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探索争鸣】许祥云:高校毕业生创业模仿行为形成机理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

许祥云,刘慧芳 高校教育管理
2024-09-23

作者简介

许祥云,教授、博导,经济学博士,从事教育政策与院校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刘慧芳,博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引用本文

许祥云,刘慧芳.高校毕业生创业模仿行为形成机理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J].高校教育管理,2023,17(1):115-124.

摘要

本研究运用扎根理论方法构建了高校毕业生创业模仿行为形成机理模型。模型表明,高校毕业生创业模仿行为可分为从众型、学习型和创造型三种类型;利益驱使、榜样引领和感知合理性等因素是高校毕业生创业模仿行为的主要驱动力;学校、政府、企业和亲友等外部支持性因素是其创业模仿行为的重要支持力;个人特质、资源禀赋和创业效能感等因素对其创业模仿行为具有重要调节作用;创业风险和模仿风险等感知因素对其创业模仿行为具有阻碍作用。高校要帮助大学生规避功利性创业价值取向的影响,以正面创业榜样进行引导;为大学生提供融入双创实践的机会,以提升其双创实践能力;重视创造性和原生性创业培育,以鼓励其在模仿中创新;建立和完善保障机制,为其模仿创业提供全方位支持。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双创教育;模仿创业;形成机理;扎根理论

一、问题提出

近年来,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持续推进,一部分刚刚跨出校门的高校毕业生选择了自主创业的道路,逐渐成为创新创业的青年主力军,为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发挥了一定作用。然而,由于创业的高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加之高校毕业生创业经验缺乏,创业成功者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创业项目能够孵化落地的也是寥寥无几。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尽管随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广泛开展,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创业率逐年提升,但从高校毕业生创业成功率来看,我国还不到5%,而欧美国家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平均水平约为20%。此外,从当前情况来看,我国高校大学生毕业后更多会选择继续深造或者寻找更为稳定的工作岗位。可见,如何引导和激励高校毕业生持续创业并提高创业成功率值得深入研究。

现有研究表明,高校毕业生创业者作为行业领域的初学者,因人生经历单一和职业经验缺乏,模仿是其创业的重要形式之一,其创业行动策略选择一般具有较为明显的从众性特征。作为创业的一种重要方式,模仿创业不仅可以降低创业成本,而且可以增加创业成功率。近年来,随着产业集聚的蓬勃发展,一些领先企业通过知识溢出带动了更多的模仿创业活动,发挥了产业集聚的最大效应。显而易见的是,在非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创业活动中,模仿与沿袭是主要的创业起步方式。纵观创业成功的腾讯、阿里、百度等也都曾有过模仿与借鉴的过程,成功商业模式和技术路线的模仿与引用集成在创业中也十分重要。由此可见,对高校毕业生创业模仿行为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界当前关于创业模仿行为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企业家、业界精英和农民群体,并重点聚焦在模仿创业的路径、环境因素、资源因素以及创业者特质等方面;关于高校毕业生创业的研究也主要集中于创业个体特质、意愿及动机、创业环境、影响因素、创业过程、创业教育、创业价值取向等方面,而且大多数是基于经验性资料或大规模样本的研究。对高校毕业生的创业模仿行为目前学界尚未有专门或系统的研究,虽然个别文献偶有提及,但只是在研究高校毕业生创业价值观、创业意愿、创业榜样等相关专题中略有涉及,对高校毕业生创业模仿行为形成机理的研究尚属空白。鉴于此,本研究运用扎根理论方法,在经验资料的基础上探索高校毕业生创业模仿行为的形成机理,试图从理论上构建高校毕业生创业模仿行为形成机理模型,并通过该模型进一步透视其教育意义。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已有关于创业模仿行为的研究总体上比较分散,缺乏全面系统的探索,尤其是对高校毕业生创业模仿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并没有形成一致的变量范畴。在定性研究不充分、变量范畴尚未确定的情况下,以问卷(量表)形式获取数据并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探索高校毕业生创业模仿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可行性较差,而采用质性分析方法更为合适。为此,本研究运用扎根理论方法,在经验资料的基础上探索高校毕业生创业模仿行为的形成机理,并试图从理论上构建高校毕业生创业模仿行为形成机理模型。基于此方法,本研究主要探索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哪些因素会对高校毕业生创业模仿行为产生影响;二是这些影响因素之间存在怎样的逻辑联系;三是高校毕业生在创业过程中有什么样的模仿行为。

#(二)访谈对象选择

根据研究契合性需要,本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方法选择研究对象,以获取研究资料。为了保证原始数据的代表性和有效性,本研究从综合性大学、理工科院校、师范院校等不同类型高校中选择了7所高校;在选择访谈对象时,尽量选择创业团队负责人和创业绩效显著者,同时兼顾受访者的专业、性别、创业类别等特征。首先,研究小组以开放式访谈的方式着重了解受访者为什么创业,身边是否有亲朋好友创业,其创业过程是否能从他人那里获取经验和启示,创业行为是否借鉴或模仿了他人的路径和方法等信息。其次,研究小组选择典型的创业模仿者进行深度访谈。根据上述要求,同时考虑数据采集的便利性,本研究最终确定了26位典型的创业模仿者作为深度访谈对象(见表1)。深度访谈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一是受访者的个体特质、创业条件以及对创业的基本认识;二是受访者创业决策的动机、过程及各种感知与体会等;三是受访者创业的行动过程、创业类型和涉及领域等;四是受访者创业的已有条件、驱动因素、收益判断和风险感知等。

表1  深度访谈对象基本信息

#(三)数据采集

访谈资料的采集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征得受访者同意后,所有访谈全程录音;每次访谈结束后,访谈者借助语音转录软件对受访者的表述和观点逐条进行转录和调整,并将调整后的访谈转录内容提供给受访者本人进行确认或校正,在必要时还会标注受访者的面部表情或语气,以便在讨论特定问题时捕捉“弦外之音”;最后由两人同时对转录资料进行数据编码,以两位编码人员意见一致为标准最终形成了26份(F1—F26)原始访谈记录。本研究使用Nvivo11.0软件,以1/0编码方式(1为引用,0为未引用)对26份原始访谈材料中随机选择的22份材料进行编码分析,其余4份材料则用于编码分析之后的理论饱和度检验。

三、数据分析

#(一)开放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是通过对原始访谈资料进行细致筛选、比较、分类、标记等过程,剔除频次较低无法范畴化的概念和偏离主题的概念后,将原始材料概念化、范畴化。经过多次整合和归纳,本研究对访谈资料中涉及高校毕业生创业和创业模仿行为的词汇进行合理归纳和抽象化后,共提炼出47个初始概念。本研究将47个初始概念归纳形成了15个初始范畴(见表2)。

表2  开放式编码结果

#(二)主轴式编码

主轴式编码的目的在于发现和建立主要范畴之间的关系,以展示资料中各个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本研究在开放式编码的基础上,对抽象出的15个初始范畴进行了主观聚类,将不同范畴之间的内在关系和逻辑次序进行归类,从初始范畴中归纳提炼出了5个主范畴(见表3)。

表3  主轴式编码结果

#(三)选择式编码

选择式编码是指将核心范畴与其他范畴相关联、建立关系,以“故事线”的形式描述总体的行为现象。本研究在前两次编码的基础上,通过对各个主范畴之间的关系进行反复比较分析,将核心范畴进行抽象化后确立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模仿行为。表3中主范畴的“故事线”脉络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模仿行为呈现从众型、学习型、创造型三种类型,其形成是创业模仿动机因素的驱动力、外界支持性因素的支持力、创业者个体因素的调节力以及创业模仿风险感知因素的阻碍力四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四)理论饱和度检验

理论饱和度是指收集到的资料不再衍生新的理论洞见,无法再揭示理论范畴新的特征。本研究利用预留的4份访谈记录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发现,创业模仿动机因素、外界支持性因素、创业者个体因素、创业模仿风险感知因素、高校毕业生创业模仿行为5个主范畴已趋饱和,没有发现新的范畴和关系,5个主范畴内部也没有发现新的构成要素。由此可知,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已达到理论饱和。由此,本研究构建了高校毕业生创业模仿行为形成机理模型,详见图1。

图1  高校毕业生创业模仿行为形成机理模型


四、模型阐释

依据前文主范畴的“故事线”脉络和图1的结构逻辑,本研究结合访谈记录对高校毕业生创业模仿行为形成机理作进一步阐释。

#(一)高校毕业生创业模仿行为分为从众型、学习型和创造型三种类型

1.从众型模仿行为。高校毕业生由于经历单一、创业基础薄弱,在创业操作层面容易简单化,或简单复制、套用、模仿同类企业的运营模式,或只做局部的修补和调整,或进行简单的“组装”等,基本上属于程式化的“照着做”或“跟着做”的从众模式,这种创业行为是“创新惰性”的具体体现。往深层次看,在从众型模仿中,高校毕业生创业者对同类企业往往是全盘复制,体现为被动式的“盲目模仿”,鲜有考虑本地的消费需求和情境要素,创业实践与创新脱节,更多是跟风和从众。从访谈中也可以看出,从众型模仿行为范畴节点出现频次为24次,说明很多高校毕业生最初创业都选择了“跟着做”和“随大流”。这种从众型创业模仿行为容易陷入“模仿陷阱”,会抑制创造力的发展,不利于企业和技术的进步。

2.学习型模仿行为。高校毕业生创业者基于某类问题和现实需求,以寻找某种商业模式的具体解决方案为出发点,根据自身情况和特定情境进行自主行动,以此开展学习型的模仿创业行动。在学习型模仿行为中,创业者并没有全盘照收某一企业的所有模式,而是基于自主性和自觉性学习其“精华”,不仅模仿和学习行为方式,也学习创新方式与管理文化。从访谈资料可以看出,学习型模仿行为范畴节点出现频次为46次,可见这是当前高校毕业生普遍采用的一种创业模仿方式。从学习型模仿行为的表现形式来看,虽然各地、各领域的具体表现并不完全相同,但大多是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将同类企业的优势和特长融入自己的企业,这反映出高校毕业生在采用学习型模仿创业模式时会进行独立的观察和思考,体现了学习型模仿的显著特点。但随着知识与技术复杂性的增加,尤其是企业产品和运营模式所蕴含的隐性知识和技术越来越多,学习型模仿创业将会越来越困难,其局限性也会越来越大。

3.创造型模仿行为。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一些高校毕业生创业者会以市场为导向,通过总结现有企业的经验和教训,同时借助知识搜索和技术学习并通过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来进行创业,这便是比较理性的创造型模仿行为。如访谈中一些受访者指出,“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我们需要不断地开发新的产品,以适应竞争的需要,通过大量的市场调查和团队交流,我们推出了一个新的产品来提升企业的业绩”(F20)。创造型模仿行为与从众型和学习型模仿行为相比,虽然也是建立在模仿的基础之上,但其避免了机械、简单的复制式模仿,比较注重对知识的理解、技术的改造和管理的重组,使创业模仿行为实现了从“仿型”到“铸魂”的本质转变,这是企业迈向自主创新至关重要的一步。从访谈资料节点上看,以创造型为基础的创业模仿行为出现频次偏少,只有16次,说明创造型模仿创业模式在未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利益驱使、榜样引领和感知合理性是创业模仿行为的驱动力

研究发现,利益驱使、榜样引领和感知合理性是高校毕业生产生创业模仿动机,并形成创业模仿行为的直接驱动力。在利益驱使中,经济利益、资源利益和时间利益共同发挥驱动作用;在榜样带动中,榜样的身份特征、人格特质、成就示范等发挥引领作用;在感知合理性中,模仿创业风险小、成功率高、具有竞争优势、效率明显等感知为大学毕业生模仿创业提供了动力。访谈中,“模仿他人的成功创业模式可以快速获取高回报”(F7)、“**是我创业的榜样,给了我创业极大的精神鼓励和成就示范作用”(F18)、“模仿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可以大大降低创业的风险”(F1)等观点被绝大多数受访者提及并认可。所以,利益驱使、榜样引领以及感知合理性共同构成了高校毕业生创业模仿行为的内生动力,为高校毕业生模仿创业提供了心理归因。

#(三)学校、政府、企业和亲友等外界因素是创业模仿行为的支持力

研究发现,学校、政府、企业和亲友共同构成了高校毕业生创业模仿行为的支持系统。学校支持主要表现为对创业者教育的感召和创业素养的培育以及提供必要的学习、训练平台和信息支持,这是一种最原始也最具持久性的支持力。政府支持主要表现为政策支持、创业基金支持和创业信贷支持等,是创业模仿行为产生以及创业成功的关键支持力量。企业支持主要包括合作企业所提供的双创实践平台、双创实践指导、基础资源、关键技术、产品销售渠道和必要的法务支持等,是大学生模仿创业学习与训练的重要保障,尤其对刚刚踏入社会的高校毕业生来说,是助力其创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亲友支持主要表现为情感支持和必要的创业启动资金支持。其中,来自亲友的情感支持至关重要,其会给予高校毕业生创业者极大的精神鼓励,对高校毕业生模仿创业的持续性和耐久力有重要影响。

#(四)创业者个人特质、资源禀赋和创业效能感对创业模仿行为具有调节作用

研究显示,创业者的个人特质、资源禀赋和创业效能感等对高校毕业生创业模仿行为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个人特质涉及学生的性格特质和社会特质,不同性格特质(行事风格、风险偏好、沟通能力、抗压能力等)和社会特质(知识储备、过往经历、团队意识、合作精神、价值取向等)的高校毕业生在选择是否模仿创业、如何模仿、创业项目(产品)、创业地点(环境)以及合作伙伴等方面均体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资源禀赋主要包括经济资源禀赋、物质资源禀赋和信息资源禀赋。其中,经济资源禀赋和物质资源禀赋起基础调节作用,往往在模仿创业的起始阶段发挥作用,而信息资源禀赋是贯穿模仿创业始终的外在条件,调节创业者创业的全过程。创业效能感包括创新效能、管理效能、关系协调效能、机会识别效能和风险抗压效能等,是高校毕业生模仿创业的目标性感知和评判因素,也是其模仿创业行为是否具有持久性的重要调节变量,这些因素会使高校毕业生创业模仿行为呈现主动或被动、积极或消极等特征。

#(五)创业风险感知和模仿风险感知对创业模仿行为产生阻碍作用

由高校毕业生创业模仿行为形成机理模型可知,高校毕业生模仿创业的决策和行为面临创业风险感知和模仿风险感知的双重阻力。创业风险感知包含商业风险、财务风险、时间风险、管理风险和资源获取风险五个方面;模仿风险感知包括技术模仿风险、生产模式模仿风险、营销模式模仿风险和企业文化模仿风险四个方面。访谈中了解到,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对模仿创业有诸多担忧,认为“市场上不确定因素太多了,不知道哪些因素会给我们带来盈利或损失”(F21)、“虽然这可能是一个很好的创业项目,但如果需要较长的启动时间我们也耗不起”(F25)、“怕创业项目进行过程中资金短缺做不下去”(F9)、“现在很重视专利保护,想要模仿别人的技术,就面临着‘技术山寨’的风险”(F3)、“企业文化这种东西不太好模仿,怕模仿不好就成了‘东施效颦’”(F26),各种“担心”“怀疑”“不能保证”“风险”等词语在访谈材料里大量涌现。这表明对创业风险或模仿风险的感知是高校毕业生模仿创业的阻力。高校毕业生在模仿创业前若毫无创业知识储备、实践经验积累,加之缺乏必要的抗风险能力,可能会失去创业的信心最终放弃创业。


五、结论与讨论

# (一)研究结论

本研究以26名高校毕业生创业者为研究样本,运用扎根理论方法,构建了包含5个主范畴和15个子范畴的高校毕业生创业模仿行为形成机理模型。研究发现,高校毕业生创业模仿行为包含从众型、学习型和创造型三种类型;高校毕业生创业模仿行为是在利益驱使、榜样引领以及感知合理性等因素的驱动下,以学校、政府、企业和亲友为外部支持因素,以个人特质、资源禀赋和创业效能感为调节因素,在克服创业风险和模仿风险等感知因素阻力的前提下形成的。本研究揭示了高校毕业生创业模仿行为形成的内在机理,厘清了影响高校毕业生创业模仿行为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为进一步建立定量分析框架和开展基于大样本数据的实证分析奠定了基础。

# (二)教育启示

1.规避功利性创业价值取向的影响,树立创业榜样,正向引领高校毕业生模仿创业。研究表明,高校毕业生模仿创业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利益驱使,创业的初衷多是为了追求低投入和高回报,尤其是从众型创业模仿行为存在较强的功利心理,在创业时易选择收益快或回报高的行业和领域,表现出明显的“羊群效应”。所以,我们必须正向提升高校毕业生模仿创业的驱动力。高校一方面要推进双创教育从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转变,改变双创教育的知识导向,将双创教育的终极目标定位于“追求幸福”而非“追求功利”,并且要注重创业教育的价值引领和正面隐性知识的融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价值观,摆脱纯粹的功利主义导向;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正面创业榜样的引领作用,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推广校园创业典型,聘请社会创业成功人士与大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引导大学生选择适当的模仿目标和模仿途径,以榜样示范正向引导大学生未来的创业模仿行为。

2.为大学生提供融入双创实践的机会,提升其双创实践能力。高校毕业生从众型创业模仿行为的产生主要源于个人经验不足、创业效能感较低、对创业前景缺乏信心等。因此,在双创教育中,高校要注重培养学生“学”和“创”两方面的能力,引导大学生在创业学习、模拟、体验中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帮助大学生积累校园模拟创业实践经验。同时,高校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实践”训练、“实干”体验中培养企业家精神,以正确的双创价值取向进行引导,转变其创业态度和思维方式,进一步增强创业者的自信心。高校只有让学生融入真正的创新创业实践,才能增强其市场意识和提升其对市场的研判能力以及对创业机会的识别与把握能力,进而克服创业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困境,提高创业成功率。

3.重视创造性和原生性创业培育,鼓励高校毕业生在模仿中创新。模仿是大学生学习、实践的基本特征。当前,相当一部分高校毕业生在创业中选择简单、快捷、流行的方式模仿其他企业表面的发展路径和创新形式,实际上并未了解和把握其精髓,以致其创业停留于浅表化、形式化的模仿,缺乏持续性和竞争力。所以,高校在双创教育实践中要重视对大学生创造性和原生性创业思想和精神的培育,引导大学生通过学习与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技能,逐步从模仿走向创新。高校的双创教育要立足市场、精准把握国家发展战略和产业发展新趋势,将热点问题作为创业教育的重点,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发掘学生发现产业空缺的创业潜能,从而提升其创新创业能力。同时,高校要结合学生的创业需要构建以学生创业实践为导向的创业实践教育体系,把创业教育融入专业学习和实践,让学生在以新产品和新服务为竞争力的市场上化模仿为创新,促使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参与到创造性和原生性创业活动中。

4.建立和完善保障机制,为高校毕业生模仿创业提供全方位支持。高校毕业生不同于工作多年后开始创业的人员,由于其经历单一、缺乏实践经验、缺少创业资源,是创业的弱势群体,其创业与否以及创业能否成功不仅取决于个人,还与所在的创业环境紧密相关。高校应当强化相关保障机制,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首先,高校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氛围,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其次,高校可通过改革双创教育模式,从真实问题和社会实际需求出发建立学、研、赛、训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双创教育新模式,多措并举开展双创教育。再次,高校可为大学生搭建专门的创业孵化园,提供真实的创业环境和优质的创业实践平台,提供有效的创业信息。最后,高校可与地方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构建政产学研协同机制,争取更多扶持政策、人财物资源、技术指导和市场信息等,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全方位支持。

#(三)不足与展望

首先,大学生创业行为极其复杂,影响因素繁多,本研究仅探讨了影响高校毕业生创业模仿行为的部分共性因素及其逻辑关系,未能结合具体的案例资料进行分类讨论或多案例比较。其次,由于资料获得性难度等方面的制约,本研究仅对部分院校和领域的高校毕业生创业者进行了访谈,访谈范围和受访样本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最后,本研究起初已把研究主题框定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模仿行为,这一前设有可能影响与受访者的对话以及访谈资料编码的生成。对于本研究提出的理论模型,未来研究可以基于定量分析方法,在获取大样本数据后对这一模型进行检验,以验证研究结论的正确性。


分享、点赞和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高校教育管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