质疑,基金经理都是有风格的,有人牛市赚钱,有人熊市赚钱,风水轮流转,并不能因此否定“热手效应”。
不妨想一想,抛硬币和球员投篮有什么不同?
前面我们说过,每一次抛硬币都是一次“孤立事件”——已经发生的事情,不会对未发生的事,产生任何影响。
但球员的发挥和基金经理的水平是有一定的延续性的,之前的统计结果,有可能在之后重复出现。
只有在孤立事件中,“热手效应”才是错误的,可这个世界发生的事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真正的孤立事件非常之少。所以看病时,你肯定会挑选以往治愈率高的医生,出过高考状元的学校对你更有吸引力,以往合作愉快的供应商,你当然要优先选择……
接下来,我们就可以用“孤立性”这个标准,来分析一下开头那两个犹太兄弟的命运了。
“你帮助过银行家”和“银行家会来帮你”,这两件事表面上有“知恩图报”的关系,但“知恩图报”只是一个道德标准,并不是对现实的总结。
“知恩图报”的互惠原则往往只出现在日常交往中,你怎么能指望别人冒着生命危险来回报你呢?
也就是说,“你帮助过银行家”和“银行家会来帮你”就像两次抛硬币,是两个孤立事件,得到“银行家帮助”的概率和得到“任何一个陌生人帮助”的概率是一样一样的。
老大的命运,可想而知。
相反,“木材商曾多次帮助过你”和“木材商还会继续帮助你”,这显然更可能是连续发生、有内在原因的系列事件。
当然,我们已经没有时间搞清楚,为什么这个木材商会三番五次地帮助你,也许他就是天使,也许他才是你的亲爸爸,Whatever,反正你现在只要知道,他帮助你的概率,肯定比任何一个人都高。
“热手效应”最典型的运用是在“老客户营销”上——
一个买书很多却几乎不怎么看书的人,更有可能走进书店;
一个办了一堆健身卡却每次都要浪费的人,比一个从没有办过健身卡的人,更容易推销;
消费者总是愈拥有,愈想拥有更多。
下面两种情况下,你会如何选择:
决策一:今天你面试了一个人,这个人的能力很符合职位的要求。但你发现这个人和你之前的一个下属的性格很相似,而这个下属和你相处得很不愉快,你应该坚持聘用他吗?
决策二:今天你接待了一个供应商,这个人能力非常强,你也能看出他是个诚信的人,但他的产品从未被成熟品牌使用过,就以往的经验看,这是有风险的,你会接受这个供应商吗?
决策一的答案是“应该录用”。
与下属相处和谐的因素有很多,性格只是其中之一,可以认为,两个素不相识的人性格相似,既没有共同的原因,也不太可能产生共同的结果。也就是说,这是两个孤立事件,不能作为决策依据。
决策二的答案是“不应该接受”。
“应该选择那些被成熟品牌使用过的供应商的产品”,既然这是以前的多次经验,说明它很可能是“连续性事件”,应该作为决策依据。
总结一下。
想要依靠以往的经验进行决策,不能只考虑相似性,我们首先应该判断,眼前的情况相对以往经验,是“孤立事件”,还是“连续事件”。
不止一次看到某些“大师”推荐下面的投资(或下注)法:
先用极少的钱下注,如果输了,就加倍下注,以此类推……,他们的理由是,之前连续输的次数越多,下一把赢的概率越高。
很明显,这个极其危险的办法是从“赌徒谬误”中总结的。如果你严格执行,也许中途能让你赚钱,但最后一定会让你倾家荡产。
在决策中,最大的危机不是盲目做决定,而是你赖以成功的方法,其实没那么科学——哪怕是概率极小的致命漏洞。
迷信只会让你亏一点小钱(其实你是不信的),只有那些貌似科学的、让你坚信不疑的东西,才会让你彻底失败。▲
本文经职场心理类微信公众号人神共奋(ID: tongyipaocha)授权转载,作者人神共奋的李刚。转载请联系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