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振天: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价值和使命

刘振天 高校教育管理
2024-09-04

刘振天(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导)

引用本文

李森,刘振天,陈时见,等. 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中国道路[J].高校教育管理,2024,18(1):1-23.




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属性及其价值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工作时提出了“新质生产力”概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概念一经提出,迅速引起各界高度关注和强烈共鸣,认为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学说的最新发展,是新时代国家经济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遵循,为加速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理论和方向指引。

显然,新质生产力是相对于或区别于传统生产力的新概念和新理论。生产力一般包括三大要素,即劳动力、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劳动力即劳动者的生产能力,属于主体性的人的因素;生产资料与生产工具是物的因素。其中,生产资料是资源性的对象存在,生产工具是手段性或中介性存在。生产力的发展取决于三大要素的发展状况。传统的或旧质的生产力要素中,劳动力主要是劳动者自然或先天形成的体力,即运用肌肉的力量,外加些许简单的生产生活经验与脑力;劳动工具则为手工、机械或半机械的,是人体四肢的延伸和力量的增强;生产资料主要是土地、原材料、动力等天然资源。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要靠天吃饭、靠体力征服自然界,因此,人类社会发展必然缓慢,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能力羸弱。新质生产力不仅在外延上增加了新的生产要素,如科技、知识或智能,更重要的是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对传统生产力各个要素的深度渗透、融合、改造和全面提升,使生产力全部要素得到革命性改变。我们所说的知识经济、智能经济、知识社会、数字化时代等就是对新质生产力的不同表达。因此,新质生产力就劳动力而言,不单指人的劳动能力,更指人利用科技知识的创新创造力;就生产工具而言,主要指智能化的高新科技装备;就生产资料而言,除传统资源外,主要是新材料和新能源。由此可见,在新质生产力那里,科技与创新是基础、核心与灵魂。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新业态为标志的新质生产力,是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到新的更高阶段对生产力本质作出的最新揭示和理论上的最新概括,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发展。如果说生产里面包含的科学、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所指明的还只是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的内在因素以及影响和作用于生产力的程度的话,那么新质生产力则指明了以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新业态为标志的生产力发展具有了全新的性质,是本质上的新的革命性变革。换言之,我们所说的知识经济、智能经济、信息经济、数字经济等归根到底是全新的生产力,是科学技术引起生产力性质与结构发生飞跃的新质生产力。这就赋予了新质生产力全新的时代内涵、历史意蕴与全球视野,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乃至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强大的理论张力和指导力。

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此时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主要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经验的总结和规律性概括。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在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格局性变化。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长,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小康社会全面建成,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日益提升,中国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成就虽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得益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但根本之策则在于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这不仅是基本经验,更是基本规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没有科技发展,就没有今天现代化的中国和社会。二是面对我国当前及长远发展的战略选择。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取得了重大成就,但这种发展及其成就是不平衡不充分的,除少数领域产业及其技术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竞争力外,整体上产业技术含量和科学发展水平偏低,尤其是许多领域存在着“卡脖子”难题。当前,以美国为首的少数西方国家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和中国和平崛起设置重重障碍,恶意进行打压、围堵、遏制甚至破坏。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走科技自立自强道路,必须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促进产业升级,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产业引领力、塑造产业新优势、累积产业新动能、形成产业竞争力。只有这样,我国才能冲破各种干扰与封锁,加快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建设文明民主的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

在高等教育理论界,关于大学与社会的关系,有边缘说、距离说和中心说等三种观点和看法。实际上,此三种观点和看法与高等教育或大学的历史发展实际进程和走向是一致的,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所谓边缘说,描述的是古代社会条件下大学处于经济与生产外围或边缘,对后者的发展基本没有什么影响与作用;所谓距离说,描述的是近代之后大学开始走近社会生产和生活,但仍然与后者保持若即若离的状态;所谓中心说,描述的是现代条件下大学已经处于经济社会中心,对社会经济与生产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成为社会发展的发动机。美国前总统奥巴马(Barack Hussein Obama)在一次国情咨文中提到美国之所以能够强盛于世界,根本在于其有一大批现代高新科技企业与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强大的一流大学就是强大的美国本身。由此看来,大工业生产里面包含科学,或者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条件下,经济和生产与科学技术直接而密切,但生产力尚未直接把教育纳入其中成为自己的内在部分。不过,当代以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为标志的新质生产力不仅将科技直接纳入生产力,也直接把教育,特别是作为发展科学以及培养专门人才的高等教育涵盖进来,使其成为新质生产力的中心。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能动要素。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要的不是普通劳动者,而是用现代知识、技术以及文化武装起来的新型专门人才。这样的专门人才不是靠日常经验,也不是无师自通,而是靠系统、专门的高等教育培养和训练,其知识水平、创新意识和能力决定着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程度,这也是世界各国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根本原因。

作为新质生产力要素的生产工具日益精密化、尖端化、自动化和系统化,集材料、机械、电子、数控于一身。我们只有经过专门化、系统化的教育、学习和培训,才能理解其原理、操作过程,进而进行升级改造与革新。以新能源和新材料为标志的生产资料的技术化、复杂化同样对生产者和管理者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大学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现代先进生产工具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具备能够正确运用和操作现代生产工具的技术本领,更要使学生具备更新生产工具的技术与工艺,进而创造新的更加先进生产工具的能力。

从上可知,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一刻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一刻离不开掌握科技的专门人才,归根结底,一刻离不开高等教育,离不开大学的基础支撑、战略引领和改革创新。当今世界各国围绕科技、人才和教育的竞争依然十分激烈,谁能占领科技制高点,拥有更多更先进的科学技术和高端人才,拥有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和一流大学,谁就拥有话语权、主动权和支配权,也即谁就拥有利益控制权。因此,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其意义就在于增强我们的自信心、主动权和话语权,增加我们在国际竞争中的砝码。所以,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归根到底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本身。

经过七十余年建设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和新时代以来的建设和发展,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然而,我们也必须正视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一方面,我国大学办学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还不强,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矛盾突出,许多方面存在短板和弱项,尤其是还没有建立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高层次人才缺口较大,大学还不能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还不能自主解决诸如尖端集成电路、尖端医疗设备、尖端动力设备以及先进材料等领域“卡脖子”技术难题,在这些方面受制于人的现象未能发生实质性改变。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大学没有建立起中国特色的自主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对世界科技发展与文化进步所作的贡献较少。另一方面,大学同质化、封闭化办学现象较为严重,缺少办学特色;体制机制活力不足,现代化治理能力较弱,教育创新动力不足,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育技术以及评价制度较为落后。所有这一切表明我们的大学大而不强、大而不精、大而不特,不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求。新质生产力时代早已超越过往那种人多力量大、苦干加蛮干的落后模式,代之而起的是先进科学技术运用和创新,靠的是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队伍,靠的是巧实力、软实力和锐实力。如此看来,中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任重道远。

三、着眼新质生产力加快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面对新时代对新质生产力的迫切需要,高等教育还存在诸多不适应问题。我们必须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为加快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开辟新道路和创造有利条件。

1.把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强国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标准。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这样的人才必须立足中国大地,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为此,高等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对高等教育的全面领导,这是确保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与任务的前提。立德树人,立的是在中国和为中国的人、是全体中国人、全面发展以德为先的中国人,当然,还是面向世界的中国人。这样的中国人,既服务和贡献于新质生产力发展,服务和贡献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又能够在与世界各国交往中维护中国利益、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世界和平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2.深刻认识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功能性与本体性的统一、目的与手段的统一。高等教育强国理所应当服务于国家新质生产力发展,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这个意义上,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是前者一系列发展的手段。与此同时,高等教育强国要实现这一目的,自身强是基础和先决条件,这时手段又转化为目的。现代化强国既是经济、社会、科技、教育、文化等多方面以至全方位的强国,又是每一方面各自强国。因此,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既是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整体强国建设的需要,又是自身强盛的需要,国家应为高等教育自身强盛提供更加良好的条件保障。

3.以新质生产力发展和强国建设为目标,加快高等教育改革步伐。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是一项系统化工程,不能究其一点,必须综合施策,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对外要协调好新质生产力、经济建设与高等教育的关系,处理好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与效益的关系,解决好高等教育各地区、各群体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协调好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的沟通衔接,为终身学习和学习型大国建设奠定良好基础;对内要解决好高等教育不同层次、科类、形式、体制间的矛盾,处理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中重点与一般、普及与提高、效率与公平、数量与质量、共性与个性等关系。当前,高等教育改革最重要的是推动高等教育分类发展和内涵建设,这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所在。

4.进一步深化办学体制改革,促进高等教育开放办学,提升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能力。新质生产力塑造的核心在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政府应进一步放权,激发高校面向社会与市场自主办学的活力,在政策、资金、数字化建设等方面提供支持。大学,尤其是一流大学要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走进产业,走跨学科联合、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办学道路,自觉面向国家重大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要,致力于开辟新领域和新赛道,以此塑造新质生产力,培育经济发展新引擎,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增强发展新动能,实现发展新突破。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高校教育管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