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亮:中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本质特征与行动逻辑

陈亮 高校教育管理 2024-02-05

陈亮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

高质量推进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战略发展的应有之义,同时也是优化高等教育布局、促进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战略需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引领下,地处中西部地区高校的高质量发展进程承载着时代重任与战略使命。然而,受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落后以及高等教育整体布局结构失衡的影响,中西部高等教育存在“先天不足”的劣势,在人才队伍结构、经费投入以及资源建设等方面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高等教育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这些劣势严重阻碍了中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进程。因此,减少东部与中西部高等教育差距,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已成为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基于此,国家从宏观站位的政策导向出发,相继出台了《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2—2020年)》《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关于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为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指明了方向。这些政策文件均围绕中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这一议题做出了重要指示,重点聚焦高等教育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为推动高校间的协同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针对现实的问题以及根据政策导向,本研究从学理分析视角着力探讨中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容要素,进而分析中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本质特征以及行动策略,为形成中西部高等教育新发展格局提供理论支撑。

一、中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本质特征

“高质量发展”作为一种政策性话语,最早源于党的十九大对经济领域发展阶段的概括,区别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它既体现经济发展方式的变化趋势,也体现出经济目标与理念随社会发展而做出的调整。“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要比“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内涵丰富,不仅仅指人口和财富的增长、经济数据的变化,更强调在质的层面有所突破与创新,改变原有因循守旧的状态,在经济结构、人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科技进步、造福社会等方面发挥协同共生作用。为适应高质量发展的经济社会转型需要,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随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也强调,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由此可见,“高质量发展”适用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已成为国家宏观发展的战略选择与行动指南。

中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赋予中西部高等教育战略发展的一种政策强音,旨在满足中西部地区人民日益增长的对高质量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消除东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失衡障碍,提升中西部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全面实现中西部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协同发展。中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不仅仅是提高质量,还是在复杂性思维的引领下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着眼于中西部高校自身的发展观、内部治理组织结构以及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在时代精神中形塑科学的大学可持续发展观。未来已来,中西部高校高质量发展应秉持开放、包容、创新的发展理念,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内涵式发展保持内在的逻辑一致性,彰显内生创新性、社会互动性以及组织协调性的本质特征。

一是内生创新性。依照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的观点,“创新”与经济发展联系紧密,意在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序言3。本质而言,创新是区别于“增长”的一种高质量发展目标,一种内在要素的组合与自我更新,要求产生质层面上的新变化,包括社会经济结构的整合优化、人口素质的提升以及环境的和谐共生等,而不仅仅是追求经济指标的增长。从这一角度而言,中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内生性创新过程,在反思与实践中对中西部高校的高等教育体系、发展范式以及人才培养结构等要素结构进行“新组合”与创新,不断激发中西部高校内在的创新意识,突破习惯性思维的路径依赖,“需要有新的和另一种意志上的努力,以便在日常领域、范围和时间内的工作和牵挂中,去为设想和拟订出新的组合而搏斗,并设法使自己把它看作是一种真正的可能性”。因为固化的思维习惯本身是基于下意识的模仿或被动接受而对事物做出的应急改变,而非真正意义上的“颠覆式创新”,这会严重阻碍中西部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进程。基于此,中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创新性侧重于从中西部高校现实情况出发,突破旧观念,在持续变革的理念引领下注重学科创造价值的社会效应,主动探究适合自身发展的现代化之路,在变革中敢于自主创新,增强中西部高校自主融合发展的综合实力。正如爱德华·希尔斯(Edward Shils)指出:“要实现这些宏伟的目标,大学必须变革。它们必须革新、革新、再革新。要成为革新者,它们必须超越对旧的使命、旧的学问、旧的信念及旧的做事方式的情结。”

二是社会互动性。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知识社会转型是新时代社会大发展、大变革的必然趋势,围绕无形的知识进行应用性生产,更加强调知识创新价值的应用性与服务性。中西部高校的长足发展也需要在社会发展中形成互动共赢关系,及时观照中西部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知识性与社会重大现实问题,提升中西部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形塑大学、政府与市场间三螺旋的互动服务性。因为大学是社会场域共同体中的一员,“大学不能只以自己为参考系,这不仅是因为大学不够支撑自己、没有外部支持就不能维系,也因为大学的核心功能要求其与社会互动并努力认知世界”,大学的知识产出最终需要积极回应社会需求,切实为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正如爱德华·希尔斯所言:“大学应该‘跟上时代’、甚至应该满足未来社会的‘需要’。”振兴中西部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任务之一在于领会国家对于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精神,使知识生产赋能社会创新治理,打破追逐排名的同质化“零和竞争”局面,从高校自身的实际发展出发,真正解决中西部社会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知识创新问题,与中西部社会形成融合、共生、互动的新发展格局,扎实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推动西部大开发。中西部高校如果能够认真落实这一任务,积极参与到中西部社会的互动与融合发展中,那么其势必会抓住机遇,适应社会大环境需要,不断激发自身的办学活力。因为“在知识社会中,认知过程不仅生产知识内容,而且提出新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本体,这是一种更深层的、更深远的认识视野的变化。这一变化意味着那时大学的作用是被强化了,而不是削弱了,因为在知识社会中,大学开辟了一个不同话语系统相互交流的空间”。

三是组织协调性。中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组织间的协调有序运行,“组织是拥有相同信仰、秉持一致的制度约束从事相同或相近工作的专业群体”,组织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包括平衡多方利益的主要目标,组织生长的环境、管理水平、文化整合等)能够助力中西部高校与社会大生态系统实现良性互动。中西部高校的卓越集群发展需要在组织变革的协同创新生态中形成彰显地域特色的办学理念,在组织使命、组织结构、制度安排、组织资源等方面齐心协力,构筑中西部高校协同发展联盟,将中西部高校看作是一个共在协同创新的组织共同体,在大的学科知识生态系统中丰富组织发展内涵,形成和谐创新的中西部高校组织发展关系。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曾言:“组织建立的目的必须是不断变革。组织的功能是让知识工作,作用于工具、产品的流程;作用于工作的设计;作用于知识本身。”从这个意义而言,中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组织协调性注重强调中西部高校各内部组织与外部组织秉持持续变革的组织使命,着眼于知识创造价值的大学发展引擎,利用组织间共享的资源与制度保障来解决贫困、失学等社会公共性问题,将“有组织的创新”作为引领中西部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提升组织适应社会的创新治理能力,激发组织间的协同、互动、开放的活力。这种组织协调性更加强调组织与组织间的平等,而非上下级的隶属关系,注重在一个大网络系统中相互借鉴、相互学习,进而确保各高校在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达成新的共识。

二、中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行动逻辑

中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既是中西部高校加强自身内涵建设的一种目标理念,更是引领高等教育改革迈向高水平发展的一种政策诉求。在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中西部高校若想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愿景,必须从内在角度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在政策资源供给、办学理念以及体制机制保障等方面进行精准支持与改革创新。唯有如此,中西部高校才能真正激发自身内生动力和办学活力,才能释放自身适应知识社会的创新能量。

首先是形成多元主体共在交往合力,确保政策供给真正“落地”。中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存在与发展目标,受到地理区位、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资源建设程度等多种因素影响。与单纯提高中西部高等教育质量相比,中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更加复杂,需要多元主体形成交往合力并充分考虑中西部高校的实际发展与社会经济结合情况,以及中西部高校的综合发展观、育人观、学科服务社会的价值观等。具体而言,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高校以及社会企业需要落实国家出台的中西部高校振兴发展政策精神并形成发展合力。其一,地方政府需要协同多方展开论证,针对中西部高校的物质建设、人才培育、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倾斜政策实施细则,调整优化中西部高等教育战略布局,提升政策的执行力、推动力与穿透力。同时,地方政府应抓住中西部高等教育协同联动的发展机遇,积极为中西部高校提供优质资源,加大办学经费、专项建设经费、基本建设费的投入,促进高校之间资源跨界共享。其二,企业等社会多方主体需要具有“家国情怀”,认真领会国家制定的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发展的政策,积极形成捐赠、帮扶的校企联动发展模式,整合高校与企业的共生资源,开展产教深度融合下的企业大学建设,实现知识增值与企业发展互动的共赢模式。其三,中西部高校自身也需要“吃透”政策,合理优化本校的高等教育资源,积极探索创新创业的大学发展范式,将知识的应用与创新作为竞争的关键因素,在协同互助与开拓创新的语境下实现知识创造价值,形成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内生性创新办学模式。

其次是创新新时代中西部高校的办学理念,探寻可持续发展的特色化道路。新时代赋予中西部高校新的发展希望,强调高校学科知识生产基础性与应用性相结合,凸显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这一时代背景要求中西部高校“更新办学理念,减少对东部高校教育发展模式的简单模仿,创建中西部高校独特的大学模式”,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公共利益为目标,发挥自身的优势,形成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具体而言,一方面,中西部高校间应形成合作共赢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伙伴关系,形成“强强联合”与“强弱互补”的融合创新办学理念,注重学科知识对社会的贡献度与影响力,在创新驱动发展中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互通互鉴,规避盲目模仿东部高校以及西方高校的办学模式,彰显中西部高校独有的办学特色,找准目标定位,明确办学目标与优化办学结构。另一方面,中西部高校要秉持创新办学理念,形成面向需求与创新发展并存的中西部高校战略发展格局。随着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社会对大学的知识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创造价值的应用性与实践性是未来中西部高校可持续发展的主旋律。中西部高校应树立全局观念,突出问题导向,建立学科知识网络群,最大限度满足地方发展需求。此外,中西部高校还需因地制宜挖掘地域优势,主动寻求与东部高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机会,加强区域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逐步形成高等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跨界联动机制。

最后是深化中西部高校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内部治理结构。“人们在机构和制度组成的世界中生活和行动。我们的机会和前途严重依赖于存在哪些机构和制度以及它们如何运作。”同样,中西部高校作为一个整体具有独特的历史轨迹,它们的可持续发展也需要健全规范的机构制度与创新的体制机制,只有在这样灵活规范的环境中才能更有力地保障与激发中西部高校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与办学动力。面对新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新环境,中西部高校需要以国家宏观政策为依据,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突破信息壁垒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困境,针对自身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顽疾进行组织机构调整改革。一是要明确体制机制改革的意义,真正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中西部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群体,应秉持开放包容与合作共享的发展理念,优化内部管理体制,增强二级学院办学活力,精准施策,实现权力的有效下放。体制机制创新改革的意义在于优化高校组织机构、规范权力运行以及健全制度保障,全面提高中西部高校的办学质量与办校效率。二是要依据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以及产业结构对中西部高校的要求来优化学校组织机构,建立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行政机构与学术机构,使其专门负责产教研一体化的相关事宜。中西部高校应充分发挥二级学院以及独立建制的学术机构的治理优势,形塑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之间的双向互通关系,规范行政权力运行方式,明确行政权力行使的是执行权、学术权力行使的是决策权,将知识创造价值作用于中西部高校产教研一体化机构的运行与建设中。同时,各组织应加快完善成果转化制度体系、管理体系和服务支撑体系,强化知识产权管理和运营职责,加快提高中西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效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陈亮:中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本质特征与行动逻辑

陈亮 高校教育管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