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智超:以高等教育评价改革为抓手推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王智超 高校教育管理
2024-09-04

王智超(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导)

引用本文

李森,刘振天,陈时见,等. 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中国道路[J].高校教育管理,2024,18(1):1-23.



高等教育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龙头,推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的重要工作。高等教育评价作为指挥棒、风向标,指引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发展方向,关乎对“建设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强国和如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这一重大时代命题的正确认识、理解与把握。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充分发挥教育评价指挥棒作用,从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破立并举,推进教育评价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当前,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进入关键阶段,我们必须以高等教育评价改革为抓手,破除制约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障碍,推动高等教育体系实现结构性变革、系统性重塑。

一、准确认识高等教育评价存在的两个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高等教育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初步建立,有力支撑了国家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成为富国强民的重要引擎。高等教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与之相匹配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仍未形成,在助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上仍有较大不足。受制于不科学、不完善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我国高等教育独立性、自主性仍有不足,办学特色还不够彰显,在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探索人才自主培养、满足人民群众高等教育多层次多样化诉求等方面仍有差距,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任重道远。

一是高等教育评价调控功能异化,导致高等教育呈现功利化发展倾向。依据高等教育评价结果对教育资源进行有序调配,借此实现对教育结构、布局的调整以达到国家需求与个人需求的平衡是高等教育评价调控功能的重要表现。我国高等教育依据教育评价结果进行资源配置时有较强的排他性倾向,使得高等教育评价的调控功能异化,诱发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功利化倾向。一方面,不同高校在科研实力、人才培养能力、社会服务水平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高等教育评价本应基于不同高校发展存在差异的客观事实设计有针对性的资源配置策略,以引导不同高校分类发展。但从现实看,分类多元、扶弱促强的高等教育评价指标体系还不完善,统一的评价标准湮没了高校之间存在的客观差异,依据高等教育评价结果进行资源的排他性配置迫使一些高校为了获得更多资源不得不脱离学校现实,对项目、人才及学校层次、规模进行盲目追求,使学校畸形发展,破坏了高等教育格局的合理建构,造成了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我国高校自身资源创生能力极为有限,在发展所需资源上过度依赖政府供给。高等教育评价结果作为政府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不得不唯评价指标,在日常管理、内部评价体系构建等方面走向工具主义与绩效主义优先的简单化、片面化发展道路,继而导致一些高校在办学中违背基本规律,大量学科、专业简单重复设置,在发展中丧失办学自主权。

二是高等教育评价导向功能失灵,导致高等教育呈现无序化发展倾向。高等教育评价作为指挥棒、风向标,对牵引高等教育有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为高校发展供给必要且稳定的基本规范。从现实看,高等教育评价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独立自主的评价理念仍未形成,不稳定、不连续的无序发展导致高等教育陷入低质发展陷阱。一方面,高等教育评价缺少一以贯之的内在价值,相对稳定的评价标准缺失,相关主体及利益相关者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缺少稳定、持续、规范的参考标准,致使我国高等教育总体规模虽庞大,但各层级、各类型高等教育处于失序发展状态,未能形成服务国家需求、满足人民群众多元教育诉求的高等教育供给体系。另一方面,我国独立自主的高等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尚不成熟,对高等教育发展和评价体系构建的价值澄明和经验凝练存在不足。一些人热衷于简单移植西方高等教育发展范式来评价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但西方高校与我国高校在办学体制、发展目标和育人目的上并不相同,在高等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上的“拿来主义”既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独立发展,又容易出现方向性错误,这也是高等教育评价导向功能失灵的重要表现之一。

以上问题的存在阻滞了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有效推进,不利于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时代发展呼唤高质量高等教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要求高等教育必须以新的姿态回应国家诉求,在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征程上进一步推进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

二、正确处理高等教育评价改革中的三对关系

扭转高等教育评价存在的这些问题,有力推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我们必须瞄准高等教育评价的堵点、难点,重点处理好当前焦点与长远布局、重点突破与全局改进、自我模式与域外经验的关系,发挥社会主义体制优势,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建设之路。


(一)处理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当前焦点与长远布局的关系


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既要关注当前,更要着眼未来。一方面,高等教育评价要引导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聚焦到适应现实需求上。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在质量,高等教育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人才培养质量上,高等教育能否有效回应党、国家、社会各方的诉求,核心也正体现为能否培养出符合党、国家、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高等教育评价必须聚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能不能”“行不行”这一关键问题,将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评价高校办学水平的核心标准,着力构建既符合当前高等教育发展实际,又契合未来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立体综合多维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我国要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做到人才培养过程与人才培养结果并重,重点考察高校所培养人才的社会贡献度,将评价由关注学生自身发展的单一焦点转为关注学生自身发展和学生社会贡献的二维焦点,以此为核心推进学科结构和教师队伍结构的优化调整。另一方面,高等教育评价应引导高等教育注重长远发展。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是一个渐进发展过程,我国既需要坚实的基础,更需要创新引领,这就要求我们在考察高校办学水平的同时,必须为高校未来发展预留可能空间。因此,高等教育评价需要转变内在价值,着眼高等教育未来发展,在促进高校发展优势学科的同时注意对弱势学科的培育,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决定资源配置的同时注重发挥政府调节作用,保护当前呈现弱势却有长远战略意义的学科。此外,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中的高等教育应该是均衡发展的。教育部门应发挥教育评价在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调整中的引导作用,使高等教育资源在区域间合理分布,结合各地优势形成良性互动格局,促进高等教育效能有效发挥。

(二)处理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重点突破与全局改进的关系

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既要点位突破,实现重点领域的高位引领,又要筑牢基础,惠及全体人民。一方面,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要求高等教育发展具有引领性。从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看,高等教育必须在某些领域、学科引领世界科学发展水平,培养在世界范围内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优秀人才。高等教育评价应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一核心要义,构建更有利于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对标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同时,许多教育问题的症结在教育之外,教育现象背后往往有着深刻的社会及制度基础,因此我们有必要从更加宽广的社会视角审视教育评价改革。高等教育评价改革要在分类评价上下功夫,推动高等教育在发展侧重上有所为、有所不为,实现不同类型高校的分层次、分阶段、有步骤发展,优先满足国家迎接不确定性新挑战、对接经济发展新态势、引领世界科技新潮流的战略需求,提升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耦合度,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有力支撑。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要求高等教育整体质量得到有效提升。高等教育强国追求人才培养结果的多样化,要求高等教育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高等教育需求,实现不同类型高校的特色自主发展。相对于重点突破,高等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更具有重要性和基础性,高等教育在追求引领性的同时必须注重自身的厚重性。高等教育发展应具备更为稳重、庞大、坚实的普及化程度和高质量的发展水平,注重高等教育体系的金字塔样态和院校间协同式发展生态系统的形成,如此才能满足不同人群差异化的高等教育需求。因此,高等教育评价既要有适应引领性的高质量标准,又必须有适应一般性、特色化的标准,确保相关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由此改变单一评价标准导致的高校同质化发展倾向,确保形成高等教育建设的良性生态。

(三)处理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自我模式与域外经验的关系

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既需要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经验模式,又需要合理借鉴域外经验;既需要坚持中国高等教育办学特色,又需要吸收不同国家高等教育办学经验。这就要求高等教育评价要在主体、指标、范式、手段、结果使用等方面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形成符合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实际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一方面,高等教育评价要扎根中国教育实际,聚焦中国高等教育现实问题,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保驾护航。我们要系统总结和凝练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经验,注重在高等教育评价体系建构过程中从中国高等教育的独特价值理念、治理模式和改革方法论中寻找内在逻辑,逐渐形成更富中国特色、更符合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实际的评价体系。同时,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系统观念,以立德树人成效为根本标准,发挥高校主动性,对不同类型高校有底线、有区别、有目的地进行综合评价,注重发挥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不应故步自封,在坚持中国特色的同时应具备全球视野。我们要多渠道、多途径开展与国外高等教育的联系与合作,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们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同时,我们既要广泛吸收借鉴不同国家高等教育评价体系建设的有益经验,又要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提供可供借鉴的中国高等教育评价经验,体现高等教育强国的辐射性和影响力。高等教育评价体系建设要以有效促进更全方位、更多层次、更宽领域、更加主动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新格局的加快形成为目标,积极参与国际高等教育评价标准制定,提出中国高等教育评估方案,掌握高等教育评价的世界话语权,保持大学精神的开放与自由。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高校教育管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