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罗生全:加快推进高校教师教育者高质量队伍建设

罗生全 高校教育管理 2024-02-05

▲ 罗生全(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教授、博导)

高质量教师是高质量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育部等八部门于2022年4月联合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开启了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新征程。高校教师教育者是培养基础教育教师的重要力量,加快建设一支高质量的高校教师教育者队伍,对整个基础教育教师的培养质量乃至整个基础教育的建设水平均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这个意义而言,加快推进高校教师教育者高质量队伍建设,既是新时代构建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的现实需求,也是破解人才培养结构体系及培养质量难题的关键举措。

一、高校教师教育者高质量队伍建设的内涵及特征

何谓高质量的高校教师教育者队伍?这里蕴含3个基本特征:一是以高校教师教育者的高质量发展为根本前提,因为高质量的核心逻辑是人的高质量发展;二是能够满足人民需要,这是高校教师教育者高质量队伍建设的价值旨归;三是就队伍建设本身而言,高校教师教育者高质量队伍应是一支道德品行高、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综合育人能力出众,能够实现学术研究与教学实践共生发展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整体观照这些基本特征,我们又可发现高校教师教育者队伍高质量建设过程中蕴含的独特品质。

首先是以师德为魂,重视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教育高质量的本质在于人的高质量,人的高质量首先体现在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无论是对于高校教师教育者自身发展,还是对于师范生职前培养与一线教师职后培训而言都至关重要。从这个角度而言,高校教师教育者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内核在于道德向善与育人为本。事实上,也只有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到“教育者先受教育”,全面加强高校教师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价值观等,从根源上强化价值引领,使其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才能为党和人民培养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质量人才。

其次是以能力为重,聚焦提升育人实效的能力建设。教师教育者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师范生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以及职后教师如何成为一名教学名师。简单来说,教师教育者的工作实质上是一个如何通过自己的“教”使师范生和职后教师学会“教”的过程。在这里,教师教育者的示范引领作用极为重要。不过这种示范引领不仅仅是理念的倡导和输入,更为关键是要建立具有标识性的能力体系。标识是高校教师教育者特殊的专业发展需求,是在教师专业成长的共同能力诉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突出表现在“为教而研”的科研能力、“为教而学”的学习能力、“为教而教”的教学能力和“为教促管”的沟通能力。事实上,这种“为教而生”的育人能力体系的科学建立,不仅可以切实提高育人质量,而且能够保障教师教育生态的正常运行。从这个角度而言,聚焦育人实效提升的能力建设是高校教师教育者高质量发展的又一关键维度。

再次是以“双师”培育为方向,确保高校教师教育者的身份认同。高校教师教育者不仅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坚定的政治方向和向善的育人情怀,还要有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够作用于真实教育情境的育人能力,这从根本上赋予了高校教师教育者“人师”和“经师”的双重身份。“人师”意在对高校教师教育者作为“道德人”的“道”的价值阐释;“经师”重在对高校教师教育者以“术”为标榜的“专业人”的身份建构。吊诡的是,前者会因考核标准和评价机制的非人性化设置导致发展重心从育人育才转换到科研成果产出,进而遮蔽高校教师教育者的“人师”形象;后者因一些高校教师教育者缺乏实践教学经验,加之倡导学校本位的教师专业发展理念,致使高校教师教育者的专业素养信任度下降,从而降低了教师教育者的专业身份认同度。高校教师教育者是“道德人”和“专业人”的复合体,确认其身份的合法性及其内含的育人价值,既是破除高校教师教育者身份建构认知困境的关键力量,也是高校教师教育者高质量发展的显著标识。

最后是以创新研究为抓手,强化学术研究与教学实践的共生发展。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目的在于保护教师们自由探索的权利,使其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科学研究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一个合格的高校教师教育者既是课堂教学中的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是科学研究领域的开拓创新者。由多个合格的高校教师教育者集群建设而来的教师队伍,应是一支个体思想政治素质过硬、业务水平高,同时又能进行知识生产和科研创新,有能力培养多元人才的高质量教师队伍。学术不仅仅是一种认知活动,更是一种学术探索与创造性的活动。在这里,创新成为高校教师教育者高质量发展的又一重要指标。作为“专业人”和“道德人”的复合体,高校教师教育者能否以高质量的发展理念和行动姿态建构自己的身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教学和科研、理论和实践进行独立创新和关系创新的基本态度。而这种以科学研究与教学实践活动同构共生进而实现人的高质量发展的智慧品质,实际上也已成为高校教师教育者高质量队伍的显著标识。

二、高校教师教育者高质量队伍建设的现实困境

高校教师教育者队伍是一个非常重要但又长期被忽视的群体。说其重要,是因为高校教师教育者在培养、辅导、促进师范生专业发展,以及提升、夯实、强化职后教师职业素养养成等方面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言及忽视,在于高校教师教育者作为如此重要的一个群体,其身份确认、能力建设和专业发展保障等方面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这既与高校教师教育者身份意识错位有关,也与保障高校教师教育者高质量发展的专业机构和社会环境出现结构性紊乱有关。

首先是高校教师教育者的身份意识错位。在赫尔德(Johann Gottfried Herder)的世界里,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种独特的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每个人都有他或她自己的“尺度”。在教师教育大学化、师范院校综合化、人才供需市场化的影响下,高校教师教育者有着以培育未来教师基本素养和核心能力为逻辑旨归的“尺度”共在性。然而,在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中,高校教师教育者的身份意识却发生了错位:一方面体现为热衷追逐评价效应,另一方面体现为以社会关系推动学术身份认同。前者尽管是被动评价催生的非理性评价圈层关系,但却也因这种“普遍性”的评价氛围导致高校教师教育者主动脱离“育未来教师”的核心立场,进而走向注重科研成效与社会效应的指标主义之中;后者实际上是学科归属及其制度建设话语缺失导致的立场转换问题。由于学科独立建制进程缓慢,高校教师教育者非但没有获得相应的育人条件保障,反而因此弱化了育人的积极性,甚至出现了以寻求组织归属感来取代育人先在性的非理性现象。就本质而言,这是工具思维主导下的意识错位,且这种以忽视育人性为逻辑前提的认识错位是无法提高高校教师教育者队伍建设质量水平的。

其次是高校教师教育者的研究能力与教育能力错配。作为高校教师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教师教育者的首要身份是教师,这决定了高校教师教育者既要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逻辑,即学术与学科逻辑,又要明确高校教师作为价值存在的本质属性,即育人属性。从高等教育机构的本质来看,学术是其最为核心的要素。无论是作为一种活动还是作为一种结果,学术都是以知识作为内核进行呈现的,最终也以学科的形式来体现知识结晶。从这个意义而言,从事学术研究则是高校教师教育者的重要使命;如从高校教师的角色与功能视角审视,高校教师教育者作为教师的教师,其核心任务在于培养及培训适应未来教育发展的中小学一线教师。很显然,这种实践育人理念是高校教师教育者发展的逻辑遵循。尽管高校教师教育是学术逻辑、学科逻辑和育人逻辑的共在关系体,但毋庸置疑的是,育人逻辑始终是高校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及教师教育者专业发展的核心逻辑。事实上,也只有将育人逻辑作为教师教育的统摄逻辑,才能更好地将学术逻辑与学科逻辑的价值充分显现。在这里,提升高校教师教育者的育人能力是关键。遗憾的是,由于身份认识和发展意识错位,高校教师教育者在研究能力和育人能力之间出现了错置现象,由此生成的重科研轻育人的能力建设观也让高校教师教育队伍质量建设长期处于失衡状态。

最后是高校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制度不健全。高校教师教育者是打造我国基础教育高质量教师队伍的生力军,其发展水平与整体质量决定了我国教师教育的建设效益,也最终影响和决定着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质量。从这个意义而言,提升高校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素养至关重要。专业发展需要制度保障,但就目前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现状而言,保障教师教育者专业发展的制度建设仍不健全。具体而言,一是学科制度的缺席。高校作为育人的学术机构,任何活动的开展都是以学科为基础开展的。破解专业危机和身份认同危机,亟须建立服膺教师教育发展的学科制度。尽管目前国内部分有资历的高校自主设置了教师教育学,但其并未成为公认的二级学科进入教育部学科专业目录之中,自主设置或者说选择性设置事实上还是表明了学科建制的弱强制性。二是专业机构的缺席。提高高校教师教育者专业素养的关键在于建立基于教师教育学科制度的教学研究型专业学院。目前国内众多高校虽建立了教师教育学院,但其性质多数仍是行政管理单位或者虚体的服务机构。学院性质转型未果无法高质量地促进高校教师教育者专业的发展。三是组织文化的缺席。独立的学科制度建设和实体的学院组织建立都离不开浓厚的文化氛围,而这恰恰也是目前高校教师教育者专业发展受限的关键要素。其中,职称评聘制度文化缺失、公共知识生产平台建设缓慢、技术支撑高校教师教育者专业素养发展水平不高等一系列教师教育文化氛围建设滋生的问题,无不深刻影响着高校教师教育者高质量队伍建设的步伐与成效。

三、高校教师教育者高质量队伍建设的实践路径

高校教师教育者高质量队伍建设的本质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即实现高校教师教育者队伍建设道路的转型。这一转型的根本在于改变高校教师教育者队伍建设的传统思维和行动策略,使其契合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主题。

首先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为国育人的政治站位。师德师风建设是高校教师教育者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内核,要提高高校教师教育者的品质,需在政治素质和德性素养涵育等方面采取针对性举措。具体而言,一是要健全师德制度体系,筑牢意识形态防线。高校要不断建立健全教师教育者资格准入制度,完善师德考评制度与监督机制,实现师德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常态化。二是要坚定理想信念,践行终身学习理念。高校教师教育者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导,坚定政治信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真正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同时要树立做“大学问”、研究“真问题”的职业理想,不断学习新知识与新技能,在教书育人岗位上做出积极贡献。三是要强化师德日常实践,激发师德自觉内省。高校应将师德建设的具体要求与高校教师教育者工作章程和专业发展需求相结合,从而激发高校教师教育者立德树人的内生动力。

其次是明确育人宗旨,凝聚“人师”为本的身份建构共识。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培根铸魂、启迪生命、塑造全人的工作。从这个意义而言,育人是教师教育工作的核心逻辑,具有价值先在的实践品性,统摄学术研究和教学活动的系统开展。培育未来能够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时代发展赋予教师教育工作的新命题。这就要求高校教师教育者一方面要主动提高政治素养和业务素质,始终将培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育宗旨作为各项工作开展的精神统领,积极扭转学术研究统领育人工作的非理性思维。另一方面,高校教师教育者要达成以“人师”为评价核心的身份建构共识。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建设高质量的高校教师教育者队伍既需要高校教师教育者将道德教育和情感教育贯穿于教师专业发展一体化进程之中,通过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实现进而诉诸自身的价值实现来凝聚教师作为“专业人”的道德品性,从而构建“人师”的身份标记;也需要通过向社会榜样学习、教学案例分析或反面性事件批判等多元形式,及时纠偏学术化的育人思想倾向,积极提升自己的教育信仰和道德良知,夯实作为“人师”的关键内核。

再次是强化育人导向,构建“平台技术机制”提升育人能力的新格局。高校教师教育者队伍的高质量建设需以能力提升为重。一是以育人能力共建为基本原则,破除高校教师教育的组织壁垒。高水平头雁院校应主动打造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平台,积极促进高校教师教育者在国家省市区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努力搭建稳定的高校教师教育者研究团队,切实提高教师教育者的综合育人能力。二是科学有效推进数字化、智能化与高校教师教育者培养及培训的深度融合,进而通过理念重塑、技术植入、秩序重建和范式转型来实现高校教师教育者培养及培训的数字化转型,以此切实提高高校教师教育者的数字素养与技能,增强育人实效性。三是以育人实践机制创新服务高校教师教育者育人能力发展。学术性既是大学区别于其他机构的根本,也是大学教学区别于非大学教学的根本。高校教师教育者离不开教学与科研的评价考核,更为重要的是其影响着育人能力的提升。高质量育人是高校教师教育者发展的根本,高校应鼓励教师教育者主动参与基础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之中,改革考核评价方案,以此提升高校教师教育者的基层实践育人能力。

最后是完善教师专业发展制度体系,营造高校教师教育者队伍高质量建设生态文化。提高教师队伍建设品质需建立一套符合教师成长规律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的规范体系。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内涵、模式、路径的优化始终具有较强的能动性与先驱性,是切实提升高校教师教育能力的关键入手点。为进一步响应《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对高质量教师培育的迫切要求,高校教师教育者队伍高质量建设一方面应从培育内容、角色认知和管理制度的结构性改革着手,主动破除任意切割教学、科研和育人三者之间互联关系的思维障碍,完善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保障体系,如构建集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于一体的教师教育学学科制度。与此同时,高校还应科学建立保障高校教师教育者队伍高质量建设的专业组织机构,如将具有行政单位属性的教师教育学院、教师发展中心等机构转型为独立教学单位,为其提供作为二级独立学院的相应资源。另一方面,高校还应在组织文化营造层面上下功夫。高校教师教育者具有差异化的个人发展倾向和专业发展取向,因而在职称评聘过程中高校需要营造差异化的职称评聘制度文化。此外,由于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学科背景不同,打造高质量的队伍还需要在专业素养提升过程中创建夯实专业发展的平台文化和技术文化,以此驱动高校教师教育者树立向上发展的质量观,加快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能力出众、充满活力的高质量高校教师教育者队伍。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罗生全:加快推进高校教师教育者高质量队伍建设

罗生全 高校教育管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